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版语文高二下学期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4498170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人教版语文高二下学期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年人教版语文高二下学期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年人教版语文高二下学期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9年人教版语文高二下学期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9年人教版语文高二下学期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人教版语文高二下学期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人教版语文高二下学期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字词礼shng尚往来 自x诩 k磕头 残gng羹冷zh炙 冠min冕堂皇 mdng摩登 lns吝啬 脑su髓 p譬如 cn孱头 b勃然大怒 bi蹩进 xinm羡慕 存go膏 xunx玄虚 国cu粹 dn诞生 一ch刹那 tng烫人 ssu撕碎 孤立无yun援 依li赖 幼zh稚 休q戚相关 ji节外生zh枝 归根结d蒂 jin鉴于 zh秩序 l履行 g辜负 罪ni孽 chng惩罚 hung惶恐不安 dudu咄咄逼人 f赋予 消m磨光yn阴 风h和日丽 称sng颂 chum垂暮之年 厚c赐 枯zo燥 zo躁动 wn惋惜 shozngjsh稍纵即逝 弥m补 fngyng丰盈饱满 chshe

2、ng畜牲 wi苇草 nng囊括 智hu慧 jng茎叶 guju规矩 推yn衍 老lin练 清x晰 一tn摊子拿来主义礼尚往来:礼:礼节;尚:注重。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体面,实际上并非如此。含贬义。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孱头:懦弱无能的人勃然大怒:勃然:突然。突然变脸大发脾气。短文三篇风和日丽: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囊括:全包罗在里面。推衍:推论衍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孤立无援:孤立:没有得到同情和援助。指单独行事,得不到外力援助。休戚相关:“休”,喜悦。“戚”,悲哀。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

3、关系密切,利害相关。节外生枝:本不应该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不足为奇:足:值得。不值得奇怪。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渊源:比喻事物的本原。二、文学常识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第一部)、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选自爱的艺术,作者是美国哲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热爱生命作者是蒙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著有随笔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

4、草作者是法国物理学家、数学家、思想家帕斯卡尔,著有思想录。信条作者是美国作家富尔格姆,选自我需要知道的一切。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文学常识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

5、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

6、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二、一词多义: 1、于 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2、见 徒见欺(介词,被,受) 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3、舍 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4、负 秦贪,负其强(依仗,凭

7、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5、使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6、引 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7、徒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8、幸 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 则幸得脱矣(侥幸) 9、以 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愿以十五城请易

8、璧(用,拿)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来)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译为“把”,后省略“之”) 10、顾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顾吾念之(只是) 顾野有麦场(狼)(四周看) 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11、必 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王必无人(如果) 12、因 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13、乃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 乃前曰(于是,就)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三、古今异义:

9、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 今义指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2、请指示王(指示:古义指给看。 今义指上对下指导、命令) 3、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古义指上前进献。 今义指向前发展进步) 4、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义指扬言,到处说。今义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5、布衣之交(布衣:古义指平民。 今义指麻布衣服)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古义为名词,约定、契约。今义指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7、传以示美人(美人:姬妾。今义:美女) 8、明年复攻赵(明年:古义指第二年。今义指(将来的)明年) 9

10、、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往:古义从这里到那里。 今义指以前) 10、窃计欲亡走燕 (窃:古义私下里。 今义指偷东西 走:古义指逃走。 今义指走路) 11、不如因而厚遇之 (厚遇:古义好好招待。 今义优厚的待遇)12、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得罪:古义:得到惩处。 今义:冒犯) 四、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怀其璧(怀,怀揣着) 蔺相如前曰(前,走上前) 臣乃敢上璧(上,献上) 于是相如前进缻(前:走上前) 赵王鼓瑟(鼓:弹奏) b.名词作状语: 而相如庭斥之(庭:通“廷”,在朝堂上)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11、(间,表示至的方式,从小路) 奉璧西入秦(西,方位名词状语,向西) 乃前曰(前,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 怒发上冲冠(上:向上) 卒廷见相如(廷:在朝堂上) c.使动用法: 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毕礼而归之(毕,使完毕;归,使回去) 以绝秦望(绝,使断绝) 归璧与赵(归:使归) 以勇气闻于诸侯(闻:使听闻) d.意动用法: 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吾羞,不忍为之下(羞:以为羞耻) e.形容词作动词: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敬,尊重)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容)大王必欲急臣(急,逼迫,

12、使急) f.形容词作名词: 而绝秦赵之欢(欢,友好关系) 宁许以负秦曲(曲,理亏之责) g.动词作名词: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盟约) 为刎颈之交(交:动作名,朋友)五、特殊句式: a.判断句:(常见句型:者也,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翻译: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何者?严大国之以修敬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幕君之高义也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被动句: 而君幸于赵王(“于”字表被动)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字表被动)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3、(“见于”表被动 )使不辱于诸侯(“于”字表被动)c.倒装句: 宾语前置: 1、何以知之(以何知之)2、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 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者人) 状语后置: 1、拜送书于庭(于庭拜送书) 2、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勇气于诸侯闻) 3、故燕王欲结于君(故燕王欲于君结) 4、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 臣头今与壁于柱俱碎矣) 5、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 6、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于境上会) 7、会于西河外渑池(于西河外渑池会)8、君幸于赵王。(君于赵王幸)9、得罪于大王(于大王得罪) d.省略句 1、传(之)以(之)示美人及左右。 2、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3、秦王会(于)渑池。 4、因厚遇之,使(之)归赵 5、既归,赵王以(之)为贤大夫 6宁许(之)以负秦曲。六、出自本文的成语:价值连城 完璧归赵 :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渑池之会:形容一次危险的赴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