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专题综合测评2苏教必修2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577717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专题综合测评2苏教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化学专题综合测评2苏教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化学专题综合测评2苏教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化学专题综合测评2苏教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化学专题综合测评2苏教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专题综合测评2苏教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专题综合测评2苏教必修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综合测评(二)(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上海十三校联考)化学家借助太阳能产生的电能和热能,用空气和水作原料成功地合成了氨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合成中所有的电能和热能全部转化为化学能B该合成氨过程不属于氮的固定C空气、水、太阳能均为可再生资源D断裂N2中的NN键会释放出能量【解析】A项,该合成中的能量转化效率没有达到100%;B项,把游离态的氮转变为化合态的氮的过程都属于氮的固定;D项,断裂化学键要吸收能量。【答案】C2下列有关能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煤、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化石燃料,加快化石燃料的开采与使用,有

2、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B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发生聚变,释放能量来发电的C夏天为了更凉快,把室内空调温度设置很低,这样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D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解析】化石燃料的过度开采与使用,不利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A项错误;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发生裂变释放能量来发电的,氢弹的爆炸才是核的聚变,B项错误;温差越大消耗电能越多,则耗电量越大,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C项正确;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升高温度使之达到煤的着火点,而不是提高煤的着火点,D项错误。【答案】C3(2013江苏高考)燃料电池能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下列物质均可用作燃料电池的燃料,其中

3、最环保的是()A甲醇B天然气C液化石油气 D氢气【解析】从燃料电池反应产物的角度分析。甲醇、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作为燃料电池的燃料使用均产生CO2,而氢气用作燃料电池的燃料,反应产物为H2O,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答案】D4一定温度下,向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对该反应的推断合理的是()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B4D6A2CB反应进行到1 s时,v(A)v(D)C反应进行的6 s内,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5 mol(Ls)1D反应进行到6 s时,各物质的反应速率相等【解析】由图可知,B、C为反应物,A、D为生成物,由于各物质的物质的

4、量变化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n(A)n(B)n(C)n(D)6342,所以化学方程式为3B4C6A2D,A项错误;不论在什么时候,用各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都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B、D项错误。【答案】C5一定温度下,10 mL 0.40 molL1 H2O2溶液发生催化分解。不同时刻测得生成O2的体积(已折算为标准状况)如表所示。t/min0246810V(O2)mL0.09.917.222.426.529.9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A06 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H2O2)3.3102 mol(Lmin)1B610 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H2O2)3.

5、3102 mol(Lmin)1C反应至6 min时,c(H2O2)0.30 molL1D反应至6 min时,H2O2分解了50%【解析】根据题目信息可知,06 min,生成22.4 L(标准状况)氧气,消耗0.002 mol H2O2,则v(H2O2)3.3102 mol(Lmin)1,A项正确;随反应物浓度的减小,反应速率逐渐降低,B项正确;反应至6 min时,剩余0.002 mol H2O2,此时c(H2O2)0.20 molL1,C项错误;反应至6 min时,消耗0.002 mol H2O2,转化率为50%,D项正确。【答案】C6(双选)已知氯气、溴蒸气分别跟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6、Q1、Q2均为正值):H2(g)Cl2(g)=2HCl(g)H1Q1 kJmol1;H2(g)Br2(g)=2HBr(g)H2Q2 kJmol1。有关上述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AQ1Q2B生成物总能量均高于反应物总能量C生成1 mol HCl气体时放出Q1热量D1 mol HBr(g)具有的能量大于1 mol HBr(l)具有的能量【解析】Cl2比Br2活泼,等量的Cl2、Br2与H2反应,生成的HCl稳定性大于HBr,放出热量多,即Q1Q2,A正确;因为X2与H2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生成物总能量低于反应物总能量,B错误;生成1 mol HCl气体放出的热量为,C错误;1 mol HBr(g

7、)变为1 mol HBr(l)要放出热量,所以,1 mol HBr(g)具有的能量大于1 mol HBr(l)具有的能量,D正确。【答案】AD7(2016湖州期末调研)在一定温度下,某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建立下列化学平衡:C(s)H2O(g)CO(g)H2(g)。下列叙述中不能说明上述可逆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导学号:39700042】A体系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Bv正(CO)v逆(H2O)C生成n mol CO的同时生成n mol H2D1 mol HH键断裂的同时断裂2 mol HO键【解析】选项A,由于该反应是一个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当体系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时,说明反应达到化学平

8、衡状态;选项B,根据v正(CO)v逆(H2O),可知CO的消耗量等于其生成量,说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选项D,1 mol HH键断裂的同时断裂2 mol HO键,即消耗1 mol H2,同时消耗了1 mol H2O,可知H2的消耗量等于其生成量,说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答案】C8下列化学变化为放热反应的是()AH2O(g)=H2O(l)H44.0 kJ/molB2HI(g)=H2(g)I2(g)H14.9 kJ/molC形成化学键时,共放出能量862 kJ的化学反应D能量变化如图所示的化学反应【解析】A项中的变化不是化学反应;B项中的反应是吸热反应;C项只给出形成化学键时放出能量的数值,

9、没有给出断裂化学键时吸收能量的数值,无法判断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D项从题图中可看出该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以是放热反应。【答案】D9胶状液氢(主要成分是H2和CH4)有望用于未来的运载火箭和空间运输系统。实验测得:101 kPa时,1 mol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热量;1 mol CH4 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和CO2,放出890.3 kJ的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中正确的是()ACH4(g)2O2(g)=CO2(g)2H2O(l)H890.3 kJmol1BCH4(g)2O2(g)=CO2(g)2H2O(l)H890.3 kJmol1CCH4

10、(g)2O2(g)=CO2(g)2H2O(l)H890.3 kJD2H2(g)O2(g)=2H2O(l)H285.8 kJ【解析】该反应为放热反应,A项错误;反应热单位为kJmol1,C、D两项错误。【答案】B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阴极上都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B用惰性电极电解H2SO4溶液,阴、阳两极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C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NaCl溶液,若有1 mol电子转移,则生成1 mol NaOHD钢铁发生电化学腐蚀时生成Fe3O4【解析】原电池负极上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而电解池的阴极上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A项错误;用惰性电极电解H2SO4溶液,相当于

11、电解水,阴、阳两极产物分别为H2和O2,其物质的量之比应为21,B项错误;钢铁发生电化学腐蚀最终生成Fe2O3xH2O,D项错误。【答案】C11图中所示的两个实验装置中,溶液的体积均为200 mL,开始时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均为0.1 mol/L,工作一段时间后,测得导线中均通过0.02 mol电子,若不考虑溶液体积的变化,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产生气体的体积:(1)(2)B电极上析出物质的质量:(1)(2)C溶液pH的变化:(1)增大,(2)减小D电极反应式:(1)中阳极反应式为4OH4e=2H2OO2,(2)中负极反应式为2H2e=H2【解析】根据离子的放电顺序可知,(1)中电解的总反应为

12、2CuSO42H2O通电,2CuO22H2SO4,根据原电池原理,(2)中电池总反应为ZnH2SO4=ZnSO4H2。根据电子转移量相等,(1)中阴极析出0.01 mol Cu,阳极产生0.005 mol O2,而(2)中正极产生0.01 mol H2,前者质量大,所以B正确。【答案】B12一种基于酸性燃料电池原理设计的酒精检测仪,负极上的反应为CH3CH2OH4eH2O=CH3COOH4H。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检测时,电解质溶液中的H向负极移动B若有0.4 mol电子转移,则在标准状况下消耗4.48 L氧气C电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2OHO2=CH3COOHH2OD正极上发生

13、的反应是O24e2H2O=4OH【解析】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应向正极移动,A项错误;酸性溶液中,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24e4H=2H2O,D项错误;结合正极反应式,转移0.4 mol电子时,消耗O2 0.1 mol,其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 L,B项错误;C项正确。【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52分)13(14分)某可逆反应从02分钟进行过程中,在不同反应时间各物质的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1)该反应的反应物是_,生成物是_。(2)化学方程式为_。(3)反应开始至2分钟时,_(“能”或“不能”)用C表示反应速率。若能,其反应速率为_,若不能,则其原因为_。(4)2分钟后A、B、

14、C各物质的量不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说明在这个条件下,反应已达到了_状态。【解析】(1)由反应的图像可知,在反应的过程中,A、B的物质的量逐渐减小,C的物质的量逐渐增大,所以A、B是反应物,C是生成物。(2)根据速率之比等于反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可以得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AB2C。(3)由于反应速率是浓度的变化量和时间的变化量的比值,所以由于反应容器的体积未知,所以不能求算反应浓度变化,所以无法求算反应的速率。(4)由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再发生变化了,所以反应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答案】(1)A、BC(2)2AB2C(3)不能无体积,无法求出浓度变化值(4)平衡14(18分)某同学为了探究锌与盐酸反应过程的速率变化,他在100 mL稀盐酸中加入足量的锌粉,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气,实验记录如表所示(累计值):时间/min12345氢气体积/mL50120232290310(1)哪一时间段(指01、12、23、34、45 min)反应速率最大?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