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416329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六安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安徽省六安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安徽省六安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安徽省六安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安徽省六安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六安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六安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015.5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谐”就是“说笑话”。它是喜剧的雏形。王国维认为中国戏剧源于巫与优。“优”即以“谐”为职业。在古代社会中,“优”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官职。左传国语史记诸书都常提到优的名称。优往往同时是诗人。汉初许多文人都以优起家,东方朔、枚乘、司马相如都是著例。谐趣是一种最原始的普遍的美感活动。凡是游戏都带有谐趣,凡是谐趣也都带有游戏性。谐趣的定义可以说是:以游戏的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作一种有趣的意象去

2、欣赏。“谐”最富于社会性。艺术方面的趣味,有许多是为某阶级所特有的,“谐”则雅俗共赏,极粗鄙的人喜欢“谐”,极文雅的人也喜欢“谐”,虽然他们所喜欢的“谐”不尽相同。在一个集会中,大家正襟危坐,每个人俨然不可侵犯,彼此之间无形中有一层隔阂。但是到了谐趣发动时,这一层隔阂便涣然冰释,大家在谑浪笑傲中忘形你我。尽善尽美的人物不能成为谐的对象,穷凶极恶的人物也不能成为谐的对象。引起谐趣的大半介乎二者之间,多少有些缺陷而这种缺陷又不致引起深恶痛绝,最常见的是容貌的丑拙。民俗歌谣中嘲笑麻子、瞎子、聋子、驼子等等残疾人的最多,嘲笑容貌丑陋的风气自古就很盛行了。品格方面的亏缺也常为笑柄,如一首民歌:“门前歇仔

3、高头马,弗是亲来也是亲;门前挂仔白席巾,嫡亲娘舅当仔陌头人。”寥寥数语,把中国民族性的大缺点刻薄势利写得十分脱皮露骨。除这两种之外,人事的乖讹也是谐的对象,例如:“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后汉书刘玄传)事情出乎常理之外,可恨亦复可笑。谐都有讥刺的意味,不过讥刺不一定就是谐。例如诗经伐檀中对奴隶主的讥刺:“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这也是讥刺人事的乖讹,不过作者心存怨望,直率吐出,没有一点开玩笑的意味,就不能算是谐。从几方面看,谐都具有两面性。第一,就谐笑者对于所嘲弄对象说,谐是恶意的而又不尽是恶意的,如果尽是恶意,则是直率的讥刺或咒骂。

4、一个人既拿另一个人开玩笑,对于他就是爱恶参半。恶者恶其丑拙鄙陋,爱者爱其还可以打趣助兴。因为有这一点爱的成分,谐含有几分警告规劝的意味,可以说,凡是谐都是“谑而不虐”。其次,就谐趣情感本身说,谐是美感的而也不尽是美感的。它是美感的,因为丑拙鄙陋乖讹在成为谐的对象时,就是一种情趣饱和的意象。它不尽是美感的,因为谐的动机都是道德的或实用的,都是从道德的或实用的观点看出人事物态的不圆满,因而表示惊奇和告诫。第三,就谐笑者自己说,他所觉到的是快感而也不尽是快感。它是快感,因为丑拙鄙陋不仅带来一时乐趣。不过可笑的事物究竟是丑拙鄙陋乖讹,是人生中一种缺陷,多少不免引起惋惜的情绪,所以同时伴有不快感。(选自

5、朱光潜诗与谐隐,有删改)1.下列有关“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和其他艺术方面的趣味相比较,“谐”最富于社会性:极粗鄙的人喜欢“谐”,极文雅的人也喜欢“谐”。B“谐”是喜剧的雏形,它都带有讥刺的意味,能使人们在谐笑中认清被讥刺对象的丑陋而对其深恶痛绝。C谐的对象主要有三个方面:容貌的丑拙、品格方面的亏缺、人事的乖讹。其中,容貌的丑拙最为常见。D“谐”就是“说笑话”,开玩笑。如果人们心存怨望,直率吐出,没有一点开玩笑的意味,就不能算是谐。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古代社会中,以“谐”为职业的“优”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官职,汉初的东方朔、枚乘、司马相如都曾经是优。B谐趣是一种最原始

6、的普遍的美感活动,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如人们正襟危坐而形成隔阂时,它能消除隔阂,活跃气氛。C谐的动机都是道德的或是实用的,都是从道德的或实用的观点看出人事物态的不圆满,因此谐不完全是美感的。D诗经伐檀中对奴隶主的讥刺不属于谐,因为它所讥刺的对象奴隶主穷凶极恶,不符合谐的对象的要求。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游戏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作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这就是谐趣。B品格方面有亏缺的人常常成为谐的对象,在这方面,人们最喜欢通过民歌这种形式进行嘲弄。C一个人如果尽善尽美而没有缺陷,或者一个人穷凶极恶,都不能成为人们谐的对象。D谐能给人们带来快感;同时,谐又给人

7、们带来不快,因为嘲弄的对象毕竟带有人生中的一种缺陷。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苏武,字少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降者,

8、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使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

9、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稍迁至栘中厩监迁:升任 B.私候胜曰 候:拜访 C.恐前语发 发:泄露 D.虞常果引张胜 引:带领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汉亦留之以相当 作师说以贻之 B. 因厚赂单于 相如因持璧却立 C. 常能为汉伏拏射杀之 公为我献之 D.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叙述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的经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

10、语言来刻画苏武的浩然正气。 B.第二、三段写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唆使,匈奴产生内讧,从而也累及苏武。 C.从文章内容看,卫律原是汉朝官员,后投降匈奴,但一直有归汉之心。 D.第四段正面写苏武为了保持气节,宁死不受辱;写张胜投降匈奴,从侧面烘托了苏武的气节。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4分)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3分)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

11、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8.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4分)9.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4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甲: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 , , , _ 。(杜甫登高)乙: ,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_。 (辛弃疾水龙吟)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念去去,千里烟波,_。 (柳永雨霖铃)人生如

12、梦,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三、(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你忘了小时候冻过的那双手马诗墨腊月里的一天午后,室外。雪后,寒风刺骨。他要走,母亲蹒跚地送出来。“儿啊,你冷吗?”说完,母亲一把攥住他的双手。母亲的手是热的,他的手也是热的。他觉得母亲的这个动作有些古怪。看来,母亲是上了年纪,活得有些糊涂了。刚从屋里出来,怎么会冷呢?更何况,局里的车就等在外面,司机早把暖风开得足足的,等着他呢。“不冷,这不,手热乎着呢。”他顺势推开母亲的手,要和母亲告别。“不,儿啊,你看这风多硬,割人的脸呢。娘给你拿那副大皮手套去。”母亲颠簸着脚,扶着墙,摸索着,一转眼进了屋里。他站在那里,觉得有些

13、好笑。母亲真是糊涂了。工夫不大,母亲出来了。他一看,笑了。母亲拿出来的,竟是父亲在世时用的那双狗皮里子手套。这手套,暖和是暖和,只是戴过后双手就会有一股难闻的狗腥味。“快,娘给你戴上。”母亲不由分说,抓起他的胳膊,把手套戴在了他的手上。霎时,他仿佛感觉到狗毛上的腥味,正顺着他皮肤的毛孔往里钻。“娘,我不冷,我真的不冷。”他顺势一抽胳臂,逃也似的将手从手套里抽出来。“你怎能不冷,娘都冷呢。”母亲再次抓起他的胳膊,顽固地把手套戴在他的手上。他有些不耐烦,他觉得狗毛的腥气这次不只是弥漫在了他的手上,而且还侵入了他的心。“我说不冷,就是不冷!”他一甩手,啪,手套被重重地摔在了地上。母亲僵在那里,他也僵

14、在那里。寒风,在僵持的母子间,呼啸着。很快,母亲蹲下身子,摸索着掉在地上的手套。母亲的眼睛瞎了,是父亲死的那年哭瞎的。那年他7岁,父亲下煤窑,去了之后,就没有再回来。家里的顶梁柱塌了,母亲的天也塌了,母亲一哭就是三天。母亲冻得红红的手,在地上摸索着,划拉着,一下,又一下。他的心猛地一紧。他赶紧蹲下身子,抓住母亲的手。母亲已经泪流满面。“儿啊,你忘了小时候冻过的那双手啦。”母亲的声音不大,但一字一句,像从岁月深处扬起的雪粒,打在他的心上。“小时候,你的手冻得像馒头,咱家穷,娘用破布给你缝了个手套。你放学回来,冻裂的手流出的脓血和手套粘在一起,手套脱不下来,你疼得哇哇地哭,娘也跟着哭”他突然跪在母亲面前,一把抱住母亲,喊声“娘”,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颗接一颗往下掉。是的,那些年的冬天,他的手一直冻得鲜血淋漓的。家里倒是有一副手套,狗皮里子的,那是专门给父亲干活用的。然而,这些痛苦,他已经忘得干干净净。那双狗皮里子手套竟一直被母亲保存着!“娘,我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