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4419314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二、相关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三、用原文答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

2、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 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四、问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的含义是?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对比论证。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

4、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年代顺序。(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溪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 7、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举例论证 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 第一段论述的六个历史名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 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 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

5、句,由个人谈到治国 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生活、思想、行为) 是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 道理论证:讲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为下段写如何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内容做铺垫。 13、“人恒过国恒亡。”段内部层次是: 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

6、角度正面论证人处困境易激发斗志。 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运用对比论证,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 第三段进一步论述如何使人的内心收到震撼,性格收到坚忍。 15、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 增长经验,磨砺性情,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17、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将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蛙最终会被与前次试验

7、相同温度的水烫死。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 死于安乐。 1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 不能。 结合“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谈自己的看法。 20、文中“举”“发”有何异同? 同:即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 异:“发”是“起”的意思,指被任用;“举”是被的意思,指举用,被选拔之意。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傅说等人,他们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明主知遇,故用举。 22、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排比。增强气势,有力地

8、论证了患难出人才的道理,也引出下文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议论 23、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由第(1)段的六个历史名人的事例,归纳出第二段的结论。并论证其事业上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发展中增长了才干。 24、第2段中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25、本文列举六个贤人,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用事实证明了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26、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一个遇到困难并不可怕,用它可以激励人们勤奋,发愤;而人们

9、贪图享乐倒是 可怕的,因为它会使人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国家灭亡。 28.作者说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 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29.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30.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你简要加以分析。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

10、后,水到渠成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即深化主题,也更鲜明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1.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32.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其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3.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处安思危 34.请写出至少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

11、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5.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36.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但你身处逆境时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 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回答时语言要生动,并适当的采用一定的修辞方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

12、战。像一个遭遇风暴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咸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

13、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短文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同步练习题一、选择题: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去) D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对此句理解有误的项是( )A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B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C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D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二填空题: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 (用课文词语回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 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