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脏腑学说——心与小肠.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4409670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脏腑学说——心与小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医脏腑学说——心与小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医脏腑学说——心与小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医脏腑学说——心与小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医脏腑学说——心与小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脏腑学说——心与小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脏腑学说——心与小肠.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脏腑学说心与小肠 中医脏腑学说心与小肠中医学认为“心”是脏腑中重要的器官,主宰各脏腑进行着协调的活动。故内经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就是说,各脏腑在心的领导下互相联系,分工合作,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心的生理病理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神志,主血脉,主汗,开窍于舌等。现将其主要生理病理简述如下:(一)心主血脉 内经说,“心主血脉”,“脉者,血之府也”,“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血,血行脉中,心与脉密切相连,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这种功能是由心气的作用来实现的。心气的盛衰,可以从血脉的改变反映出来,故内经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若心气旺盛,血

2、脉充盈,则脉搏和缓有力。若心气不足,心血亏少,则脉细弱或节律不整。若心血瘀阻则脉涩不畅或结代等。(二)心主神志 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现代生理学认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即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与脏腑有关,而主要是心的生理功能,故有心“藏神”,“主神明”的说法。灵枢本神篇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就是担任,接受的意思,指出了接受外来事物而产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是由心来完成的。心的功能正常时,则神志清晰,思考敏捷,精神充沛。若心的功能异常时,常可出现心神改变,如心悸不安,失眠多梦,健忘痴呆和狂妄躁动,哭笑无常,甚至昏迷不省人事等症状。(三)心主汗

3、 汗是人体津液之一,汗与血同源,因心主血脉,心生血,故汗与心有密切关系。故有“汗乃心之液”的说法。当心阳虚脱时,汗液随心阳而脱,故大汗淋漓;心气虚时,表卫不固,自汗出;心阴虚时,阳无所附,心液失其敛藏而发盗汗。(四)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心开窍于舌与“舌乃心之苗”的意思相同。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心经别络上行于舌,因心的气血上通于舌,所以心的气血强与否,往往可以从舌的变化上反映出来。例如,心血不足时舌质淡白;心火上焱时则舌尖红或舌体糜烂;心血瘀阻时则舌质紫暗或瘀斑、瘀点。热入心包或痰迷心窍时,则舌强语謇等。华,是光彩之义,其华在面,即是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以显露于面部的色泽变化,由于头面部的血脉

4、极为丰富,所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有泽;心气不足,则可见面色白、晦滞;血虚则面色无华。(五)心与小肠的关系 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心脉属心,下络小肠,小肠之脉属小肠,上络于心,心属里,小肠属表。二者经脉相联,故气血相通。生理情况下两者相互协调,心之气通于小肠,小肠之气亦通于心。在病理情况下则相互影响,如心火过旺时,除表现口烂,舌疮外,还有小便短赤,灼热疼痛等小肠热证和证候,叫做“心移热于小肠”。若小肠实热,亦可顺经上于心,则可出现心烦,舌尖糜烂等症状,治疗上即要清泻心火,又要清利小肠之热,相互兼顾,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六)心与其他脏的关系1心与脾的关系:“心生血”,脾胃

5、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旺盛,则气血生化有源,心主之血自能充盈,运行全身以营养各脏腑器官。血液运行于经脉之中,固然赖于心气之推动,然亦必需有脾之统摄作用,以维持其正常的运行。所以心与脾的关系主要反映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这两个方面。病理情况下,心脾两脏亦常互相影响,如脾气虚弱,运化失职,血的来源不足,致心血亏虚。若思虑过度,耗伤心血,也可影响脾之健运。以上两种情况最终均可导致心脾两虚之证候。2心与肾的关系心属阳,位居于上,其性属火。肾属阴,位居于下,其性属水,生理情况下,心阳须下降于肾,以资肾阳,共同温煦肾阴;肾阴上济于心,以资心阴,共同滋养心阳,阴阳互相制约,使心阳不亢,心与肾保持这种“水火相济”,

6、“心肾相交”的关系。如果这种正常关系受到破坏,就会出现心悸、失眠、健忘、多梦、遗精等“心肾不交”的证候。二、小肠的生理病理内经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由胃而来的水谷,而后主化物和分别清浊。清者,指饮食中的精华部分;浊者,指饮食物中消化后的糟粕。小肠接受由胃传来的食物,再进一步消化并吸收其中的精华,通过脾转输于肺而达到全身各部,以供给脏腑机能活动的需要。同时将其糟粕中的水液渗入膀胱,由尿排出,渣滓部分下注大肠,成为粪便而排出体外。所以小肠病时,主要表现为消化、吸收不良和大小便异常。三、心病的辩证论治(一)心气虚主证:心悸、气短、自汗,胸闷不适,神疲体倦,面色淡白

7、,脉细无力或结代。辩证;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故见心悸气短,脉细无力或结代,神疲体倦,心气不足,卫阳不固则自汗出。心气不足,气血不得上荣,故面色淡白。心气虚,中气不足,胸中气机不畅,故胸闷不适。治法:补心气,安心神。方药:养心汤加减。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酸枣仁、柏子仁、甘草等。(二)心阳虚主证:除有心气虚的症状外,还出现畏寒肢冷,面色滞暗,心胸憋闷或作痛,舌质紫暗而胖嫩,脉弱。或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为心阳虚脱的危候。辩证:多见久病体弱,暴病伤阳耗气,年老脏气衰弱,禀赋不足等情况。心阳虚,心阳不振,阳气不得外达,故畏寒肢冷,面色滞暗。心阳不

8、振,胸中阳气痹阻,故心胸憋闷或作痛,舌质紫暗,口唇青紫。若心阳暴脱,宗气大泄,则四肢厥冷,大汗淋漓,息短气微,神志模糊,甚至昏迷,脉微欲绝。治法:温通心阳,回阳救逆。方药:桂枝甘草汤加减或四逆汤加减。附子、肉桂、干姜,五味子,桂枝等。(三)心血虚主证:心悸、失眠,多梦,头晕、健忘、心绪不宁,怔忡,面色淡白无华,指甲苍白,四肢无力,唇舌色淡,脉细无力等。辩证:多见于久病体虚,脾运不健或亡血失血之人。心血不足,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宁,甚至怔忡。正如失丹溪说:“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血不养心,神不守舍,故失眠多梦。血虚不能上荣清窍,故头晕,健忘,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血虚不能充实血脉,荣养

9、四肢肌肉,故四肢无力,指甲苍白,脉细无力。治法:补养心血,益气安神。方药:四物汤加减当归、白芍、熟地、元肉、枣仁、五味子、百合、小麦、黄芪、党参、茯神、远志等。(四)心阴虚,虚火上炎主证:失眠、多梦、心悸、健忘,虚烦、盗汗,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尖红,少苔,脉细数等。或有两颊发红,心烦怔忡,头晕目眩等虚火上炎之症,辩证:多见平素肝肾不足,真阴亏耗,或热病后期阴伤未复者,阴血不足,血不能养心宁神则出现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等,阴虚内热则见盗汗,虚烦、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尖红、少苔、脉细数等。两颊发红、头晕目眩等为虚火上炎之症。(五)心火上炎主证:烦热不安,夜寐不眠,口渴思饮,舌烂生疮,尿黄而少

10、,小便刺痛,或面红目赤。苔黄,脉数。辩证:心火炽热,心神被扰,致烦热不安,夜寐不眠。心火循经上炎则口渴思饮,舌烂生疮面红目赤,苔黄,脉数。心移热于小肠则尿黄而少,小便灼热刺痛等。治法:清热泻火方药:导赤散化裁生地、木通、黄伯、栀子、竹叶、生甘草梢等。治法:滋补心阴,清心安神。方药:补心丹化裁当归、阿胶、玉竹、元参、麦冬、枣仁、柏子仁、龙骨、牡蛎、琥珀、珍珠母、石决明、黄连、竹叶、连翘、石莲子、灯芯草等。(六)心血瘀阻主证;轻者仅觉心胸疼痛,憋闷或隐痛不适,痛区固定,时发时休。剧者可突然发作,痛如刀割,悸惕不安,面色青白,唇暗肢冷,自汗,疼痛沿左上肢内侧后缘之手少阴经脉循行路线放散,舌色紫暗或有

11、瘀斑,脉沉微欲绝,或细涩结代等。辩证:本病多因素体气虚,复加劳倦忧思,致脏气失调,心气不充。气血运行不畅,血滞成瘀,闭阻心脉而成。或因素嗜膏梁厚味,好食肥甘,致痰湿内蕴,脉道受阻,血滞成瘀,或由寒邪人侵,气血凝滞等引起以上诸症。治法:治标:活血通络,理气化瘀;治本:治标的基础上或兼益气,或化湿,或温阳。方药:治标:丹参、当归、赤芍、川芎、降香、枳壳、郁金、桂枝,薤白等。治本:在治标药的基础上或加益气、化湿温阳之品。(七)心脾两虚主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纳呆腹胀,大便溏泻,倦怠乏力,舌淡嫩,脉细无力。辩证:多因思虑多度而致,心脾两脏病变是相互影响的。因心而影响脾的,见症以心悸,怔忡,失眠

12、多梦,健忘等心经症状为主。因脾而影响心的则以食少腹胀,便溏乏力等脾虚症状为主治法:补益心脾方药:归脾汤化裁黄芪,党参、白术,当归,茯神,远志,酸枣仁,元肉,甘草等。心病的辩证论治简表病名共有症状主要临床特点治则代表方剂心气虚心悸、气短,动则加重,脉细或结代面色淡白,精神疲乏,自汗、舌质淡胖,苔白补心益气安神养心汤心阳虚除有心气虚的症状外,突出表现为面色灰滞,畏寒肢冷,舌质淡暗。心胸憋闷或作痛。温补心阳回阳救逆(心阳虚脱)桂枝甘草汤四逆汤心血虚心悸,失眠,健忘,多梦面色白无华,眩晕怔忡,唇舌色淡,脉细补心血安心神四物汤加味心阴虚心烦,虚热,盗汗,五心烦热,面色潮红,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滋补心阴清心安神补心丸心火上炎烦热,夜寐不眠,口渴思饮,舌烂生疮,尿黄而少,小便刺痛,有时面红目赤,苔黄,脉数。清心热泻火利尿导赤散心血瘀阻心胸憋闷疼痛,痛处固定,心悸,重症者,面青唇暗,肢冷,冷汗,舌质紫暗,脉沉微欲绝。通阳活络,活化血瘀血府逐瘀汤心脾两虚心悸征忡,失眠多梦,健忘,纳呆腹胀,大便溏泻,倦怠乏力,舌淡嫩,脉细无力。补益心脾归脾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