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03期)备考之微测试06(含解析)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547996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第03期)备考之微测试06(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第03期)备考之微测试06(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第03期)备考之微测试06(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第03期)备考之微测试06(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第03期)备考之微测试06(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第03期)备考之微测试06(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第03期)备考之微测试06(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测试 06(时间30分钟 总分50分)班级_ 姓名_ 分数_一、语言运用1(2016届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三上期中)下面是某市地下老旧管线管理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4分)【答案】地下老旧管线管理分为两个阶段:先对供排水系统及燃气、电力管线信息进行普查,再通过制订建设计划、统筹安排建设、预留接口完成改造。全面、完整、重点突出,一般有字数要求;要注意不能遗漏任何信息,也就是要把图表中内容都要说出来,实际上是就是要用文字把图表的信息完整的描述出来,要达到百分之百。概括内容类,做这类的题目要抓住主要的内容,一般应涵盖90%的内容,当然

2、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多数,可以舍弃一小部分忽略不计。要做好这类题目注意两个方面,首先要分清类型。如果是单个对象,那么考虑的是选取一部分,从问题入手,比如信息中如果有40%是好的方面,60%是不好的,我们在得出结论时取后者就可以了;如果是多个对象,就需要我们在分析表格的内容时要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采用相加(并列关系),相并(主次关系),相异(相似关系),如信息中15%损坏,20%损坏严重,20%损坏非常严重,我们可以概括为:55%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或者说,高达40%损坏严重,只有15%受到较轻的损坏。其次在概括时要注意抓住这些词,如绝大多数、极少数、一半以上、高达、竟达、不到、不尽如人意、有差异

3、、有区别等。2(2016届云南昆明一中高三第一次模底)在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潮流是海水在引潮力作用下的周期性水平流动。 ,可将其分为往复潮流和旋转潮流两种形式。往复潮流的水体主要在一个方向上往复运动,旋转潮流是潮流的普遍形式,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多数情况下潮流流向在北半球逐渐的右偏转,一个周期内沿着椭圆形轨道呈顺时针方向旋转360度;在南半球 ,一个周期内沿着椭圆形轨道呈逆时针方向旋转360度。受分潮潮流叠加及海流或径流影响,旋转潮流 ,即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现象。【答案】按潮流

4、的运动方向 潮流流向逐渐向左偏转 也会出现“倒转现象”(或也会出现反向运动等)(意思答对即可,写出一处给1分,写出2处给3分,写出3处给5分)论。【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二轮复习中,要做好这种题型的训练,既要抓好答题步骤的规范训练,又要重点抓好三类语

5、句(总起句、总结句、展开句)的补写训练。具体来说有效的答题技巧如下:(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二、(2016届广东仲元中学高三10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儒释道互补的和合文化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

6、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

7、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人没有饭吃,活不成;没有精神食粮,同样也活不成。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道家好比是药店,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上药店。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

8、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使心灵得以净化。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告诉人们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

9、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的形成。(2011年11月29日光明日报有删节)(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作者认为,“和合”文化是一种健全的心态,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B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才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而不是简单的同化。D中国哲学可以解决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儒讲“拿得起”,道讲“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2)“在传

10、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说法不能作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仅靠一种学说是不可能做到的。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的心态。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共同培养和合心态的形成。(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只有一种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

11、释道三家的互补。B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进则作了必要的补充。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D只有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答案】(1)B(2)C(3)D【解析】(1)试题分析:B项,原文说“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前提错误。【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

12、目,题干一般表述为“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B选项就属于曲解文意。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本题所考查句子是第一段倒数第二句话,题目的答案应该在此句的上下寻找,文章A选项的信息在第一段中间部分,B选项信息在第

13、一段结尾部分,D选项信息在第二段,考生将文中信息与选项一一对应,就会判断出这几选项都是正确的。(3)试题分析:A无中生有,原文没有“人只有一种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之说;B偷换概念,改变了范围,“中国固有的学问”比“儒道两家”大得多,另外“只是”一词太绝对,原文说“主要是讲人生哲学”;C并非“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儒道两家既可互补,所谓“一张一弛”。【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目一般表述为“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符(或符合原文)的一项是”,试题错误

14、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首先要锁定答题范围,将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合理筛选,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A项就属于无中生有,B项则是偷换概念,C项属于混淆范围。四、(2016届湖北黄冈中学高三4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村居【宋】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渔村夕照【明】沈明臣洲前洲后尽垂杨,村尾村头满夕阳。换酒醉眠高晒网,远山修竹正苍苍。(1)“夕阳”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的内涵是否相同?请作具体分析。(5分)译文:_(2)这两首诗分别描绘出了

15、怎样的图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译文:_【答案】(1)张诗以动衬静,描写了老牛在夕阳西下时自行归来,似乎是牛蹄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夕阳下的乡村静谧和谐。(2分)沈诗以景衬情,通过描述夕阳落山时的景象,渲染出渔村清幽的环境和安宁平静的气氛,昭示渔民的淳朴善良。(3分)(2)张诗描绘了一幅淡雅祥和的秋日村居图(2分);沈诗描述了渔村街巷幽静安宁的景象。(2分)两位诗人都对眼前的情景充满喜爱,诗句中表现了诗人的羡慕和留恋之情。(2分)【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意象分析法,指的是我们在阅读与理解诗歌作品时,首先抓住诗人选进诗歌中的意象,由意象特点到所包蕴的思想情感,进行准确的分析,这样我们就不难分析和把握住作者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和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本题中,应注意通读全诗,认真分析诗的描写内容,得出观点和认识,当然前提是要读懂两首诗的内容加以分析。(2)试题分析:回答第一问,需要把握两首诗的主要内容:第一首,通过“水绕陂田竹绕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