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一单项选择题讲义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551928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一单项选择题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一单项选择题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一单项选择题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一单项选择题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一单项选择题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一单项选择题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一单项选择题讲义(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二 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一单项选择题 找得准,读得精,比得狠浙江卷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前两道题均是单项选择题。第1题侧重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句子的含义(意)的理解,针对的是文本中某个具体段落的阅读理解。第2题侧重考查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以及归纳概括内容要点,针对的是较大段落范围乃至全文的阅读理解。尽管考点不同,但做这两道选择题的原理和方法是相同的:必须在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找到与选项相对应的原文内容,并精读该方面内容,然后把两者放在一起“狠狠地”比对,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一、找得准,读得精1找得准要想找得准,正常情况下只要根据选项内容就能找到原文段落中对应的

2、语句,且对应的语句最多三句。但个别题目要找的范围不限于该段,有时会跨越段落。从浙江卷近几年的情况看,选项都具有较强的概括性,突破了以前只是对某句话的转述,有时是对一段文字的转述,甚至是对好几段文字的转述。如2015年浙江卷第9题C项是要联系第三段与第四段进行判断。针对这种情况,要特别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特别注意信息前后间是否存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仔细辨析有无强加关系或颠倒关系的现象。另外,要找得准,还有个快速诀窍,就是题号往往是与原文段落顺序对应的,选项顺序与段中语句顺序相一致。如第一道题目往往对应的是第一段,A项对应的是段中的前几句。当然,命题总有意外的。2读得精对确定好的原文信息文字,一定要

3、精读。所谓精读,指逐词逐句细致地阅读文章,主要包括把握关键词语、句意和句间关系。对于结构复杂的句子,要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精确把握句意及其侧重点;对于语意有紧密联系的句子,要准确把握句子间的语意关系。请看下例:原文信息句:(2017全国)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第1题A项: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原文信息句是一个由三个分句组成的承接复句,前两个分句是第一层,也是一个表承接关系的分句,“非政府组织承袭精神”,选项第一个分句表述与它完全一致;“开始审视”,在选项中变成了目的

4、状语,很显然“伦理审视”不等同于选项信息“应对气候变化”;原句第三个分句是“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但在选项中却表述成了“提出了气候正义”,两者显然不是一码事。如果像这样精读原文信息文字,并与选项稍作比对,那么,信息的正误就一目了然了。二、比得狠,识陷阱做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是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有关文字放在一起,逐字逐词逐句地进行比对,识破命题人在进行信息转述中所用的设误手段(陷阱)。1识破“偷换概念”陷阱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如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

5、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识破时应注意看选项与原文是否存在信息对接错误现象,尤其看选项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边练边悟1请仔细比对原文与选项,看是否有“偷换概念”现象。原文:文艺文本对空间问题的把握既包括物理性质的传统空间场域的展现,也包括心理空间的展现。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空间呢?心理空间是指主体的内在心理图式对客观空间的一种审美反映,是主体关于空间经验长期积累和沉淀的结果。选项:心理空间是主体思想情感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传统空间场域的内在心理展现。比对分析:_答案有。将原文“空间经验”偷换成“思想情感”。2识破“曲解文意”陷阱命题人不结合文段的前后

6、语境,对某些词句的含意故意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分析和概括。识破时应整体上把握材料,把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对语段的理解等,还原到材料的对应之处,将选项与原文仔细对照,逐项检查,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边练边悟2请仔细比对原文与选项,看是否有“曲解文意”现象。原文:在中国传统修养方法中,儒家走的是入世的道路,道家、佛教是超世、出世的套路。尽管有此分殊,但还是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特征,就是都将道德论与认识论融为一体,突出了主体内心的理性自觉,特别是躬行践履、习成而性成的思想,闪烁着实践哲学的光辉。选项:尽管儒家、道家、佛教在入世与超世、出世的主张上是不同的,但在道德修养方法上还

7、是共同一致的,他们都强调主体内心的理性自觉和躬行践履、习成而性成,闪烁着实践哲学的光辉。比对分析:_答案有。选项说“在道德修养方法上还是共同一致的”不妥。原文说“在中国传统修养方法中,儒家走的是入世的道路,道家、佛教是超世、出世的套路”,明确指出“尽管有此分殊”;且后文只是说“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特征”,并不能说他们的修养方法一致。3识破“无中生有”陷阱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识破时应仔细检查选项内容能否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能否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边练边悟3请仔细比对原文与选项,看是否有“无中生有”现象。原文:

8、笔墨在20世纪被看作是形式,实际上笔墨就是内容。笔墨是在中国特有的书法和绘画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文化结构,是东亚文化传统的珍贵遗产。为什么说东亚?因为这种传统影响到了日本和韩国,包括东南亚。笔墨的价值就是这种文化结构的价值,如果把这种文化结构拿开了,把它看成形式,那跟水彩画的形式,跟版画的形式一样,形式课程教到本科二、三年级基本上就学会了。但是中国画不行,中国画的笔墨既是形式,也是内容,也是精神性的,所以笔墨是文化结构。选项:中国画的笔墨既是形式,也是内容,所以形式课程很难到本科二、三年级学完。比对分析:_答案有。“形式课程很难到本科二、三年级学完”原文没有讲到,是无中生有;且与“中国画的

9、笔墨既是形式,也是内容”不存在因果关系。4识破“因果混乱”陷阱因果混乱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二是一果多因,转述时故意漏掉一个原因;三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识破时须关注原文与选项中表因果关系的词语,看因果关系是否混乱。边练边悟4请仔细比对原文与选项,看是否有“因果混乱”现象。(1)原文:(2017天津)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立的。这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正像我们对光华照人

10、的月亮以及太阳倍感亲切一样,对使用了几千年的阴阳合历我们同样有着深深的钟情和依恋。第7题B项:阴阳合历是我们确立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依据太阳历,有的依据太阴历。比对分析:_答案有。根据原文“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立的”,可以发现选项强加因果。(2)原文:“师”这个概念提出以后,在孔子和他的传人的努力下,“师”的群体,也就是中国独立的知识分子群体诞生了。可以说,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世界古老民族唯一的历史不曾发生断裂的民族,“师”群体的诞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选项:正因为有了“师”这个群体的诞生,中华民族才成为世界古老民族唯一的历史不曾发

11、生断裂的民族。比对分析:_答案有。原文说“师群体的诞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而选项说成了唯一原因,把因果关系绝对化了。5识破“以偏概全”陷阱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来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部分)、以个别代一般(或以一般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识破时需注意原文重要词语前面的表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起修饰与限制作用的关键词。如少数、部分,全、都,特别、十分、稍微,通常、偶尔等。边练边悟5请仔细比对原文与选项,看是否有“以偏概全”现象。原文: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儒、道、释三大流派都对道德修养有大量精致的论述

12、。儒家伦理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主流与正统,在教人如何进德达善、修身自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积极意义的思想。选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儒、道、释三大流派对道德修养的大量精致论述,是教人进德达善、修身自律伦理文化的主流与正统,是传统文化中的富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比对分析:_答案有。原文说的是“儒家伦理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主流与正统,在教人如何进德达善、修身自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积极意义的思想”,选项扩大为“儒、道、释三大流派”。6识破“张冠李戴”陷阱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如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是乙的。边练边悟6请仔细

13、比对原文与选项,看是否有“张冠李戴”现象。原文:吉祥,按照字面的解释,就是“吉利”与“祥和”。所谓“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说文解字中说,“吉,善也”;“祥,福也”。吉祥就是好兆头,就是凡事顺心、如意、美满。选项:作者说,“吉”就是吉利,就是“善”;“祥”就是祥和,就是“福”。吉祥就是好兆头、好运气。比对分析:_答案有。根据原文可知,“吉,善也;祥,福也”是说文解字中说的,不是作者说的。7识破“混淆时态”陷阱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

14、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识破时须注意选项与原文中表时间、结果等的关键词,如已经、曾经、现在、将要、完成、成功等。边练边悟7请仔细比对原文与选项,看是否有“混淆时态”现象。原文:视觉文化在现代引起了很多学科领域的学者的重视,艺术家、社会学家、美学家、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尝试理解这一文化现象。选项:现代很多学科领域的学者重视视觉文化,已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这一文化现象。比对分析:_答案有。原文说“尝试理解”表明是“未然”状态,选项用“已”字变成了“已然”状态,混淆了时态。8识破“混淆是非”陷阱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识破时要注意区别作者对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表肯定性或否定性的词语。边练边悟8请仔细比对原文与选项,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