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学案12:第1课 窦娥冤 Word版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34543066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学案12:第1课 窦娥冤 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学案12:第1课 窦娥冤 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学案12:第1课 窦娥冤 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学案12:第1课 窦娥冤 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学案12:第1课 窦娥冤 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学案12:第1课 窦娥冤 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学案12:第1课 窦娥冤 Word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窦娥冤【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关汉卿及元杂剧的特点。2.诵读感知,把握本文的故事情节。3.初步感知窦娥悲剧的一生。【重点难点】步感知窦娥悲剧的一生。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知识链接1.元杂剧作家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 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 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朴墙头马上元杂剧的四

2、大悲剧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所谓本色派:指关汉卿不以仕途功名为念,保持生活与性格的真实,作品与生活性格的一致。2.元曲和元杂剧的知识: 元曲:一般包括杂剧和散曲。

3、杂剧是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是独立的支曲,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主要是从民间的小曲和词调变化来的。如我们熟悉的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同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各套曲子的联缀多有一定的顺序,末曲多以尾声结束。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

4、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在折与折之间的椅子,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

5、(官员)、徕儿(小厮)。(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是元杂剧的主要部分。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一出元杂剧四折一般由一个主角主唱到底,由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由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一出元杂剧的三个构成中古有“唱为主,白为宾”的说法。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里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

6、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3.窦娥冤情节简介楔子部分的情节:书生窦天章因连本带利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被迫把七岁的女儿抵给她做童养媳,然后进京赶考去了。(序幕)第一折的情节:庸医赛卢医欠蔡婆十两银子,心生歹意要勒死蔡婆却被张驴儿父子俩撞破,张驴儿乘机逼蔡婆婆媳俩分别嫁给他们父子俩,蔡婆无奈之下答应了,回家后遭到生性刚烈的窦娥的责骂与反对,只好先让张驴儿父子在家中住下。(开端)第二折的情节:张驴儿为达目的心生恶意,找赛卢医讨了毒药欲毒死蔡婆,阴差阳错被他父亲喝了,张驴儿顺势栽赃窦娥,逼她私了,嫁与自己为妻,被刚烈的窦娥断然拒绝,于是,两人对簿公堂,却不料碰上桃杌这个昏官,偏听张驴儿一面之词,窦娥为保蔡婆

7、被屈打成招判了死刑。(发展)第三折的情节:在被押往法场的路上,窦娥激愤之下指天骂地,并在行刑前许下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以示冤屈,窦娥死后誓愿一一应验。(高潮)第四折的情节:窦天章京试高中,出任朝廷廉使,得女儿托梦,知窦娥冤死,决心铲除贪官,为女儿昭雪。整体感知1.为窦娥制作一张简要的年谱。2.请熟读课文,写出本文的情节结构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文本探究1.对照落实前面讲的元杂剧知识。找出本文的戏剧语言(唱、科、白)、宫调、曲牌、角色的表现样式。2.鲁迅:“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那么,窦娥身上有哪些美好的东西呢?3.窦娥之“冤”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或“窦

8、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4.从窦娥的遭遇看出元代是怎样的社会状况。5.分别说明三桩誓愿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试说明理由。7.她的三桩誓愿与前文对天地的指责你怎样理解? 8.提问: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这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拓展迁移在中国古代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中,结尾采用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用想象、夸张的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愿望,如孔雀东南飞,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参考答案】整体感知1.3岁:丧母 7岁:父女分离17岁:与夫成亲 约18岁:遭遇丧夫打击 20岁:被流氓欺压,

9、遭遇贪官污吏屈打成招,被处决。小结:由此可见,窦娥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2.序幕:窦娥抵债、窦天章应试 开端:父子强住蔡家、窦娥据理抗婚发展:药死亲爹、嫁祸窦娥 高潮:贪官滥施刑罚,窦娥含冤死去3.窦娥冤通过主人公窦娥无辜被杀的冤狱,愤怒地控诉了元代社会冤狱横生的残酷现实,同时也通过窦娥从屈从于命运走向觉醒最终奋起抗争的过程,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元朝统治的不满和反抗。文本探究1.括号里面的小字是科介,括号外的小字是宾白,不带括号的大字是唱词。【正宫】是宫调,如【端正好】、【滚绣球】等是曲牌名。本文第三折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本文出现的角色有卜儿(蔡婆)、冲末(窦天章)、正旦(窦娥)、净(

10、赛卢医)、副净(张驴儿)、孛老(张父)、外末(监斩官)2.窦娥的基本性格特征是善良,孝顺,有主见,刚强,有反抗精神。3.流氓恶棍张驴儿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屈,却反而被判以死罪。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4.放高利贷的现象。流氓恶霸的横行。官吏的贪赃枉法。下层知识分子的穷困潦倒。被压迫的妇女们得不到生命安全、财产保障。人民的愤怒和怨恨成为时代的情绪。5.明确:(1)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2)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3)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

11、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作用:设计了三桩誓愿显灵的超现实情节,表明窦娥的冤屈的深重、反抗的强烈,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6.不能。因三桩誓愿一桩比一桩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容变动7.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

12、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8.明确:浪漫主义手法。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四是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拓展迁移明确:课文写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不仅表明窦娥的冤屈深重、反抗的强烈,而且显示她的愤怒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当时人民的

13、反抗情绪和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理想。 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殉情和合葬,墓上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他们的精魂化为鸳鸯,生时离散,死后团聚,朝夕相伴,情意缠绵。这里所显现的情形和所蕴涵的感情很美,委婉地表达了对二人忠贞爱情的赞颂和对他们被迫害而死的无限同情,反映了人们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爱情幸福的美好愿望。两篇作品都运用了大胆的想象。这种想象可以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两篇作品的内容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但其中理想化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则是不可能出现的。作品通过想象、夸张,以超现实的情节,让美好的愿望在作品中得以实现,以寄寓作者的爱憎,反映人民的情绪和理想。结合作品内容来看,这种写法表现了作品揭露社会矛盾的深刻性和解决社会矛盾的理想化。同时,这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喜爱大团圆的结局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以及传统的文学作品扬善惩恶的教化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