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434844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霍邱二中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卷考试范围:必修1第一至第六单元;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第I卷(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有24各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从“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一系列的 变化反映了()A从分封制到集权独断的变化B封国制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C中央集权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D战国时期中国政治的剧烈变化2南朝宋裴驷史记集解载:“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材料观点前后矛盾B反映了皇权至上,皇帝独尊C体现了皇权的暴虐D文字材料不

2、足为信3图1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科举制注重出身门弟B士族阶层占据主导地位C各阶层文化素养不同D维护统治集团利益需要4汉武帝时重用酷吏,对称霸一方、妨碍政令统一的地方豪强进行打击,下令把他们迁往关中,就近监视,以达到“内实京师,外销奸滑”“不诛而害除”的目的。汉武帝的这一措施旨在()A为地方百姓除害B削弱封国权力C加强中央集权D稳定地方秩序5明代皇帝在处理密疏时,既不需内阁的票拟,又不必司礼监太监代为批红,批答后也不必经过六部驳正发抄。这反映出()A明朝处理奏折的程序混乱B明朝皇帝用“密疏”监督官员C明代强化君权的措施多样D内阁充当了内侍、顾

3、问角色6 “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苏格拉底此语的观点是()A管理国家如同抽签雇人B直接民主存在体制危机C城邦治理不需专门技艺D轮番而治合乎公平正义7史学界和法学界有的学者认为,罗马法流传至今仍不减其影响,主要在于其蕴涵的罗马法精神。比如:十二铜表法第五表规定,“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从习惯法到公民法再到万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和贵族的斗争B十二铜表法体现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为近现代法律奠定了理论基础C自然法继承了古希腊浪漫主义

4、的思想传统,它主张人人生而平等D罗马法的核心目的是为了维护罗马帝国封建君主的统治8 “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没有变,只是换了国王,新国王还具有继承王位的最直接条件。但实质上新国王是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材料旨在说明,“光荣革命”后()A国王权力的来源发生了根本性变更 B议会可以随意废立新国王C英国议会制度真正确立 D议会取得对国王的监督控制权9仔细观察右面关于美国的政治漫画,适合它的标题应是() A“1-11?”B“政治如同游戏” C“金钱万能吗?”D“两党地位平等”10 1885年镇南关大败的消息传到法国国内后,法国总理茹费理在众议院要求通过一项

5、200亿法郎的追加军费预算,以加强对中国和越南的侵略,遭到反对党群起抨击。最终,预算案在众议院以149票对306票告败,茹费理当即率内阁各部部长集体前往总统府递交辞呈。茹费理内阁的集体辞职()A符合责任内阁制的一般运行机制 B与法国1875年宪法的规定相悖C说明法国奉行的是总统制共和制 D旨在抗议众议院反对通过预算案11 “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均由皇帝任命。”材料反映出()A英国君主大权在握B德国确立君主立宪政体C美国国会形同虚设D法国共和之路艰难曲折12俄罗斯巴枯宁认为巴黎公社既没有

6、依赖于一个先锋队,也没有掌控国家或者企图建立一个新的革命政府。巴枯宁认为巴黎公社()A缺少有效的和统一的政权管理B缺乏无产阶级政党领导而最终失败C没有工人参加而缺乏群众基础D没有采取维护人民利益的革命措施13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丘巴里扬曾说:“1917年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与此相连的国内战争,较之其他国家类似的革命,完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革命。”其理由是俄国通过这些革命()A推翻了俄国君主专制统治B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C奠定了俄国社会转型基础D彻底改变了社会落后面貌14林则徐禁烟时特别重视使用“具结”(即写保证书),外商“具结”后,如再走私,即予正法。林则徐禁烟时要求外商“具结”的直接目的是()A

7、构建中外商品流通诚信体系B从根本上解决鸦片走私现象C以非刑罚方式管理外商行为D坚决捍卫清政府的根本利益15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政策筑梦”是指()A永安建制,分封诸侯B定都天京,军事全盛C天京变乱,由盛转衰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16下图所示为两江总督刘坤一奏疏的部分内容。这份奏疏主要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B英法联军侵华和火烧圆明园C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D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17近代以来,反对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是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以下实践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实践 结果 A 19世纪80年代左宗棠

8、收复新疆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自治区 B 1938年国民政府组织徐州会战 取得了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 C 19世纪末掀起的义和团运动 未能阻止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D 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18 1911年底,时报登载了几幅纪事画,不仅描绘了女子从深闺走出,捐资革命,更展示了女志士们奔赴前线的飒爽英姿。其中,右侧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黄花岗起义B辛亥革命C国民大革命D南昌起义19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9、其主旨是指五四运动()A开启了近代中国一场思想启蒙运动B对传统伦理观念给予了最致命打击C成为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D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20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蒋介石、唐生智都是拿枪杆子起家的,我们独不管,现在已被注意,但仍没有坚决的概念。比如秋收起义,非要依靠军队不可。”他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完善B进攻大中城市失败的教训C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教训D中共坚强领导核心的形成21某次战役后,毛泽东致电朱德、彭德怀:“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此役的意义正是一场最好的政治动员”。蒋中正也两次致电祝贺嘉勉,团内各党派团体纷纷致电祝贺。从整个抗日战

10、争的历史看,它震动全国,意义深远。文中的“此役”是指()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D台儿庄战役22 1947年的最后一天,蒋中正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蓐食宵衣,兢兢业业,未敢或懈,自省俯仰无愧,信道益笃,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造成蒋介石“忧患最深”的主要原因是()A人民解放军的反攻作战取得节节胜利B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C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D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23 1979年全国人大对原“选举法”进行了修订,取消了举手表决,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

11、口数的比例为8:1,但这一比例在2010年修改为1:1。这表明()A中国开始实践启蒙思想家思想B无记名投票比举手表决更公平公正C新中国民主政治在不断的完善D城乡平等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根本24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双方认为应该继续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九二共识”()A以两岸“三通”为前提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C开拓了国际关系新领域D发展为“一国两制”构想第II卷(非选择题)本部分共有三个大题,共52分,第25题18分,第26题12分,第27题22分。25 (18分)古今中外,政治制度在历史变革中不断

12、被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材料二 美国1787年宪法第十款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颁发捕获敌船许可状;铸造货币;发行纸币”,1792年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 材料三 由今而言,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机。俄罗斯之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而东西文明真正之调和,则终非二种文明本身之觉醒,万不为功。 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1918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朝如何打破了“部落政治”?(1分)汉朝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打破贵族政治的局面?(4分)试列举古代雅典和罗马打破贵族专权的事例各一项。(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