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471625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省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济南一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纸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第I卷(选择题 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齐白石授徒时有一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李苦禅谨记老师的这句话,因此他学的是老师独到的艺术匠心,而不是简单地描摩老师的艺术样式。在绘画(题材体裁)上,齐白石

2、一生“为万虫写照、百鸟传神”,“万虫”“百鸟”寄托了齐白石对自然生活的思念。而李苦禅则有意避开老师常画的风物,更强调对象的象征意义,(赋予付与)对象某些人格内涵。如综合了鹰、鹫等多种猛禽特点的“雄鹰”形象,是阳刚的化身;风中伫立的劲竹是刚正不阿的人格写照;“雪侮霜欺芳益烈”的白梅则表现了坚贞不屈的品格在艺术修养方面,齐白石是诗、书、画、印四全,自谓“印第一,诗第二,书第三,画第四”;李苦禅未着意印学,诗不及齐,书法过之,较之老师又增武术戏曲之功。李苦禅认为:“齐老师治印是以金石艺术融入大写意,我要把这功夫尽用在读碑贴和欣赏铜器图文和砖石刻画的拓片上体会它的金石味道,融进自己的书画里,习得齐派治

3、印的真精神。”此外,李苦禅对易经很感兴趣,他在绘画中追求一种“禅境”,齐白石赞扬他“能将有法为无法”。齐白石爱画暮鸦归林,从鸟的朝飞暮还中(领悟领略)人生的真谛;李苦禅每临自然生机景象,往往喃喃念叨陶渊明的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谨记 伫(ch)立 B.描摩 劲(jng)竹C.念叨 着(zhu)意 D.碑贴 拓(t)片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材 付与 领略 B.体裁 付与 领略C.题材 赋予 领悟 D.体裁 赋予 领悟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B. C. D.4.下列各句中,加

4、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钱钟书先生用文言写成的谈艺录管锥编博大宏深,其用词运斤成风,最可表现文言词汇的活力和生命力。B.老王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他走到哪儿都喜欢带着相机,那是因为他要及时拍下那些白驹过隙的瞬间。C.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添枝加叶,才能早日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D.点开广东省编办官方网的“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公开”专栏,48家省直机关及其下设机构的名称、5000多名公务员姓名等信息昭然若揭。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日前,我市提出“延续历史文化血脉,引领未来发展方向”为目标,号召全市人民为创建一个传统与现代共融的城市而努力

5、。 B.钓鱼岛争端,使日本不但政治陷入混乱,更是冲击着日本脆弱的经济形势,之前日本公然叫嚣“日企撤离,崩盘的将是中国”,但是日本财务省最新的统计数据让这一谎言不攻自破。C.老师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突出学生品质的养成。D.人口学家及经济学家们认为,放宽生育政策后,新生人口的增加在当下对刺激消费、增加就业岗位不无裨益。二、(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自先秦到明清,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基本构成要素有三:宗族、乡里和乡绅。宗族是由父系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组织,乡里是基于地缘关系而形成的组织,乡绅是指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绅。这三

6、者形成了古代不同时期的乡村社会秩序。乡贤是乡绅中的良绅,他们根植、立足于乡土社会,以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影响、作用于乡土社会,上利国家,下益乡民。他们有些人通过读书获得功名,走出乡村,在外为官,但是在他们年老退休之后,选择了回乡养老。他们深受儒家礼仪教化的熏陶,一向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即便是退隐在野,也不忘教化乡里,热衷于地方公益事业,如设义田、修水利、办书院、赈灾民等等。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具有沟通地方政府与社会的权利和便利,对于地方政府的政策,亦可以代表民众向州县官进言。同时,他们又经常是宗族长,维持着乡间社会的礼仪和秩序。这样一个阶层,在乡村社会实践着儒家“进亦忧,退亦忧”的理念,维系

7、着乡村社会的秩序。从大体上说来,中国传统社会“皇权不下县”,国家正式的行政机构管理只到县一级。这就为乡村社会的自我管理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使得乡贤对于乡村的治理成为可能。乡贤属于士阶层,其与乡村发生紧密联系当在宋代以后。先秦时期的士主要依附于贵族,如张仪、苏秦之辈,纵横捭阖,在诸国之间逞其舌辩之才;吴起、乐毅之属,学得兵法,志在建功立业,他们都很少与乡村基层发生关涉。秦代不重文教,焚书坑儒,压制读书人,士人虽多散落在民间,但甚至连道德教化的作用也谈不上。魏晋重门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读书人也多集中在世家大族。有些可以被当作乡贤的,其影响乡里也只限于道德教化方面。直到隋唐科举制度的实施,

8、才开始打破门阀对士阶层的垄断。由科举进入仕途的人在宋代以后逐渐增多,他们构成了乡贤的主体,并逐渐参与到地方事务中来。最为典型的要数范仲淹,他晚年捐献积蓄,在家乡苏州购置良田千馀亩,设立义庄,在家族范围内进行慈善救助。为此,他还订立了义庄规矩,对米、绢、钱发放的对象、数量、方式、管理、监督等事项均作了具体可操作的规定。后来吕大钧的吕氏乡约更是对乡民修身、立业、齐家、交友等行为和婚丧嫁娶等社会性的活动作了规范性的要求。钱穆先生说,宋代有一种“自觉的精神”在“士大夫社会中逐渐萌出”,这种自觉的精神,就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到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随着明代“一条鞭

9、法”和清代“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作为乡村基层的里甲制度逐渐流行,国家将缴纳赋税的职能交给民间社会自行办理,由此形成了明清以来的基层社会自治化。而地方政府往往也因人力、财政上的困难,而难以有效地组织公共工程、福利机构和教育设施等,乡村的组织及公共产品的提供很大程度上依靠乡贤。清末民国,随着科举的废除,乡村的读书人通往上层社会的渠道被阻断,只好走向城市,乡贤大量流失,一向以乡贤为精神领袖的乡民在文化层面丧失了指引,乡村道德水平急剧下降,其留下的文化真空很快被外来文化尤其是外来宗教文化所填补,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乡村社会急剧凋敝,基层社会动荡不安。 (摘自胡彬彬古代乡贤与乡村治理)6.下列关于原文内

10、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族、乡里、乡绅作为从先秦到明清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基本构成要素,形成了古代不同时期的社会秩序。B.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绅以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立足乡土,利用自身的权利和便利,上利国家,下益乡民。C.有些在外为官的乡贤,在年老退休返乡之后,施行乡民教化,积极参与地方事务,维护乡村社会秩序。D.乡贤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具有社会责任感,他们作为政府和基层民众之间的中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体上说,传统中国中央向地方派遣的官员到县级为止就不再有命官,这就为乡村的自我管理留下了很大的空间。B.乡贤作为士阶层,参与乡村管理

11、的程度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深,魏晋时期对乡里的影响仅限于道德教化,宋时成为乡村管理的主体。C.隋唐时期,寒门子弟通过考试,有机会获得“士”的身份,参与国家政治和地方事务,这些由科举进入仕途的人在宋代以后渐增。D.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可以说是宋代士大夫“自觉的精神”的反映。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参与地方事务的乡贤典型,范仲淹对家乡事务的参与仅限于宗族内部;后来吕大钧的吕氏乡约则超越了宗族的范畴。B.明清以来,由于基层社会自治化程度提高,再加上地方政府人力、财力上的困难,乡贤在乡村治理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C.清末科举制度的

12、废除,可以说是传统乡贤流失的原因之一。科举制度废除之后,乡村读书人为了寻求发展的途径,只好走向城市。D.随着乡贤的流失,乡民失去文化引领,乡村治理失效,乡村社会凋敝,基层社会动荡,以致乡村的文化空间被外来文化占据。三、(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欧阳行周文集序(唐)李贻孙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

13、:“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汨没之饥氓也。未知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 ”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唯恐不及。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欧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

14、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天其绝邪!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于外氏为一家。故其属文之内名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予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价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15、。【注】窅(yo):怅惘。汨没:沦落。 欧:通“瓯”。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盖其性所多也 多:超过B.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振发:努力奋发C.寻而陆相贽知贡举 知:主持D.而词竟未就 竟:竟然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获其孙曰澥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B.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C.随人而问章句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D.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B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C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D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