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复习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A卷学生版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34553977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6.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复习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A卷学生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备战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复习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A卷学生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备战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复习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A卷学生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复习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A卷学生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2、的。1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C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2春秋战国时,社会上出现特殊群体游侠、游士,他们是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士阶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形成尚武重义轻死的侠义之风。促成这群体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度被破坏B争霸战争导致尚武精神的兴盛C儒家的重义传统观念得到弘扬D兼爱思想促进侠义品格的形成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

3、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D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4春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中心偏于邹、鲁。战国时期儒、墨以鲁国为中心,而儒家传播于鲁、齐、卫,墨家则向楚、秦发展。道家起源于楚、陈、宋,后来流入齐国。这反映出战国时期A涌现出众多文化中心B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加强C呈现出社会转型特征D中原文学与艺术异常繁荣5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但后世

4、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C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D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6西周分封制下等级森严,秩序井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对稳固。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兼并等事件频繁发生,促使老子“小国寡民”,孔子“克己复礼”思想产生。先秦诸子的这种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A社会变革符合历史潮流B先秦诸子的思想落伍C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D社会进步与付出代价之间的矛盾7尚书武成用“血流漂杵”来描写武王伐纣战争的惨烈。而孟子却质疑,“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矣?”孟子的质疑A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历史B抨

5、击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C说明其历史观的局限性D体现了对商亡教训的反思8汉武帝之前,人们对祖先神的关注较少,汉武帝后,人神崇拜与人祖纪念逐渐成为民间信仰的核心。这一变化主要基于A宗法制度的不断完善B儒学正统地位逐渐确立C选官制注重考察孝廉D民间祭祖成为社会风尚9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据此可知,汉代“举孝授官”A使士人开始步人政治舞台B促使了社会实现公平公正C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性D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10佛说盂兰盆经讲述了目连救母的故事。东晋以后,汉传佛寺中出现了讲诵盂兰盆经的斋会

6、,并逐渐形成盂兰盆斋节。之后,这一节日进入宫廷,传布民间,近千年而不衰。这一衍变表明A故事主题契合传统伦理B佛教在民间流传更为广泛C外来文化冲击主流观念D世俗节日与佛教节日趋同11北宋孙明复小集中记载:儒家学者批判汉唐经学时说“汉魏而下,诸儒纷然四出,争为注解,使我六经之旨益乱”。二程集认为“汉之经术安出?只是以章句训话为事.”由此可知宋代儒学A忽视了对先秦儒家经典的传承B实现了儒学在危机下的复兴C批判汉唐经学并重建人文信仰D重视知识系统远离生活实践12魏晋时期经学有南北之分,“南学简约,得其精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唐初,太宗诏令文士撰成五经正义并颁行全国,该书考订异说而定于一尊,成为科举

7、考试的重要依据。此举意在A构建统一的政治文化B促进南北学术的交流C确保选官取士的公正D打破士族的政治垄断13宋代禅师契嵩在寂子集中说“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乎治。儒者,圣人之大有为者也;佛者,圣人之大无为者也。有为者以治世,无为者以治心。儒者欲人因教以正其生,佛者欲人由教以正其心。故治世者,非儒不可也;治出世,非佛亦不可也。”据此表明A佛教试图保持独立性B佛教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儒学社会地位稳固D佛教发展了儒家思想14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四书”地位的提升A巩

8、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B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C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D削弱了“五经”在科考中的地位15宋代的士大夫们允许自家女儿、儿媳改嫁,还为其他妇女的再嫁提供方便。王安石因其子王雾精神失常,替儿媳庞氏择婿而嫁;范仲淹作主将守寡的儿媳嫁给自己门生王陶;还办义庄为再嫁妇女提供资金。这反映了当时A婚姻自主较普遍B理学影响力有限C对外贸易较发达D市民阶层的扩大16孟子地位在唐宋时期被提升,孟子被朱熹列入“四书”,成为儒家经典。对此解释合理的是,孟子A继承了孔子的思想B构建了完整的学体系C具有较强的思辨性D有利于与佛教斗争17受宋代理学影响,明代官方意识形态中“男尊女卑”观念被不断强化。然而,

9、与这一社会背景迥异的是,明代社会士人层面却出现一股“尊女”的思想清流。这反映了A思想解放促进了妇女解放运动B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严峻挑战C借时代语境重构性别秩序的努力D专制的强化遏制了新思潮的发展18黄宗羲在原法篇中说到“后之君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而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本质上表明他A反对宋明理学的束缚B认识到帝王之法的弊端C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反对满族统治汉族19明末清初,王夫之斥责李贽“不恤君亲,不顾人伦”,其书其人宜“亟诛绝之”;五四时期,李贽被认为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的时代先驱;改革开放以后,李贽思想研究呈多元

10、化倾向。据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明末清初距李贽所处时代最近,其评价更具可信性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C综合多人评价即可还原历史人物D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20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赞同21王夫之认为,人性的丰富是一个发展着和运动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进的过程,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他在自己的住处,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诗句题壁。这突出表现了王夫之A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B对政治变革的热切呼唤C对人性本善的深

11、刻认同D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22顾炎武认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他重申宋人黄震的见解,认为“理具于吾心而验于物”,要破除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必须回归经学。顾炎武A意在否定君主专制制度B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C促进了乾嘉考据的兴起D具有近代启蒙思想意识23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指出:“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因其自然之利而无以扰之,而才(财)不可胜用矣。”据此可知,唐甄A反对君主专制制度B谴责中央集权统治C主张发展自然经济D要求减少政府束缚24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有关理学的记述。据此能得出的结论是人物言论朱子“理学最难”陆九渊“唯本朝理学,远过汉唐”黄震(南宋末)“自

12、本朝讲明理学,脱出训诂”黄宗羲“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独于理学,前代之所不及也”A理学之名兴起于南宋B理学备受统治者推崇C关注理学的视角因人而异D宋明理学发展较曲折第II卷本卷包括25、26、27三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民本”二字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民本思想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在近代中国,它被注入了新的理论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

13、的重要思想武器。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奏折中,就引洪范、孟子、周礼的有关记载,证明自己主张“君民同体”,符合“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的古训。摘编自林甘泉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等材料二:李大钊在建党初期曾说道:“平民主义是democracy译语,有译为民本主义的,有译为民主主义的,纯正的平民主义,就是把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一切特权阶级,完全打破;使人民全体,都是为社会国家作有益的工作的人;不须用政治机关以统治人身,政治机关只是为全体人民属于全体人民而由全体人民执行的事务管理的工具。摘编自李大钊平民主义(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内涵,指出近代以来民本思想内涵的

14、变化及其背景。(12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李大钊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的主要观点,并分析李大钊“平民主义”的社会影响。(8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材料一 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漸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更难得的是,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地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慣,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材料二 陈独秀指出:“尊卑贵贱之所由分,即三纲之说所由起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就是说,“三纲”乃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必然产物,它所维护的自然是封建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因此,“尊上抑下、尊长抑幼、尊男抑女”乃是它的根本精神与宗旨。他的结论是,要摆脱压制,实现平等,维护独立自主的人格,建立“推己及人的主人道德”,就必须推翻“三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