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X年学校组织绩效管理与校务评鉴概述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34334648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2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X年学校组织绩效管理与校务评鉴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202X年学校组织绩效管理与校务评鉴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202X年学校组织绩效管理与校务评鉴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202X年学校组织绩效管理与校务评鉴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202X年学校组织绩效管理与校务评鉴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X年学校组织绩效管理与校务评鉴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X年学校组织绩效管理与校务评鉴概述(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校務評鑑與績效管理 溫騰光編 壹前言 實施校務評鑑 是要促成校務發展 達至學生最佳學習環境 以臻學生身心健康 在學校組織績效管理上能建立並發展良好的實務運作和持續的自我評鑑 實有其必要性與迫切性校務評鑑主要在蒐集學校各部門行政運作的資料 各項教學設施與運用情形 及一切有關教師表現的訊息和學生的學習表現等資料 作為評估校務運作的利弊得失 期能針對問題謀求改善之道 以期學校能永續發展 一何謂校務評鑑 定義 系統化蒐集學校發展計畫的規劃 執行與結果等方面的相關資料 並加以客觀的分析與描述 以作為判斷學校績效或協助學校持續改進的過程 功能 需求性評鑑 過程評鑑 結果評鑑 效率評鑑 現況 採專家意見導向

2、的模式 類似美國的認可制 accreditation 應包括公佈的標準 機構的自我研究或稱自評 外部評鑑小組 實地訪評 實地訪評小組的報告通常包含建議 由一些知名人士組成小組審查報告 最後的報告以及認可機構所作的認可決定 但最後兩項並未處理 二評鑑目的 可歸納為兩種導向 改善導向 協助學校改善其教育品質 透過評鑑做出改善學校效能的決策及教學計畫 績效責任導向 促使學校符合其績效責任的需求 三校務評鑑優缺點 一 優點 一則透過客觀的方法了解學校辦學狀況與困難 二則作為行政行為的依據 例如資源分配可靠的 客觀的參考 激勵及警惕學校辦學 激發學校教師及行政人員的士氣 強化自我成長 創造學生良好的學習

3、環境 廣納各方意見以成共識 透過群體討論的方式來形成評鑑內容 是一個回饋機制 教育局了解學校辦學情形 學校能透過外部評鑑看到學校盲點以為改進 且因客觀的呈現辦學績效滿足民眾知的權利 改變刻板印象 校務評鑑優缺點 二 缺點1 評鑑表的項目指標不夠明確 由於很多的指標需要很多主觀的判斷 不同的評鑑委員就會有不同的評鑑結果 很難有共識的規準 2 評鑑的資料呈現很難一致客觀 很多的現況是會蒐集資料 文案技巧好 呈現效果大 對於一些腳踏實地卻不懂得彙聚成檔案的實務工作者較吃虧 3 評鑑的結果缺乏公信心 評鑑的結果是要公諸於大眾 學校績效應是可以讓大眾來檢驗 校長的行政運作亦可接受驗證 現行規畫和執行方向

4、尚未明確 4 評鑑時間太過簡短 以北市多年評鑑為例 初評校園設備 軟 硬體參觀約一小時 資料閱讀二小時 綜合座談半小時 簡報半小時 四校務評鑑的功能 激勵的功能檢視的功能品評的功能改進的功能管制的功能診斷的功能 五校務評鑑的原則 客觀性原則民主性原則廣泛性原則個別性原則多元性原則統整性原則動態性原則繼續性原則 六校務評鑑的範疇 學生評鑑教師評鑑課程評鑑教材評鑑方案或計畫評鑑學校整體評鑑 七校務評鑑的方法 文件分析法觀察法訪問法座談會問卷法調查法評量法 貳教育評鑑的發展 教育評鑑的歷史演進改革時期 1792 1900 效率與測驗時期 1900 1930 泰勒時期 1930 1945 純真時期 1

5、946 1957 發展時期 1958 1972 專業化時期 1973 1983 擴充與整合時期 1983 2001 對象與標準的發展成就測驗運動 學生 方案計畫評鑑運動 課程 教師與教育人員評鑑運動 教師 校長 一我敎育評鑑的發展 我國50年代教育部對 國民教育發展五年計畫 實施的方案評鑑自民國64年起教育部 廳 局對各級學校進行一連串的校務 課程 輔導 學校建築 道德教育等教育評鑑活動大致受美國教育評鑑運動的影響 但是在教育人員評鑑的發展上較為遲緩 不過隨著教育改革的步調加快 教育人員的表現水準開始備受關注 二為何評鑑 教育理念與思潮影響教育評鑑的典範或觀念第一代視評鑑為測驗 1910 19

6、30 第二代視評鑑為客觀事實的描述 1930 1967 第三代視評鑑為判斷 1967 1987 第四代視評鑑為磋商與溝通歷程 1987以後 教育評鑑探究取向與模式的多元發展政治取向評鑑 假評鑑 問題或方法取向評鑑 準評鑑 改善或績效責任取向評鑑 真評鑑 社會指導議程或社會宣稱取向 真評鑑 參校務評鑑的規劃與實施台灣實施校務評鑑 是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由教育部對大學的評鑑開始的 最初只針對私立大學加以評鑑 其結果作為經費補助的依據 其次則是針對師資培育機構進行評鑑 最近三年來 才全面評鑑大學 至於中小學的校務評鑑 則是校長遴選制度下的產物 一評鑑動機與問題起因 日本電視節目 搶救貧窮大作戰 接受經

7、營不善店家的申請 聘請該行業的專家會診 以找出店家之所以瀕臨倒閉的癥結所在 據此擬定搶救計畫 並安排店家接受特訓 提升專業技術 改善經營理念與工作態度 謀求在最短期程內 扭轉頹勢脫離困境 或許是文化的差異 或許是評鑑效度不夠高 或許是評鑑指標不週延 或許是評鑑結果被過度解讀 或許是評鑑過程有人情因素介入 或許是評鑑者的專業素養不足以服眾 二校務評鑑所遭遇的問題 問題針對特定方案評鑑 欠缺一套整體校務評鑑機制以台北市國民小學為例 一個學年度內所接受的評鑑種類高達十九種中央政府規劃 交由地方政府執行各縣市實施計畫雖有共同點 但實際做法相當歧異綜觀各縣市做法 校務評鑑難以與校長遴選脫離關係以校務評鑑

8、取代校長評鑑 未言明但從指定學校可以看出指標不夠適量清晰 評鑑人員缺乏專業能力時間不足 流於形式 缺乏後設評鑑 三相關概念的比較與釐清 相關概念的比較與釐清 學校評鑑是以學校為單位所作的評鑑 其中又可分為校務評鑑 方案評鑑 教材評鑑 人員評鑑 學校內部評鑑 學校本位評鑑 學校自我評鑑之間的概念區隔 評鑑者與動力源為向度評鑑者為外部評鑑與內部評鑑區隔之首要特質學校本位評鑑是內部與外部評鑑的互補連結 以學校為中心 為基礎 為主 而非學校內部或以學校為限 動力源在內部 評鑑者包括內外 學校自我評鑑的最狹義是二者內部交集 最廣義是二者內部聯集 居間的是動力源的內部為主以及評鑑者的內部為主 四校務評鑑的

9、規劃 不論是學校主動的進行校務自評 或是被動的接受行政主管單位的評鑑 事前的準備規劃是十分重要的 評鑑目的 標 的訂定 以及評鑑範圍與項目的決定 是首要的規劃重點 評鑑指標的訂定與評鑑流程的設計 是事前準備的核心工作 關係評鑑結果的信度與效度問題 最為關鍵 評鑑人員的規劃與遴聘更是評鑑結果的公信力的指標 一 評鑑之前的溝通 實施校務評鑑之前的溝通重點 評鑑目的的正當性 必要性 評鑑範圍的合理性與評鑑項目的適切性 評鑑流程的透明度與評鑑指標的可信度 評鑑資料的收集方式與受評者應配合事項 評鑑結果的公布方式與後續處理和應用 評鑑之前的溝通 實施校務評鑑之前的溝通模式 學校自評 經由校內會議進行溝通

10、 外部評鑑 縣市政府教育局所實施的評鑑 經由校長會議進行溝通 教育部所實施的評鑑 則是以書面方式 將教育部的 評鑑實施計畫 接受評鑑大學校院一覽表 評鑑小組一覽表 評鑑程序表 訪評委員暨陪同 專業人員一覽表 訪評委員訪評工作重點分工 訪評表 等 是前寄達受評學校 二 評鑑的項目 以高雄市為例 1 校長辦學理念與領導 5 2 課程與教學 30 3 訓育實施 15 4 輔導活動 15 5 行政管理 10 6 校舍設備 10 7 社區發展與家長會 5 8 學校特色 10 校務評鑑的項目 以台南市為例 1 學校目標與發展計畫及實踐 2 校長領導風格與辦學理念及實踐 3 教學績效 4 行政績效 5 組織

11、氣氛 6 資源設施運用 7 專業成長 三 評鑑的程序 評鑑流程的設計 關係評鑑工作能否順利進行 資料蒐集有無足夠時間 同時也讓受評學校有所依循 不至於手足無措 教育部設計的流程需時三個半小時 包括 受評學校簡報30分鐘 參觀設施40分鐘 查閱資料30分鐘 晤談40分鐘 包括相關行政人員 教師代表 學生代表 訪評委員會議15分鐘 綜合座談40分鐘 以及變更場地的時間5分鐘 四 評鑑的時程 高雄市的評鑑流程為三小時 包括受評學校簡報20分鐘 評鑑委員依照分項目分別實地訪查 檢閱資料 相關學校行政人員陪同說明 90分鐘 晤談教師及學生代表40分鐘 以及綜合座談30分鐘 五 評鑑結果的處理與總結報告

12、綜合座談公佈評鑑結果 以高雄為例 1 各委員依評鑑結果指出學校待努力之處以及教育局應給於學校之協助 2 受評學校對評鑑結果做出回應 3 教育局業務主管對評鑑結果做出回應 總結報告 評鑑結束一個月內公布書面總結報告 包括受評學校優缺點具體事實 以及針對缺點提出具體改進辦法 並評列等級 同時對具有創意之學校特色或特優之校務項目予以推薦 教育局則根據總結報告實施獎懲以及追蹤複評 六 校務評鑑角色不同之看法 如果一個人扮演過校務評鑑工作的三種不同角色 一是受教育部委託發展師資培育機構校務評鑑指標 二是應各縣市教育局之邀擔任評鑑委員 三是接受教育部之評鑑 教育部的評鑑讓各受評學校積極奮進 高雄市的校務評

13、鑑激發各小學不斷的追求自我超越 我在實習輔導處長與總務長任內接受評鑑 得以借力使力進行許多業務的改革與創新 總歸一句話 評鑑工作之對於學校的追求卓越與永續發展 實為不可或缺的關鍵性機制 1教師對校務評鑑的看法 教師的意見與感受 電話調查 全教會2002年8月下旬 目的校務評鑑是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控制學校和教師的手段 87 3 校務評鑑是為了協助學校發展或解決問題 5 態度不予理會 11 3 消極配合 37 2 是行政人員要負的責任不關我的事 45 因應為了榮譽 39 4 或避免被處罰 35 8 不會呈現真實資料會呈現真實資料 18 3 效果浪費時間並影響正常教學 62 7 2教師對校務評鑑的看法

14、 教師的意見與感受 座談會 高雄市教師會2004 12 22 教師不清楚實施的目的與方式過多的準備 操練 徒增困擾壓縮教學時間 影響學生權益行政人員將學校評鑑的壓力轉嫁於教師流於形式 影響正常教學升學取向的教學措施並非學校評鑑可以扭轉評鑑指標過於繁瑣評鑑人員未經講習評鑑工作準備過程中看出校長的專斷獨行 缺乏民主機制 肆學校組織績效管理 績效管理的涵義績效管理的意義績效的意義涵蓋效率 效能與績效 兼及個人 團體與整體組織 包括量的與質的評量 是客觀也是主觀的評估 因此績效管理的意義可界定為運用各種控制 管制效率的方法以及評估和考核效率 效能與績效的技術 以達到組織整體目標為目的 一績效管理的方法

15、 在一般機關或企業中所使用的績效管理方法 有控制 control 管制考核 control evaluation 績效評估 或績效考評 performanceevaluation 控制 control 在管理辭學中控制的意義 是指 檢討 或 核對 之意 即注意事物之實際發展 是否符合預期 乃對原訂計畫之執行 予以控制 掌握之謂 許士軍 民69 管制考核 control evaluation 管制考核就是運用現代管理方法和行政三聯制的精神來推動行政業務 亦即是運用現代管理上計畫 組織 領導 協調和管制等重要活動 使行政工作在計畫 執行 考核每一過程中 經過不斷的執行與不斷的考核 產生循環性的作用

16、 發揮最大的管理效果 績效評估評估 evaluation 就是衡量實際成果與目標之間的差異情形之謂 以使執行者知其工作成效並知所改進 二績效管理的目的 控制的目的回饋的目的經濟的目的決策的目的 三學校績效管理的實施 校務績效管理的實施訂定績效標準比較實際績效與原訂績效的差距採取改進的行動人事方面的績效管理 績效考核的實施 有職輔導 有效的輔導 輔導之方去和技術 績效改進計劃 擬定一套有效的計劃 考核基礎 工作要領 績效標準 考核 考核過程 準備考核面談 進行考核面談 四提昇學校組織績效管理的策略 明訂校務工作內容與績效標準 做為執行與考核的依據運用目標管理及其相關技術 掌握進度與品質善用各項控制資訊與工具 以有效管制與控制適切的分層負責與授權 以達行政績效 發揮人力資源落實校內校務的自我評鑑工作 提高校務績效 塑造學校良好形象根據校務評鑑考核的結果 作為激勵與獎懲的依據人事績效考核應具體明確 善用自我評估 以求公正合理增進教職員工工作滿足感 樹立學校詳和的組織氣氛 伍授權賦能導向的評鑑 定義上級單位或評鑑者給予受評者有自我評鑑及自我決定評鑑方式的權力 一方面教導及開展受評者的評鑑專業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