《2020(农业畜牧行业)吉林省农业区划成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农业畜牧行业)吉林省农业区划成果(1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农业畜牧行业 吉林省农业 区划成果 吉林省农业区划成果 吉林省综合农业区划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吉林省综合农业区划 责任编辑 吴玉兰封面设计 云光 出版 787 1092 毫米 16 开本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插图 1 幅 发行 1988 年 7 月第 1 版 1988 年 7 月第 1 次印刷 印数 1 1 000 册 定价 3 50 元 吉林省林业设计院印刷厂印刷 ISBN 7 5384 0261 6 S 71 12 印张 144 000 字 主 编 姜南通 副 主 编 石玉山 编写人员 李恩泽 王庆有 第一章 孙跃起 周庆良 吴秀媛 李亦兵 第二章 孙玉林 王树林 张凯明 第三章 石玉
2、山 云光 第四章 参加本书资料搜集和统计工作人员有 李鼎 冯洪培 杨清纯 李华 朱乃芬 钟立文 本书最后由姜南通 李恩泽 白宪端同志负责统编定稿 编图 云光 序 言 在国家统一部署下 我省从 1979 年起 有计划地 全面地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 经过八年来多部门 多专业的通力协作 先后提出了各项自然资源调查报告 部门专项区划和地 县的 综合农业区划报告 上述报告对编制我省 六五 计划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开发和保护农业自然资源 以及确定各地区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和制定长远发展战略规划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但是 随着农村 经济形势的发展 特别是全面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 我省农村出现
3、了 由自给半自给性生产向大 规模商品生产转变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的新形势 它迫切要求在进一步搞好全省综合农业 区划的基础上 切实制定出到 2000 年为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 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以及一些 主要农业生态经济指标均能达到相应水平的总体发展规划 为此 吉林省农业区划委员会决定抽调省农 业区划办公室和省农业区划研究所的主要科技力量 于 1985 年初着手共同编写 吉林省综合农业区划 综合农业区划是一项宏观性 整体性 战略性很强的工作 不仅要求全面反映各部门区划和基层区 划的成果 又要根据新形势的要求把各项区划成果科学地综合起来 更好地为领导进行农业宏观决策服 务 据此
4、我们在 吉林省简明综合农业区划 基础上 重新研究了其内容和章节安排 全书分农业资 源及其综合评价 农业发展方向和战略措施 农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布局 综合农业分区等四章 并在内 容上注意掌握了以下几点 一 关于基础数字的来源和使用问题 为了使本区划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吉林省实际状况 对有关农 业产值 产量和人均收入等经济数字 以 1984 年为基期 应用了省统计局提供的数字 至于反映自然资 源的数字 均取自于 1979 1983 年间进行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各项农业资源调查的数字 如 多年 来全省农用耕地面积公开发表的一直是 400 万公顷 6000 万亩 左右 而 1980 年实际调查的为 536
5、万公顷 比统计局数字高出了 33 到 1984 年 除掉一部分退耕还林还牧的面积外 定为 508 3 万公 顷 预测到 1990 年为 494 6 万公顷 到 2000 年为 487 万公顷 二 鉴于综合农业区划的根本宗旨 在于如何在新形势下 从总体上即在社会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 统一的前提下 为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建设文明 富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我省到 2000 年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要求 力求更好地为全面发展农村经济 逐步实现农业专业化 商品化 社会化 现代化目标服务 本书紧紧围绕农业 两个转化 的需要 在综合各部门区划和基层区划成果 的基础上 突破了过去写法上的某些框框
6、把区划概念和内容扩展到全面探讨区域农业的综合开发和发 展战略上来 并力求使当前与长远 单项与综合 局部与整体更好地结合起来 力求本区划与专项区划 和当前生产形势相一致 三 着重综合分析 综合农业区划是一项综合性的科研任务 它以农学 地理学 经济学 生态学 和系统工程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指导 是一门多学科相渗透的边缘性应用科学 过去偏重于自然条件和自 然生态的分析 忽视自然 经济 社会 技术诸因素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本书以生态经济学为主要理论 基础 力求在 综合 上下功夫 避免孤立地去研究某一生态或经济方面的问题 如 在资源评价方面 在部门区划的单项资源评价的基础年 加强了对各种资源的综合评价 四 分
7、区与类型问题 科学地进行综合农业分区是本书的重点之一 分区坚持以自然因素为基础 社会经济因素为主导进行一级分区和类型分区相结合的指导原则 全省划分为长白山地林农区 东部半 山农林区 中部平原农区和西部平原农牧区等 4 个一级区 这与当前省委 省政府对全省的农业生产布 局按东 中 西三块进行分类指导并不相悖 我们认为 按三区划分是当前生产水平所决定的 也是合 理的 但关键在于展望到 2000 年 东部半山丘陵区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将会形成以吉林 梅河 两市为中心的城乡一体化的独特的生态经济格局 它既区别于中部平原粮食主产区 又不同于长白山区 因此 本书把全省划分为 4 个一级区 另外 为了
8、更好地指导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根据我省既有大范 围的地带性分布 又有呈复区分布的复杂的地域生产类型的实际情况 在分区上除了按地带性分布划分 综合农业区外 还按呈复区分布的地域分异划分若干地域生产类型区 以提高其实用性 本书经过了较长时间的酝酿和编写过程 1986 年 4 月曾将初稿交付省内有关专家审查 根据专家意 见 进行全面修改 1987 年 8 月又经专家组鉴定通过 并再略加修改后定稿 在整个编写过程中 特别 是确定编写原则和格局方面 先后都是在原省计委副主任刘绍先同志和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程鹏同 志的指导下进行的 同时并得到了东北师大辛振泉 景贵和教授 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王本琳研
9、 究员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白祖祥副研究员的热心指导和帮助 谨此深表谢意 本书由于各章分工编写 虽经反复修改 但章节间仍不够协调匀称 特别是由于作者水平所限 加 之农村经济形势正在迅速发展 所收集的数据资料及某些提法 很难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望广大读 者给以批评指正 编者 1987 年 11 月 目 录 第一章 农业资源及其综合评价 8 第一节 地理概况与地貌条件 8 第二节 农业自然资源 9 一 土地资源 9 二 气候资源 10 三 水资源 11 四 生物资源 12 第三节 社会经济技术条件 12 一 交通运输条件处于优越地位 13 二 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比较高 13 三 人口文化素质较高
10、智力资源和科技力量雄厚 13 四 乡镇企业发展较快 13 第四节 农业资源综合评价 14 一 农林牧三者用地的比重大 难利用土地的比重小 14 二 人均占有资源多 14 三 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14 五 畜牧业的发展潜力大 16 六 存在问题 16 第二章 农业发展方向与战略措施 19 第一节 建国以来我省农业建设成就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9 一 历程和成就 19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第二节 农业发展方向和指标预测 23 一 发展方向 23 二 发展指标预测 23 第三节 战略措施 29 一 因地制宜地建立科学的农作制 确保粮豆油糖稳定增长 29 二 增加农业投人 改变农业生产条件
11、30 三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31 四 加快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 壮大农村经济实力 31 五 依靠科技进步 大力开发人才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32 六 稳定完善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项政策 33 第三章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布局 33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33 一 农村产业结构现状 33 二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34 三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重点 34 第二节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35 一 农村一 二 三产业结构调整 35 二 农业内部结构调整 38 第三节 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布局 47 一 粮豆综合商品生产基地 48 二 林 特 果综合商品生产
12、基地 48 三 畜禽饲养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 49 四 以油糖为主的经济作物综合商品生产基地 49 第四章 综合农业分区 49 第一节 分区依据 50 第二节 综合农业分区 51 一 长白山地林农区 51 二 东部半山农林区 54 四 西部平原农牧区 57 第三节 农业地域生产类型的划分 58 一 中低山林参特产类型 58 二 低山丘陵粮豆林果类型 60 三 山间丘陵河谷盆地稻豆烟果类型 61 四 河川平地粮稻豆猪禽类型 63 五 黑土平原粮豆猪禽类型 64 六 波状平原粮油糖猪禽牛类型 66 七 嫩洮沿岸粮稻渔类型 67 八 草原粮油糖牛羊类型 68 九 沙丘草甸牛羊油糖类型 70 十 城郊农
13、业类型 72 十一 自然保护区类型 73 第一章 农业资源及其综合评价 第一节 地理概况与地貌条件 吉林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 东北地区的中部 地理坐标为西起东经 121 38 东至东经 131 19 南起 北纬 40 52 北至北纬 46 18 南邻辽宁省 西接内蒙古自治区 北界黑龙江省 东部与苏联接壤 东南 部以图们江 鸭绿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 全省幅员面积为 190 946 9 平方公里 占全国总幅员面积的 2 左右 比辽宁省多 0 5 比黑龙江 省少 2 8 人口 2315 万 占全国总人口的 2 2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120 人 比全国平均人口密度 103 人多 17 人
14、 分布特点是中部密度大 东西两端地广人稀 是个人少地多的农业省 省内民族以汉族 居多 占全省人口的 91 89 其次为朝鲜族 占 4 89 满族占 2 3 蒙古族占 0 41 此外 还 有回 锡伯等 29 个兄弟民族 分布特点是中部汉族多 东部朝鲜族多 西部蒙古族多 行政区划 有长 春 吉林 四平 通化 白城 辽源 浑江 7 个市 地 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辖 47 个县 市 省会 设在长春市 全省地貌形态明显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倾斜 形成东部山地 丘陵 中部台地 西部平原东西不同的分布特点和农业自然景观 山地丘陵约占全省幅员面积的 40 平原耕地占 30 草地占 15 水域和其
15、他用地占 15 省内最高点为东部长白山主峰白头山 也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最高 峰 海拔 2691 米 西部松嫩平原河谷洼地 海拔高度在 120 米以下 东西地势高差十分悬殊 根据地貌特征 自东向西可分为四个地貌类型区 界线为西南东北走向 东部长白山区 范围北起张广才岭 向西南延边 通化 柳河交界的龙岗山脉以东地区 包括延边 浑江两地区的全部 通化地区的大部和吉林地区的局部 面积占全省的 33 海拔多在 800 1100 米 属于中山 低山地貌 特点是山高谷深 百溪争流 山势磅礴 大部分山岭以花岗岩 玄武岩和古生化 变质岩为基岩 自然条件和农业分布的垂直变化十分明显 具有发展 立体农业 的优势 高原
16、上生长 着茂密的森林 素有林海之称 是国家用材林和人参 药材生产基地 森林下端的河谷平原 河流穿行于群山之间 分布着很多河谷盆地 如延吉 敦化 珲春等 成为 林海中的农业生产基地 是山区主要产粮区 中东部低山丘陵区 属长白山地的一部分 范围从张广才岭和龙岗山脉以西至大黑山山脉以东之间 属于长白山地向平原过渡地带 包括吉林地区全部和通化 四平 长春部分地区 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 20 左右 海拔 300 600 米 地貌特征是低山丘陵与宽阔盆谷地相间分布 低山丘陵以森林为主 和 东部山区林海相连 低缓的丘陵斜坡多开垦成坡耕地 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是个以农业为主体的农林结 合区域 中部台地区 属于丘陵向平原过渡地带 范围以大黑山西侧为界 哈达路两翼 西侧农安至梨树西 部县界以东地区 海拔为 160 240 米 包括四平 长春两地区的大部和白城地区的局部 面积占全省 总面积的 17 左右 是一个波状起伏的山前冲积 洪积台地 本区不仅耕地集中连片 而且耕地面积大 有 166 7 万公顷 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 31 左右 是我省历史上长期形成的粮豆商品生产基地地区 特 点是地势低洼 河流众多 地下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