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文章阅读第三讲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教学案(含解析)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552840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文章阅读第三讲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教学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文章阅读第三讲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教学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文章阅读第三讲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教学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文章阅读第三讲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教学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文章阅读第三讲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教学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文章阅读第三讲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教学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文章阅读第三讲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教学案(含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讲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基础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论述类文章阅读能力的要求。筛选是指阅读过程中,在辨别信息主次的基础上,根据阅读目的对信息进行搜寻,选取重要词句,舍弃无关信息的过程。整合是对筛选出的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综合、转换的过程。对于论述类文章来说,“信息”主要指文中介绍的最新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进行阐释的语言材料、作者观点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2)能够从文中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并进行归纳整合。此考点的题型有两种:一是客观题,要求能对照材料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这种题型都是“四选一”;二是主观题,要求能筛选出与题

2、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要表述。重难点:明确筛选标准,然后快速准确地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考法综述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既要统观全局,又要有的放矢。也就是既要掌握布局谋篇的顺序和文章的中心意思,又要找到具体选项的来源和含义。命题法1对照材料,辨别文中信息正误(即客观题)典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

3、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

4、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

5、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

6、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

7、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答案C解析C项,强加因果,根据原文第4段可知,“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与“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不存在因果关系。解题法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1)整体感知,把握要旨通读全文,基本理解文章内容(如文章基本观点、作者感情倾向等)。速读典例1,即可明了:第一段讲20世纪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第二段讲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第三段讲艺术文本对接受者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的召唤性;第四段讲文本与接受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第五段讲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进而可以

8、总结出全文的基本观点:理解和接受对艺术品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理解题意,筛选信息逐字逐句阅读题干和选项,找出设题的区域、角度及考查的信息,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有关语段,标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尤其要注意准确解读隐含信息。典例1 属于文艺理论类文章,此类文章理解难度较大,此题偏重比较鉴别,需要我们认真对比,细心推敲。(3)整合信息,比较验证把选项与文中相关信息结合起来,仔细比较,特别注意范围大小、程度高低、数量多少、可能性与现实性等,并留心选项之间的矛盾,进而作出正确的判断。注意:每个题中设置的干扰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命题法2筛选语句,归纳整合(即主观题)典例2阅

9、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自新文学运动以来,比较戏剧、小说、新诗、散文的成就,要推散文的成就最高,其次是小说,这也是因为其与散文最近。诗是迟放的花朵。戏剧呢,抗战以来,因为它是比较有利的宣传工具,吸引了许多有才能的作家努力地写作;到今天似又为电影所转移。但无论如何,它们都还比不上散文的成就。在散文上成就甚早并且提倡小品文使它成为一时风气的,最重要的一个便是朱自清先生。近代散文早已撕破了昂然道貌的假面具,摘去了假发,卸下了皂袍:它与一切问题短兵相接,与人生日常生活相厮混,共游戏。一句话,它不再装腔作势,专为传道者与说理者做工具,而是每个人表情达意的语言符号。我们叫这种散文为小品文,这样说好像是另有

10、一种大品文或雅文,专供大人先生之用,这误会还小;若是认为小品文其品不庄,只供文人游戏笔墨,以是不敢当散文之正统,只能自居于散文之旁支小道,这误会可就大了。直截了当地说,现代散文就是这个样子。随便你怎么叫,叫它身边随笔也好,叫它小品文也好,它虽不完全接受散文的传统,却自然而然地成为散文的正宗。它可以写身边琐事,也可以讨论国家大事;它可以说理,也可以抒情;它可以诙谐,也可以庄重。它只是把一切问题哪怕是哲学的与科学的说得更自然,更亲切,“就近取譬”罢了。“呼,役夫!宜君王之欲杀女而立职也”,不失为正经;“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也不失为正史。韩愈的毛颖传,虽句句规模史记,其内容仍是游戏;柳宗元的李赤

11、传,虽章法取诸正史,虚诞比之寓言。可知小品不小品,并不在乎文字的雅俗。现代散文,可以让孔子“莞尔而笑”,这并不失为圣人之徒,只不过是假道学罢了。朱先生自始就注重北平的方言,尤其近几年来,他在这方面的成就很可观。在他的文章中,许多的语句都活生生地呈现在纸上,使你感到文章的生动、自然与亲切。同时他用来很有分寸,你不觉得像听北平话那样油嘴子似的。这里发生了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完全用一种方言比如北平话,写文章?用方言,文字才生动,才有个性,也才能在民间生根。可是方言有时就不够用,特别在学术用语方面。并且,若是全用北平话,也觉得流利得有点俗。朱先生在这方面的主张,是以北平话做底子而又不全用北平话。那也就

12、包含一个结论,便是:我们文章的语言,必须是出发于一种方言。这是语言的真生命;然后再吸收他种方言术语,加以扩大,使其成为自创的语言。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与不断努力的。最后,我觉得是朱先生的性情造成他散文的风格。你同他谈话处事或读他的文章,印象都是那么诚恳、谦虚、温厚、朴素而并不缺乏风趣。对人对事对文章,他都处理得很公允,妥当,恰到好处。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中出来,幽默是从忠厚中出来,腴厚是从平淡中出来。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将永久领导我们自迩以至远,自卑以升高。(选自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有删改)和古代散文相比,现代散文具备怎样的特点?请简要作答。答:_答案

13、在内容方面,不再虚假做作,而是表达真情实感,题材广泛;在形式方面,可自由选用多种表达方式。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到文中论述现代散文特点的段落(第二、三段);进一步寻找各段落中对应题目的相关语句,然后对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压缩;最后分点概括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解题法2筛选并整合信息的简答题解法筛选出来的信息常常是分散的,凌乱的,必须经过分析组合,用简明的文字表述出来,才能整合成最佳答案。具体做法:(1)把分散在全文各处的主要信息筛选出来之后,直接分条罗列即可。典例2 即属于此类,文章第二、三段为答题区间。第二段可找出的现代散文的特点为“与人生日常生活相厮混,共游戏”“

14、而是每个人表情达意的语言符号”。第三段可找出“它可以写身边琐事,也可以讨论国家大事;它可以说理,也可以抒情;它可以诙谐,也可以庄重”,“它只是把一切问题说得更自然,更亲切”。两段内容一为就内容而言,一为就形式而言,总结陈述即可。(2)根据题目要求把筛选出来的原文语句进行简单转化,如改变陈述角度或叙述方式等。(3)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合并、抽象、概括,转化组合形成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

15、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