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王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469476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王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王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王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王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王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王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王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七年级语文试题(120分钟,满分120分)题号156131417182122总分核分人得分得分评卷人一、(每小题3分,共15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酝酿(ning) 水藻(zo) 朗润(ln) 憔悴(cu)B倏忽(sh) 黄晕(yn) 贮蓄(zh) 澄清(chng)C感慨(ki) 须臾(y) 黑痣(zh) 攲斜(j)D匿笑(n) 蜷曲(jun) 寥廓(lio) 尴尬(gn)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疲倦不堪 宽宏大量 絮絮叨叨 恍然大悟B花团锦簇 持之以恒 各得其所 喜出望外C混为一谈 形影不离 蛛丝马迹

2、 独具慧眼D洗耳恭听 自做主张 呼朋引伴 小心翼翼3. 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精彩的演奏戛然而止,一直鸦雀无声的大厅里,随即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B我们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不能粗枝大叶,不求甚解。C连云港的山山水水神奇瑰丽,花果山云雾缭绕、林木苍翠,苏马湾海天一色、白帆点点,真是美不胜收!D为保卫游客权益,使游客在参差不齐的游览信息中不受骗,国家大力整顿了旅游市场。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学生能够熟练而规范地书写正楷字,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汉字书写要求的标准。B经过近几天的集中学习,我提高了自己的知识。C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

3、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D王老师那和蔼可亲的笑脸和谆谆教导,常常浮现在我眼前。5. 关于草房子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秃鹤,因为他有金子般的心灵。B秦大奶奶曾两次落入学校边上的河水里,第一次是因为救落水女孩乔乔,第二次是因为救油麻地小学里的一个落水的南瓜。C桑桑是油麻地小学文艺宣传队的胡琴手,砸锅卖铁是为了卖钱买鸽子。D杜小康离开油麻地去放鸭子,从大芦荡回来后,送给细马5只双黄鸭蛋,这大概是杜小康从大芦荡带回来的全部财富。二、(24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68题。(8分)论语十二章 (节选)曾子曰:“

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得分评卷人6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三省吾身( ) 博学而笃志( )7. 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5、是( )(3分)A可以为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B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C吾日三省吾身 期日中D元方入门不顾 三顾茅庐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910题。(共4分)顾荣施炙座号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相助。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注释】行炙人:端送烤肉的仆人。炙:烤肉。辍:让出。遭乱渡江:指晋朝被侵,社会动乱,大批人渡过长江南下。9“常有一人左右相助”,句中的“一人”指 ,此人“左右相助”的原因是 。(2

6、分)10从文中看顾荣是一个 的人。(2分)(三)诗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113题。(共5分)湖上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注释 湖:即西湖。红树:开满了红花的树。乱莺啼:形容很多黄莺在鸣叫。平湖:指风平浪静的湖面。白鹭:一种水鸟。11. 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所展现的画面。(3分)12. 全诗写出了游人怎样的心情?(2分)(四)名句名篇默写13.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上句或者下句。(每小题1分,共7分) ,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

7、固山下)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 。(何其芳秋天)三、(3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17分)(一)石头里的春暖花开洛宁十一岁,是云南山区的一名小学生,皮肤微黑,身形孱弱,沉默寡言,喜欢独处,是同学们眼中最“怪”的同学。平时课堂内外,谁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同样,他也是我到偏远山区支教以来,见过的最不合群的学生。几个月前,洛宁上学的时候,背上背负的除了一个书包,凭空多了一个口袋。口袋里面,不知道装着什么东西,鼓鼓囊囊的,看来颇有重量。要不然,洛宁背着的时候

8、,脸上怎会有吃力的表情?上课的时候,洛宁就把口袋轻轻放在课桌下面。下课的时候,洛宁就把口袋背上,在小小的操场上转圈。到底是什么东西,居然能让洛宁整天将它负在背上?班上的学生都想打破这个砂锅,揭开谜底。也有同学去摸过,硬梆梆的,有棱有角,从手感上判断像是石头。但是,洛宁总不会傻到把石头当作宝贝整天背着吧。不管是学生们,还是做老师的我,每当向洛宁问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洛宁总是不发言语,只是低着头耸着被冻得红彤彤的鼻子。其实,有同学曾经试过去打开口袋,但平时很老实的洛宁,就会像是一头发怒了的小狮子,让大家不得不罢手。又过了一段时间,时值严寒,洛宁的口袋也变大了,里面的东西也装得更多了。似乎口袋里面的东

9、西,是遵循着一定的时间规律而变大变多的。洛宁口袋里的秘密,终究没有敌得过同学们的好奇心。那次,洛宁没有拗得过好几个同学的强行“合力”,被强行按在了桌上。口袋被打开时,滚落出的一块又一块冰冷坚硬的石头,让同学们都惊呆在原地任是谁也没有想到,洛宁整天背负着的口袋里,装的居然真是石头?眼前这个瘦弱到让人心疼的孩子背后,却有着任是谁听了也会落泪的背景:6岁那年,洛宁的父亲患病离世,这对本就贫困的家庭无异是雪上加霜。天塌了,洛宁母亲就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家:她每天上山砍柴到集市上去卖,还要替别人做挣不了几个钱的手工活,还要割猪草喂养唯一的一头猪,还要洗衣做饭。洛宁很懂事,只要从学校回家,就争着为母亲打

10、理一切。日子本来可以这样即使贫苦却也不失幸福地度过,但命运就这么无情残酷去年的一天,洛宁的母亲遭遇车祸:命是捡了回来,人却瘫痪了。几天后,我买了点东西,趁着上午没课的空当,独自来到了洛宁的家里。一来,看望一下洛宁的母亲;二来,我更想从他的母亲口中得知,到底是什么原因,竟然会让洛宁整天背着石头上学?我告诉她洛宁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近来的情况。只是,我隐瞒了洛宁和别人打架的事情。当我向她提及洛宁背石头上学的奇怪之举,她的眼泪顿时簌簌落了下来:原来,自从她瘫痪后,洛宁除了在学校,其余的时间都在家中服侍母亲。小伙伴喊他去河边看老黄牛,他没有时间,邀他去田野里放风筝里,他抽不开身。因为他要接替母亲的“工作”

11、砍柴,烧水,做饭,洗衣服,喂猪一天,她因为渴急了,把手伸向离床头不远的热水瓶,结果却烫伤了自己。(A)洛宁放学回家,看到被烫伤了的母亲,心像被无数把刀狠狠地剜了一般,痛入骨髓。他怕在以后的日子里,若是自己不在家,母亲不知道还会发生其他什么事情。于是,洛宁当即便决定:以后的每一天,他都要背着母亲上学。尽管母亲再怎么劝阻,洛宁还是坚定自己的想法。从那时起,他便开始背着石头上学了。我的心里陡然被濡湿了。但我同时亦很奇怪,洛宁想背着母亲上学来照顾她,但他的背上,却怎么永远是一袋石头?洛宁母亲看出我心中的疑惑,止住了泪水,哽咽着告诉了一个任是谁都想不到的爱的秘密:洛宁母亲体重八十六斤,洛宁瘦小的身躯又如

12、何负重?但他却想出了一个方法,起初,背着少量的石头,随着对重量的适应,然后再不断的添加石头。直到,他能适应超过八十六斤的重量为止。八十六斤,是洛宁母亲的体重,亦是爱的重量!回来的山路上,我任由泪水肆意奔流,我仿佛看到这样的一幕:天空飘着雪花,北风尖唳呼啸,山路蜿蜒崎岖。(B)衣衫单薄的洛宁,正用孱弱的肩膀,瘦弱的后背,背着一袋硬梆梆的石头一步一步地艰难前行只因为,他后背上的那一袋石头并不冰冷坚硬,而是因了一份爱,时时春暖花开!得分评卷人14根据文章内容,完成情节的梳理。(4分)背袋上学,留下谜底 悬念揭开,深受感动15请简要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16.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共6

13、分,每小题3分)A请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赏析第段画线句加点词“剜”的表达效果。洛宁放学回家,看到被烫伤了的母亲,心像被无数把刀狠狠地剜了一般,痛入骨髓。B.请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文章第段画线句。衣衫单薄的洛宁,正用孱弱的肩膀,瘦弱的后背,背着一袋硬梆梆的石头一步一步地艰难前行17. 请简要概括主人公洛宁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14分)(二)走散的炊烟 惟一不变的是炊烟。就在村庄之上,就在树梢之上,就在一群麻雀之上。 秋天老了,是冬天;炊烟老了,是新的炊烟。 炊烟可以自由散去,但根是散不去的。它的根无处不在,在故乡的天空中,在故乡的大地上,在那浓得化不开的云彩下,在一块鹅卵石与另一块鹅卵石的缝隙里。天空是不会散的,大地也是不会散的,就像母亲,那么忠贞,那么坚韧,在游子的心中,在鱼尾纹的最深处。就是那一地的炊烟,从树梢上绕出来,从房脊上站起来,爬上草垛的几片枯叶,轻轻淡淡地笼住天空的几声鸟鸣,然后走了。只留下鸟鸣,留下草垛,留下房脊,只留下树梢。还有母亲,还有一村的房子。就像我一样走了,走得缠绵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