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案(优质课教案)教学案例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34426806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居秋暝教案(优质课教案)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居秋暝教案(优质课教案)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居秋暝教案(优质课教案)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居秋暝教案(优质课教案)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居秋暝教案(优质课教案)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居秋暝教案(优质课教案)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居秋暝教案(优质课教案)教学案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导入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写什么)1.初读感知课文(自由、放声),把握大意(学生体会,老师解题)A,学生自己理解大意问题: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答案: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B,解题辅助理解问题: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答案:山居:隐居在山间。秋:季节,指秋天。暝:傍晚。山居

2、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2.正音、辩形、释意暝:ming 傍晚 喧:xuan 浣:huan三、再读课文,领悟内涵(怎么写)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答案: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问题: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答案:A 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板书: 空山空旷 雨清新问题

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鱼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答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世人称其为“诗佛”。“空”是世界的真实本相,诗人参透了佛理。四大皆空,宁静淡泊,超然脱俗。佛理的浸润,使诗人在表达凡情中,有了深邃的意趣,其诗中的

4、“空”境,以丰富的声响色相、物态人迹,展示心意的空灵,将虚实相生的意境艺术推向极妙的境界。“空山”在这里明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说明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相关知识补充:a 关于佛教的知识:认为“四大皆空(空性,空理,空境,空观),五蕴无我”。空,表示万法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固定的实在性,与缘起同义。它的义理否定事物的实在性,否定构成自我与世界的恒存的永久的实体,也否定持有这种见解的看法。“空”的唯识宗主张“境由心造”、“万法唯识”、“唯识无境”。b 关于“空山”的相关知识: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B 颔联:月、松,

5、特点是明净,清幽。(学生结合荷塘月色里对月、树的描写感悟月的皎洁,月下松林的斑驳朦胧美,体会松林的清幽。泉水叮叮咚咚响像歌声。)板书: 月明净 松清幽 泉水清澈,欢快意境:“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林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特色:一静(月、松)一动(泉水),一色(月色皎洁、青松苍翠)一声(泉水)C 颈联:浣女:纯真,活泼。渔夫:勤劳,朴实。(学生讨论品读)板书:浣女纯真、活泼 渔夫勤劳、朴实理解: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

6、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听到竹林的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问题:为什么山中清幽又要有浣女的喧呢?是不是出错了?答案:从全诗看,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的体会出一种和平恬静,体会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的。人是一切景物中的点缀。人的出现,会使原本美丽的画面更加增添一种灵动,飞扬的色彩和情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托出山

7、林的“空”和“静”。(2)通过感受,纠正读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然后学生范读,最后不行时老师读或者放录音机纠正读法。(3)品读课文,再现意境(学生闭眼想,老师描绘)秋天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空静,宛若世外桃源。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数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匆匆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笑闹声传出翠竹林之外。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

8、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4)总结这首诗的意境“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静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读这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作。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

9、遂到天成”。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四、归纳(为什么写)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诗文通过写山中的景物写出山中的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人热爱,希望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补充:王

10、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本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五、拓展你对王维这种既希望归隐,又想领俸禄的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角度进行拓展。六、作业1.背诵山居秋暝2.江雪也是一首归隐诗,请大家比较一下山居秋暝与江雪的异同。七、板书山居秋暝唐王维 景 感受 愿望 自然美山、雨空旷、清新月、

11、松明净、清幽泉 水清澈、欢快表达了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人美少女纯真、开朗渔夫勤劳、朴实写作特色:1.托物言志 2.动静结合版 权 所 有,侵 权 必 究 联 系Q Q68843242 本页为自动生成页,如不需要请删除!谢谢!如有侵权,请联系68843242删除!1,侵权必究 联系QQ68843242 1,版 权 所 有,侵 权 必 究 联 系Q Q68843242 本页为自动生成页,如不需要请删除!谢谢!如有侵权,请联系68843242删除!版 权 所 有,侵 权 必 究 联 系Q Q68843242 本页为自动生成页,如不需要请删除!谢谢!如有侵权,请联系68843242删除!侵权必究 联系QQ68843242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