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解读解析

上传人:x**** 文档编号:134485740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9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解读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伤寒论》解读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伤寒论》解读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伤寒论》解读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伤寒论》解读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伤寒论》解读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解读解析(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伤寒论 选读 明朝 难经 公元581 682 神农本草经 汉代 伤寒论 2 000年前 黄帝内经 中医四部古典医籍 中医学的文化现象 中医治病讲究治人之病 西医治病之人 西医注重病因 针对性 对抗性治疗 如杀菌 手术等中医重整体 调理性治疗 因势利导 扶正祛邪 记得远古巫医同源 全世界一样 大约在公元200 300年 中国的张仲景 西方的善全在思维方式上开始分开 中医药学 讲天人合一 地分东西 人分南北中医模式 生物 社会 理 自然 整体观下形成 中医学的文化现象 西医现在也暴露了许多问题 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菌株的变异 新病种的不断出现 如甲流 顽固耐药菌株 非典 非生物性致病因素比重增大

2、如冠心病 高血压 糖尿病 中风 癌症 中医学的文化现象 世界之大难治性疾病 慢性病 老年病 残疾 世卫组织 中医药在这些方面正有优势和特色 形神合一 心身合一 天人相应等 辨证论治调动自身机体的积极性 扶正祛邪 二 伤寒论 是怎样一本书 一 学术渊源 内经 难经 神农本草经 当代医家的宝贵经验 二 学术成就 建立了对外感疾病进行辨证论治的体系 建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 继承推广现代防治疾病的宝贵经验 二 伤寒论 是怎样一本书 经后世不断地继承和发展 各注家注释 医家验证 尊为 医圣 视为经典 现在甚至形成了 伤寒学 如 红楼梦 之 红学 编成条文 个人认为 本科生初读 伤寒 后 临床5至10年再

3、读 伤寒 洗脑 更有裨益 大家可以试一试 三六经辨证论治 一 辨证论治 应该是张仲景发明的 内经 只有七个方 辩证是一个过程 一种方法 通过深刻动态的认识疾病的本质 病机 证是疾病当前状态的本质描述 证是病机的代表 病机是中医对疾病状态概括的核心 含义有二 一是疾病发展的机理 二是疾病的关键环节 辩证对于病机的掌握主要是针对病历关键环节而言 太阳伤寒论是一个病症结合的专用证候名称 它还可以根据病机称为太阳卫闭营郁证 根据证候特点称为太阳表实证 都反映了起营卫不调 卫闭营郁的病理关键环节 三六经辨证论治 病理的关键应包括 病因 病性 病位 病势等方面 其可以是一个 也可以是几个 没有明确规定 以

4、1 4个为宜 三阳合病 应该不少于三个 加上患者还可能有宿疾 所以放宽到4个 实际操作中以少为宜 太多就不是关键了 科学研究要学会取舍 临床实践同样要学会取舍 凭脉证 识病机 据病程 病史 治疗经过 论治 针对病机 以人为本 整体考虑 突出重点 灵活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不是呆板僵化的治疗 三六经辨证论治 1 针对性要求不同 A 泛基础治疗B 基础治疗C 针对性治疗 小针对性 解表 升清 大针对调和营卫 调和脾胃 D 辅助性针对治疗2 针对途经不同 A 直接针对B 间接针对 如三因利宜 五行生克 3 针对性目的的不同 A 消除病机 B 改善病机 全部 局部 C 控制病机 D 进一步认识病机 试探

5、法 三六经辨证论治 1 相关链接试法 三大原则 一是最大可能性 在辩论基础上 二是试探宜轻原则 尽可能减轻痛苦 三是试探性宜纯原则 尽可能查明病机 2 三形式 以治为试 以试为治 以纯为探 三六经辨证论治 六经的概念三阴三阳 三阴三阳的划分依据是营养之气 多少盛衰 用于标记阴气与阳气的多少盛衰不同 对生命活动的作用亦不同 按 素问 的 阴阳别论 经脉别论 及 热论 等篇章记叙 少阳为一阳 阳明为二阳 太阳为三阳 厥阴为一阴 少阴为二阴 太阴为三阴 一 二 三 表示阴阳之气的量级从少到多和层次由浅到深 黄帝内经 三阴三阳理论是从 周易 一阴一阳 二阴二阳之说发展而成的 易经 的六十四卦爻中 最基

6、本的元素只有两种 既 一 阳爻 阴爻 此即一阴一阳 周易 系辞 上说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两仪 即阴仪阳仪 四象是阴阳的进一步划分 即 二阴二阳 三六经辨证论治 太阳 亦称老阳 太阴 亦称老阴 少阳 少阴 三六经辨证论治 其中太阳为阳中之阳 少阳为阴中之阳 太阴为阴中之阴 少阴为阳中之阴 二阴二阳之四象代表四方 四时 二至二分 冬至 夏至 春分 秋分 等 内经 在此基础上首创 三阴三阳 之论 素问 六元纪大论 说 阴阳之气各有多少 故曰三阴三阳也 其较之 二阴二阳 即在太阳 少阳中增加了 阳明 素问 至真要大论 曰 两阳合明 谓之阳明 在左阴 少阴中增加了 厥阴 素问 至真要大论

7、曰 两阴交尽 谓之厥阴 有学者认为 在 两仪 四象 八卦 的生成序列中 完全以2的倍数递增的 就描述人体生命现象而言三阴三阳比仅以2为要素的 两仪 四 八卦 序列更实用 更贴切 三六经辨证论治 三阴三阳理论的提出对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内经 就有三阴三阳及其开 阖 枢理论 三阴三阳标本中气理论及热病的三阴三阳传变理论 尤其是三阴三阳与经络脏腑相配 展示了一副错综复杂的人体形质与机能统一的生动画卷 三阴三阳热病传变之说亦为 伤寒论 三阴三阳六经辩证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阴一阳为之道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六经 既是一个生理框架 又是一个病理框架 六经是说明经络循行部位脏腑各自

8、不同生理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 六经辩证是以六经未重要的理论依据 三阳主外合为一阳 太阳 表 开 阳明 里 阖 少阳 半表半里 枢 三阴主内合为一阴 太阴 表 开 少阴 里 枢 厥阴 半表半里 阖 标本终极问题 表 太阳 手经 小肠 心 手经 足经 膀胱 肾 足经 属 属 络 少阴 三六经辨证论治 A 表里 面底 关系B 阴阳互根关系C 手足相通关系D 经脉主表 小肠膀胱主里关系注意 上述所说的表里与八组辩证的表里中的表证 里证的概念不同 此以阴阳相对关系来谈的 则在于征证候分类 不可混淆 六经既代表了经络 又代表了脏腑 其本身便具有整体观念 六经辩证 以六经为纲 将分散的证组合成病 从而建立了

9、六经证候体系 包括六经证候的广泛联系 用以指导临床辩证实践的理论和方法 A 六经辩证法 1辩外邪的寒热性质及其转化 确定病属寒证还是热证 2辩病邪侵入机体的深度 确定主要病变在表 还是在里 以及进一步确立在何经络 在何脏腑 3辩邪正斗争的形势 确定三阳病还是三阴病 4辩病邪侵入机体后 损伤人体正气的程度 以及进一步确定伤阴为主 还是伤阳为主 并注意伤阴伤阳的传变 六经辩证 具体操作中要注意 1 从理论上讲是先辩病后辩证 实践中尽可能为之 必要时可单独辩证 2在脉证上既强调典型表现 又不可拘泥 3重视脉象在辩证中所占的轻重 4注意正气扶邪的趋向 把 气上冲 视为表证 15条 体现了这一精神 B

10、六经辩证与八纲辩证 首先是阴阳表里问题其次是寒热虚实C 与脏腑辩证的关系 病理 病机实质的统一性 外感病一般不采用脏腑辩证 1 历史原因2 疾病原因3 病理特点 六经论证 总治则 扶正祛邪 因势利导 基本原则 扶阳气 与 存律液 的基本精神贯穿六经证治始终 但也不能一味地蛮补 还包括帮助脏腑恢复其正常生理活动的治法 表里先后治则 有三 1 先表后里是常法 2 先里后表为变法 3表里同治伟权度法 治法 1 八法具备 汗 吐 下 温 清 消 补 和 汤药针灸以及食疗调理等 治法所用药物 计95味药其用法与 本草经 基本符合 四外感病的传变 1 一般概念 传 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或路线发展 变 指病

11、变不循一般规律 而起着证候性质变化者 传变 是一个不完善的概念 容易混淆 规律不好把握 2 外感疾病传变不存在统一固定的趋向 素问 热证 有 传 的顺序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但未涉及 变 六经病的传变不但是多向的 而且是可逆的 因此 讨论外感病传发一步趋向既无可能 也无意义 每一种具体的外感疾病有一定的发展趋向 不等于所有的外感疾病有一个共同的固定的趋向 四外感病的传变 3 传变 的另一概念 六经本证间的发展变化较 传 不是在六经本证间的 变化 叫 变 变 包括 A 由一经本证变为六经变异证 含本经变异证 B 由一经变异让变为六经本证 含本经本证 C 由一经变异让变为另一经变异

12、证 D 由外感疾病变为内伤杂病 如为医所伤 因外感所留 另有一种表述 1 证内变化 2 经内变化 证间 3 病内变化 经间 4 病外变化 他们都只是一种可能性而非必然性 四外感病的传变 4 传变概念的不足 反映在两个方面 传和变概念界定困难 不得不经常和传变并称 传变研究的是六经之间疾病变化过程 忽略了各经内还有疾病证候的变化 这种经内变化也遵循着疾病传变的一般规律 也可以包括在传变中一并理解 四外感病的传变 5 传变的规律 影响因素影响六经传变的主要因素 A 正气的强弱 第一位 B 感邪的轻重 C 治疗的得当否 包括护理 D 我认为应该还有无宿疾 宿疾的性质等等 如痰饮 淤血 邪气的性质决定着疾病传变的倾向 但是否传变则由感邪轻重来决定 传变的规律 外感传变一般在邪盛正衰的情况下多由表而里 由实转虚 由阳而阴 正复邪衰 则由里达标 由虚转实 由阴出阳 四外感病的传变 6 并病 合病 直中 Qitherootoflife 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