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材问题点拨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571091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材问题点拨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材问题点拨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材问题点拨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材问题点拨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材问题点拨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材问题点拨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材问题点拨新人教版必修3(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材P2思考1解析:回答本题时,一定要结合必修1所学习的内容,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纬度位置是导致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松嫩平原距离冬季风的发源地蒙古和西伯利亚较近,故冬季的气温较低。答案: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高低和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松嫩平原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地面获得的太阳热量少;距冬季风源地近,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低。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平均气温高。2解析:阅读图中等降水量线即能回答出第一问。降水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海陆位置和受夏季风影响的程度:长江三角洲受夏季风的影响时间长、

2、程度大,且距离海洋较近。答案:长江三角洲地区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形成的原因是南部距夏季风源地近,受夏季风影响的程度大,降水丰富,而北部受夏季风影响程度较小,降水较少。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大致是从东向西减少,这主要是因为从东向西距海越来越远。3解析:河网密度大,就有利于发展灌溉,且可以发展水产养殖业,故长江三角洲发展了水稻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而松嫩平原主要发展了旱作农业。答案:长江三角洲因为降水丰富,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错,湖沼星罗棋布,河网密度远远大于松嫩平原。长江三角洲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水稻种植业,而松嫩平原则以旱作农业为主。另外,长江三角洲还利用水多的优势发展了水产养殖业,成为我国的“鱼米之

3、乡”。教材P3P4活动1解析:人类活动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了我国的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及城市建筑都有很大的差异。(1)北方民居特点的形成原因在分析时,主要结合我国北方的气温和降水来回答。(2)建造楼房的成本主要考虑北方冬季寒冷,楼房内要安装采暖配套设施等;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大主要考虑太阳高度的影响及室内采光的问题。答案:(1)北方河流少,地形完整,地势平坦,民居讲究坐北朝南,方位观强。南方河网密度大,多低山、丘陵,地形零散,民居大多沿河顺势修建,方位观差。北方冬季严寒,修建房屋时主要考虑防寒保暖,因此墙体严实厚重。例如我国西北阿勒泰地区冬季漫长严寒,这里房屋外观看上去很大,

4、可房间却很紧凑,这种房屋的墙壁厚达83厘米。我国南方地区大多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民居的墙体轻薄。降雨多的地区,屋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泄水,正所谓“吐水疾而溜远”,因此我国南方民居屋顶的坡度比北方大。民居出檐深远,一个目的是为避雨,另一个目的是遮阳,越往南房檐越宽的道理就在于此。从北往南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主要是基于通风散热的考虑。(2)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主要是需具备采暖的配套设施,例如暖气管道的安装。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主要考虑的是正午太阳高度对楼房采光的影响。2解析:在整个行程线路中既有海陆

5、位置的差异,又有纬度位置的差异,还有地形的差异,所以,在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时,一定要结合这些知识才能正确地作出回答。分析人文景观的差异时要结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进行。当然,要想分析得全面正确,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十分关键的。答案:沿途及各考察点会观察到以下自然和人文景观:在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会看到各种中外文化融合的各具特色的建筑。在锡林郭勒牧区可领略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胜景。既可骑上骏马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体会“弯弓射大雕”的豪情,又可到蒙古包里喝一杯醇香的奶茶,以解旅途之劳。山西太原附近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冬暖夏凉的窑洞是典型的民

6、居,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也是不可多得的美景。苏南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是其典型的写照,绿树、灰瓦、白墙、碧水,是一幅极好的风景画。“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群山巍峨,林海无际,清泉碧澄,流云涌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掩映着一座座革命遗址:会师桥、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革命博物馆等。气候、植被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富有变化,尽显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西双版纳是典型的热带季雨林分布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佛塔、竹楼比比皆是。 人文景观是长期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都深深地打上了自然的烙印。造成沿途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可顺着两个方向探究,很明显,从哈尔滨向西,气候越来越干旱,水分越来越少,导致

7、相应景观的变化;从哈尔滨向南,随着纬度的降低,水分和热量都会增加,又导致景观的变化。另外沿途景观的变化也体现了平原(江苏南部)与山地(井冈山)的差异。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教材P8思考1解析:监测范围的大小取决于感知的高度;速度取决于装载传感器的运输工具的速度;速度快,感知面积大,就节约了人力和财力。答案:遥感的特点:(1)“站得高,看得远”,感知的视野宽,范围大;(2)无论航空器还是航天器运行的速度都较快,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能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传输和信息处理,具有获得资料速度快、周期短的特点;(3)从总的方面看,遥感的运用比传统的方法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2

8、解析:遥感类似于我们平时的照相,而照片所反映的图像也就相当于我们肉眼看到的景观,所以,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遥感的分辨水平比人的眼睛高得多,所以,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答案: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人眼在可见光范围内有很高的光谱分辨率,但在可见光之外则是“睁眼瞎”。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开拓,传感器的功能比人眼有了很大提高,例如感应的波谱范围更宽,从紫外线到可见光、红外线,并延伸到微波;在夜晚或恶劣天气情况下也能使用,并有一定的穿透能力等。微波遥感对云层、地表植被、松散沙层和干燥冰雪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又能夜以继日地全天候工作。可见遥感不仅仅是人的视力的延

9、伸。教材P9思考解析: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信息传递的途径做出回答。(可以借助答案中的图示来组织答案)答案:在GPS汽车导航中,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心之间的传递过程如下图所示:GPS卫星不断发射GPS信号,接收机收到信号后解算出汽车所在的地理位置;驾驶员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并通过电台传送给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为其确定可行路线,并通过卫星传输给汽车;汽车在GPS卫星信号引导下到达目的地。教材P11思考1解析:结合三个图和文字解释,就可做出回答。答案:在图1.11所示的地理信息系统中,可能用到的数据包括:城区综合地图数据、医疗资源分布数据、城市道路交通数据、传染病种数据等。2解析:城

10、市是一个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综合体,而地理信息系统又是一个功能特别强大的计算机系统,所以,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城市管理有很多的优点。可结合城市中的一些经常性的问题或工作来回答,如从进行城市规划、城市交通管理、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等方面来回答。答案: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优势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管理有利于城市的各种数据信息归并到统一系统中,用于进行城市与区域多目标的开发和规划,包括城镇总体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环境质量评价、道路交通规划、公共设施配置,以及城市环境的动态监测等。这些规划功能的实现,是以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搜索方法、多种信息的叠加处理和一系列分析软件的应

11、用来加以保证的。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用于城市环境管理,为城市环境管理部门提供数据和信息存储方法基础数据库系统;提供环境管理的数据统计、报表和图形编制方法;建立环境污染的若干模型,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提供环保部门办公软件;提供信息传输的方法和手段等。此外,地理信息系统还可应用于城市灾害监测、规划决策等。教材P12活动1解析:对于灾情的获取一定会用到的是遥感技术,而获取了灾情信息后,要将灾情的具体情况分析统计出来,没有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不行的,所以,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答案:图1.5和图1.6显示的对洪水灾害的监测和统计除运用了遥感技术外,还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对获得的遥感信息数据进行了分析

12、和处理。在这次洪水中,运用遥感技术迅速准确地获取了全面的资料,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根据各种要求对受灾地区进行快捷且较为准确的统计。由此看出,遥感信息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信息源,地理信息系统则对遥感信息进行了空间分析,最终形成成果(专业图件、统计数字)。2解析:(1)定位要用全球定位系统。(2)了解哪一辆巡警车离出事地点最近,要用地理信息系统。(3)110指挥中心判定警车赶往出事地点的道路状况,则要用遥感实时监测的图像和传输视频的技术。(4)据图回答即可。(5)结合该实例加以分析即可。答案:(1)全球定位系统。(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交通图层,确定哪一辆巡警车离出事地点最近。(3)

13、要判定最近的警车至出事地点的道路是否畅通,还需要利用遥感实时监测的图像和视频传输技术。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指挥距交通堵塞处最近的巡警车疏通交通,或者改经另外一条线路到达出事地点。(4)如果是110指挥中心的调度员,接到报警电话后,首先打开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运用全球定位系统确定距离出事地点最近的警车,然后利用无线电话告诉警车,让它赶往出事地点。程序如下:接警确认出事地点的位置(在显示各警车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中)了解出事地点周围警车的位置分析确定最近(或能最快到达)的警车通知该警车前往出事地点。(5)由此例推想,地理信息技术还可用于交通指挥调度、救护、救火、环境

14、管理等工作,用于商业组织管理、城市规划、物流等部门。教材P13P14问题研究资料11解析:新加坡地理位置的优势要从海陆位置(能够影响到交通条件)、纬度位置(能够影响到气候)来回答,另外,由于马六甲海峡交通的重要性,所以,应该再加上交通位置。答案:(1)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与大洋洲、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十字路口”。(2)交通位置:位于马六甲海峡东口,处于太平洋与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3)纬度位置:靠近赤道,属于热带雨林气候。2解析:不利于工业发展的条件,主要从土地和资源角度考虑。答案: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连淡水也需要进口)。资料21解析:回答问题时一定要先注意阅读材料2中所提供的信息,明

15、确新加坡主要的工业部门,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影响工业部门选择的地理条件是:便利的海洋交通和优良的港口。交通便利可促进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优良的港口可发展与港口服务有关的工业部门。2解析:回答本题时,主要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然后再组合答案。答案:促进新加坡主要工业部门发展的有利因素还有:国家的工业发展战略,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国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等。资料31解析:首先要搞清楚新加坡发展的服务业主要包括哪些产业?该问题可以从材料中获取。其次是结合周边环境和自身的优势,找出服务业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答案:新加坡服务业的发展主要依托于地理条件,二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1)新加坡位于物产富饶

16、、人口众多的东南亚地区中心,一向是东南亚各国相互贸易的集散地和转口中心;(2)新加坡地处热带,自然风光优美,加上注意城市的美化和绿化,素有“花园城市”之美誉,又充分发挥交通便利、服务周到的长处,旅游业发展迅速。2解析:结合发展农业的各因素(气候、地形、土地、水源等),找出不利的因素,再根据具体的不利因素找出解决措施。答案: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耕地极为有限,加上淡水资源较为贫乏,致使农业发展水平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到l%。新加坡的粮食和蔬菜主要依靠进口。3解析:本题可结合新加坡自身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回答。答案:主要有以下条件促使新加坡大力向海外投资:(1)雄厚的资本,2008年,新加坡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4 000多美元,这一指标已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