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4502048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8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古诗文阅读(43)1.理解性默写(1)荀子的劝学篇并非一般意望上的劝勉人们学习知识,更是劝人为“善”培养高尚的品德,由文中_,_,_可见。(2)赤壁赋中用“_,_”写游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辽阔的江面上自由来去。(3)归园田居中描写远处村庄及袅袅炊烟的两句是_,_。(4)杜甫在登高中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抒写自己毕生之苫的诗句是“_,_”。【答案】 (1). 积善成德 (2). 而神明自得 (3). 圣心备焉 (4). 纵一苇之所如 (5). 凌万顷之茫然 (6). 暧暧远人村 (7). 依依墟里烟 (8)

2、. 万里悲秋常作客 (9). 百年多病独登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1)自得、备(2)凌、顷、茫(3)暧暧、墟(4)常、作。【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

3、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阅读文段,完成各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

4、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省:省察。B. 吾尝跂而望矣 跂:提起脚后跟。C.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刻。D. 用心

5、躁也 躁:急躁。3. 下列语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正面鼓励学习的一项是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A. B. C. D. 4.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用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B. “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几个不同的比喻连用,使读者加深对同一道理的理解。C. 劝学虽然以论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为主,但作者也着力论述了学习文

6、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学习方法。D. 荀子提出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观点,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它启发和鼓励人们利用外物来增强人的能力。【答案】2. D 3. C 4. C【解析】【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本题D项,“用心躁也”中“躁:急躁”解释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心思浮躁”,“躁”在这里应该解释为“浮躁”。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句子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分析选项,选择题可用排除法。本题要求为“全都是正面鼓励学习的一项是”,题干里关键词是“正面”,中“骐骥一跃

7、,不能十步”中“不能”和“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中“不折”是从反面说理,不合要求,和应该排除。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着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生应首先根据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解答本题时应仔细分析选项,注意细节。C项,“劝学虽然以论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为主,但作者也着力论述了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学习方法”表述错误,劝学没有谈及“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学习方法”。故选C。【点睛】判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一)依形推义法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

8、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二)语境分析法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三)语法分析法用语法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推断词义将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叶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断其用法即词性,可以在具体的选择中使用排除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虚词的用法判断和文言文的翻译中。(四)妙用修辞法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

9、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五)成语印证法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六)课文求义法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同时,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七)结构求义法即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

10、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八)联想推断法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语例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由此正确理解词义。(九)代入检验法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十)古今对比法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

11、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参考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

12、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

13、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

14、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梃:木棒。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魏国自称晋国。耨:锄草。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寡人”是秦始皇之前君主的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被封为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B. “俑

15、”是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孔子赞成用俑殉葬,“始作俑者”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C. “孝悌”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后来成为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标准。D.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6.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B. 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C. 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D. 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7.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梁惠王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