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之大题精做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与科技文艺(教师版)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34330921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55.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之大题精做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与科技文艺(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之大题精做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与科技文艺(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之大题精做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与科技文艺(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之大题精做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与科技文艺(教师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工业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我国并供应成套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提供了重型机器设备、机床等产品的设计及其制造技术,以及合金钢、石油产品等加工技术。苏联和东欧各国来华技术专家达到8 000多人,同时还为中国培养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7000多人。到1957年年底,中国工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工业建设所需设备的自给率达到60%,钢材的自给率提高到86%。到1959年,中国已经能承担大部分勘察设计工作和大部分配套设备的制造任务。摘编自汪海波主编新中国工业经济史材料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

2、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在引进技术方面有哪些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设想的合理性。(3)综合以上分析,说明政府在引进技术方面应

3、该注意的问题。【答案】(1)特点:新中国主要从苏联和东欧引进;新中国政府始终掌握领导权和主动权;新中国在引进技术过程中坚持自力更生;新中国重视培养自己的技术工人。影响:加速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使我国在短期内初步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增强了国防实力,有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2)不同: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忽略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而中国的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三者协调发展。合理性: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农业与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和资金,没有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重工业会后劲不足;而重工业是实现工业化的核心,没有重工业的发展,农业和

4、轻工业不会得到提高和发展,国防也会没有保障。(3)应注意的问题: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问题;技术引进与国家主权的问题;技术引进与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问题;技术引进的广泛性与多样性问题;技术引进的核心技术问题;技术引进与科技人员的培养问题;技术引进的适应性问题;等等。【解析】第(1)问第小问可以从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主动与否及特点来概括即可;第小问可以结合所学知识,根据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原则,从对工业化建设、工业体系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政权的巩固等方面分析。第(2)问第小问根据“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并结合所学论十大关系的内容以及联系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5、分析得出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忽略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而中国是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三者协调发展。第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从农业与轻工业、重工业相互促进进行说明,即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农业与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和资金;而重工业是实现工业化的核心,促进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国防。第(3)问,结合以上问题及答案,总结概括即可。【点睛】本题设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属于专题型非选择题,解答此类试题要在解读史料基础上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在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

6、料一 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统计资料时间4011000年10011500年15011840年中国在世界科技中占的比例70%58%29%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材料二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1956年,中国组建0038部队,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1960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1059发射成功。1965年,中国开始正式立项研制航天运载火箭。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1973年,中国第一次卫星(长空1号卫星)发射失败。199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

7、发射服务市场。1996年,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国际星7A”)失败。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15011840年的科技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562003年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特点。(3)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国际格局和国内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答案】(1)趋势:中国逐渐失去在世界科技发明中的优势(由领先世界转为日渐落伍)。农耕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难以对科技

8、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使科技发展缺少新的推动力;明清时代的君主专制及其文化专制政策,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隔中外科技交流;政府不重视发展科技;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2)独立自主研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走向国际市场;发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3)由美苏冷战(两极对峙)到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出现;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国家政策、国际竞争,时代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解析】(1)第一小问要注意分析表格内容;第二小问则要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分析。(2)结合材料所举事例提炼特点。(3)需联系国际、国内形势进行概括。(4)注意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9、识回答。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社会转型是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对社会转型的关注有利于深化对历史发展的认识。材料一 近代世界商品经济形态阶段以物中介的特征使资本基于自身的特殊属性能够不断增值和其物化货币的社会中介功用成为实现社会转型的动力系统的关键因素,近代化的实现即须在资本为要素的动力系统推动下前进,而近代化以纯粹资本作动力系统轴心的历史发展又使其本质呈现为了资本主义化。摘编自陈广亮(近代世界社会转型的模式材料二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主任吴忠民教授认为,从1840年以来,中国就开始了社会转型的漫长历程。到20世纪上半叶,社会转型的进程明显加快。但是,这种社会转型又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

10、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进行的,因此既持续进行,又表现出一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情况:一是现代经济的增长缓慢和畸形化,二是城市化进程的停滞和畸形化,三是开放的进行但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四是社会分化呈现出一种十分不规则的状态。摘编自郭德宏我们该怎样看待社会转型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换、传统的产品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同时并存,是我国社会转型的基本特点。摘编自郭德宏(我们该怎样看待社会转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社会转型的特征并指出推动西方近代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征并分析出现这一

11、特征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解析】(1)第一小问“特征”,通过材料中“近代化以纯粹资本作动力系统轴心的历史发展又使其本质呈现为了资本主义化”概括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因素”,可以通过人文精神的复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政治制度确立等角度回答。(2)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中“表现出一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情”概括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掠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弱小、中国传统经济占主导地位、传统政治思想根深蒂固等角度回答。(3)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转型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答案】(1)特征:以资本运作为关键因素。本质是资本主义化。因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复兴和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和民主政治的确立,重商主义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实行,殖民扩张的持续进行。(2)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原因: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民族资本主义弱小,传统政治和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3)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经济全球化的推动。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