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单元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430433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单元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安徽省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单元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安徽省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单元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安徽省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单元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安徽省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单元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单元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单元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测试题(考试时间 6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下图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1a、b区域的人口增长模式分别属于()A现代型和原始型 B原始型和传统型C现代型和传统型 D传统型和现代型2影响c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医疗卫生水平较低 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A B C D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成立经济特区以来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读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分布图,完成35题。3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中,排在第二圈层的省级行政区,除重庆、四川、海南外还

2、有()吉林、安徽 广西、湖南湖南、贵州 江西、福建ABCD4深圳户籍人口中,来自四川的人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四川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四川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 政府安排外迁人口多 生态移民较多A B C D5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减慢了人口老龄化进程 加强了迁入区和迁出区的联系,缩小地区经济差异调节了地区间人才的余缺 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A B C D读“四国某年人口变动图”,回答68题。6根据图中数据判断,人口增长属于原始型的国家是()A甲 B乙 C丙 D丁7下列关于乙国可能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快,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 B人口增长快,加大环境人口容量C人口增长缓慢,城市

3、化进程明显减慢 D人口增长缓慢,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情况8在四个国家中,最可能体现芬兰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如下图),回答910题。9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Aabc Bacd Cabd Dbcd10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的是()Aa Bb Cc Dd下图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据此回答问题11关于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 B人口密度十年来大幅减小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

4、D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50%以上12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B水利工程移民增多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 D劳务输出数量增加读我国人口和耕地今后发展的可能趋势示意图,回答1314题。13我国耕地承载量面临的问题与影响是()A压力增大导致农业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B压力减小农业生态系统得到改善C保持稳定农业产量有所增加 D压力增大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14目前,国家为解决耕地问题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是()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加强耕地保护政策的落实 改善生态环境,全面促进城市的发展A B C D读2006年我

5、国水资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区域比重图,完成1516题。15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A西南区 B西北区C南方区 D北方区16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匹配较差的区域是()A北方区和南方区 B北方区和西南区C西北区和西南区 D西北区和南方区17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能形成物影、且正午物体的影子始终朝北的地区是:()A赤道以南地区 B赤道以北地区C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D赤道至北极圈之间地区18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读下图,完成19、20题800SS800NN19、一同学在北半球某地图示时间内,利用日影测量当地经纬度,当竖直的竹竿影子朝正北时,正好是北

6、京时间12:20,日影与竹竿等长,则该地的地理坐标是( )A120E,45N B115E,35N C120E,35N D115E,45N20、这一天,甲、乙、丙、丁四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80、60、40、20,那么就纬度位置而言( )A甲地可能在南半球也可能在北半球B丙地纬度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乙地C乙地自转线速度可能小于也可能等于甲地D丁地肯定在寒带范围之内AB自转方向C二、综合题(共40分)21.读图(阴影部分表示夜晚)回答:(10分) (1) 全球极昼范围是_ _ (2) 极夜范围是_ ,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是_ _ (地区).(2)C点太阳高度是_日期是_(3) A点比B点的正

7、午太阳高度_(大,小),相比较,A点和C点一年中_(A,C)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要大些。22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6分)(1)从图甲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的时间在缩短,原因是什么? (2)从图甲中分析,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在_,原因是 _。(3)发达地区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是什么?(4)结合图乙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各大洲人口增长状况,确定大洲和地区的名称:A_,B_,C_,D_。23分析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目前世界人口在不断增加,如果计划生育措施实施有效,到2050年世界人口有望控制在89亿以内。材料二世界人口数量变化(见左下图)材料三对世界人口年增长“贡献”最

8、大的7国(见右下图)(1)目前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如何?这种变化会带来哪些问题?如何解决?(2)对世界人口年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是哪一个?该国应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 (3)从材料三分析,世界上人口数量大、人口增长快的国家主要是哪种类型的国家?目前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有哪些启示?参考答案【答案】1.B2.B【解析】第1题,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结合图例读图不难看出a区域属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较低自然增长率的原始型;b区域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传统型;

9、c区域属于低出生、低死亡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第2题,其影响因素是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医疗卫生水平高,使死亡率降低,人口文化素质高,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使出生率降低。【答案】3.D4.A5.B【解析】第3题,结合图示内容即可作答。第4题,四川作为一个人口密度大、自然资源相对缺乏、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比较利益的推拉作用下,四川成为人口迁移流动大潮中的领头羊,流动规模不断扩大。第5题,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入区和迁出区的联系,调节了地区间人才的余缺,缩小了地区间经济差异。【答案】6.A7.A8.D【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甲国人口出生率

10、高、死亡率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为“高高低”的模式,属于原始型。第7题,乙国人口增长属于传统型,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给资源、环境等带来了沉重的压力。第8题,图中四国,丁国人口增长属于现代型,即符合芬兰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答案】9.C10.B【解析】本组题综合考查了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第9题,可用排除法进行选择,四幅示意图中只有c图年龄、性别结构较为合理,说明受人口迁移影响较小,排除c图,所以选C项。第10题,b图中处于受教育年龄段的人口所占比重较大,说明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答案】11.A12.D【解析】由图中数据分析,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均较低;常住人口

11、减少,主要原因是西部经济相对落后,部分人口向东部迁出。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但计算可知增长幅度低于50%。【答案】13.A14.C【解析】从图中可直观地进行判断,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口不断增多,耕地承载量压力不断增大,会导致过度和不合理的农业开发,造成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控制人口增长和做好耕地保护工作入手。【答案】15.C16.B【解析】第15题,通过对比可知,南方区的人口、资源及经济总量较其他三个区域的优势明显。第16题,北方区水资源总量少,难以满足人口、耕地及经济发展需求;而西南区的水资源总量则明显过剩。【答案】17.D 18.D 19.B 20.C21. (10分)(1)北极圈以内 南极圈以内 北回归线以北(2)0 、6月22日(3)大 、C 22.(1)人口总量越来越大(2)不发达地区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进步,死亡率下降,但文化教育不发达(3)经济、文化、教育发达。(4)欧洲非洲拉丁美洲北美23. (1)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这种变化会带来粮食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教育问题、就业问题等。对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来说,要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印度计划生育。(3)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重视发展教育,实行改革开放等。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