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X年经济增长调整及趋势分析

上传人:tang****xu6 文档编号:134330037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X年经济增长调整及趋势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X年经济增长调整及趋势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X年经济增长调整及趋势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X年经济增长调整及趋势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X年经济增长调整及趋势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X年经济增长调整及趋势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X年经济增长调整及趋势分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6年经济增长预期调整及未来趋势分析2006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呈现出“三落一稳”的新态势,即GDP增速高位回落、工业生产增速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和货币信贷增速高位趋稳。根据前三个季度的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和相关资料,现对2006年四季度和全年的经济增长进行趋势分析与预测。一国内外相关机构对未来经济增长预期良好1(一)国内外相关机构第三季度调高全年增长预测值进入第三季度以来,各机构纷纷调高对我国2006年全年经济增长预期,我们选择了10家国内外权威机构(国内外各5家),将他们在2006年第一季度前关于2006年经济增长预测值和第三季度以后的新预测值进行了对比,发现各机构纷纷在调高增长预

2、期,请见表1。表1相关机构对我国2006年经济增长预测调整对比表序号机 构 名称2006年经济增长预测值(%)一季度以前预期三季度以后预期差额1世界银行9.510.40.92货币基金组织9.5100.53亚洲开发银行9.510.40.94德意志银行9.510.40.95渣打银行10.210.80.66国家发改委910.81.47中国人民银行8.910.51.18国家信息中心8.810.829中国社科院9.610.50.910中金公司1010.50.5均值9.510.51.0标准差系数0.0480.023极差1.40.81.5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今年第三次调高中国增长预测”,东方网,2006年8

3、月16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世行调高中国经济增长预测”,环球时报,2006年08月1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展望2006全球经济”,2006年4月2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高世界经济增长预测”,国际在线,2006年9月14日。“亚行预测:中国经济今年可望增长9.5%”,2006年6月6日;“亚洲开发银行大幅调高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预测”,东方早报,2006年9月7日。“德意志银行预测中国经济本年度增长10.4%”,新华网,2006年10月7日。“渣打调高中国今年GDP增长预期至10.8%”,上海证券报,2006年9月30日。“国家发改委宏观院报告:2006经济增长调整年”,王小广、李军杰,

4、中国证券报,2006年4月13日;“发改委:宏观调控存在一定难度三季度将见效”,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7月31日。“央行:中国经济增长料放缓至8.9”,联合早报,2006年3月28日;“央行预计中国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5%”,世华财讯,2006年10月2日。半月谈,“前瞻2006经济发展大势”,2005年12月14日,“2006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与三季度预测分析报告”,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中国网,2006年8月15日。“2006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春季座谈会召开”,2006年4月24日;“2006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秋季座谈会在京召开”,2006年

5、10月10日“市场预期的健康微调2006年8月份股票市场策略月报”,中金公司研究部,2006年8月2日,从表1可以看出:10家机构第三季度以后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新预期平均提高1个百分点,即从9.5%提高到10.5%,标准差系数从0.048降低到0.023,极差从1.4%降为0.8%,可见,各机构对预测值的离差度大幅减小。说明进入第三季度后,各机构对2006年经济增长水平的预测逐渐趋同。根据各家机构对经济增长预期调高原因的综合分析,促使经济学家调高预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中国经济前景依然良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依然强劲;第二,由于产能扩大与需求增长的力量相当,而国民经济又能

6、持续保持低的通货膨胀水平以及较高的贸易盈余水平,经济不会存在全面过热,仍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第三,中国实施积极的区域经济政策,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较快增长,区域经济增长的潜力较大;第四,私营部门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而私有部门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扩大;第五,政府致力于合理公正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占大多数人口的社会底层人群的收入水平增长较快,消费需求呈现旺盛的良好势头;第六,出口比较优势仍然存在,出口结构在向趋好的方向发展,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吸引外资流入。(二)相关景气指数表明经济仍保持高位运行态势资料来自宏观经济信息网、中国统计信息网。经济景气指数对刻画经济运行特

7、征与趋势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通过对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景气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制造业经理采购指数和经济学家信心指数的最新数据和资料的分析,我们认为各主体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仍然充分,预期较好,我国国民经济仍呈高位增长的运行态势。1.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信心指数均高于上年同期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19500家各种类型企业的调查显示:第三季度,全国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2.6,与第二季度基本持平,比上年同期提高5.0点。其中,中小企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25.7和119.0,比第二季度和上年同期均有所提高;大型企业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45.6,比第一季度下降1.3点,比上年同期上升7.8点。西部地区

8、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2.4,比第二季度上升2.3点,比上年同期明显提高6.7点;东、中部地区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33.2和133.0,与第二季度基本持平,与上年同期相比均有所提升。企业家信心指数同比稳定提高说明企业家投资欲望较强,市场预期较好。第三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36.7,与第二季度基本持平,比上年同期提高4.7点。其中,大、中、小型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56.4、125.0和116.4,与第二季度基本持平,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6.7、3.9和1.8点。东、中、西部地区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39.2、135.2和133.4,与第二季度相比,东部、西部分别提高1.0和3.0点,中部持平;与上

9、年同期相比,东、中、西部地区企业景气指数分别提高3.9、5.9和5.8点。可见,企业景气指数与企业家景气指数具有基本类似的特征,企业经营效益整体状况良好,企业的趋利行为将拉动经济持续增长。2.消费者信心指数持续提高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2006年第三季度为95.7,比上季提高了0.7点。79月指数分别为94.0、94.5和95.7,保持了两个月的连续提高。第三季度,反映中国消费者对未来几个月经济前景看法的预期指数比上季度有所提高。分类指数显示:认为目前为购买商品房、汽车的适当时机的消费者均比上季度提高近5个百分点;认为目前为购买耐用消费品适当时机的消费者仍保持在70%的平台;预期个人或家庭收入在未

10、来会有所增长或保持不变的消费者提高3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随着我国财政政策特别是支农政策的积极调整以及低收入群体收入的普遍提高,增强了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和收入的信心。3.制造业经理采购指数大幅上升2006年9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7%,比上月上升3.9个百分点,增长趋势较为显著,预示着未来几个月中国制造业增长趋于加快。从2005年1月起,PMI指数已连续21个月高于50%,显示中国制造业经济继续处于增长周期。9月份,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组合逐渐清晰,高污染、高耗能、投机性行业得到一定遏制,而一些建设进程受到调控影响而又属于国家鼓励、市场前景好的制造业项

11、目,进入恢复性增长状态。受石油等原材料价格下调影响,机械行业的利润情况有所好转,制造企业开始放量接受订单、加大生产力度,推动工业生产的较快增长。4.经济学家信心指数基本稳定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于2006年9月底进行的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显示:2006年第三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即期经济景气指数与预期经济景气指数的算术平均数。大于5分表明对经济形势的评价是积极的、乐观的,分值越高说明越充满信心;小于5分表明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是消极的、悲观的,分值越低说明越缺乏信心。为5.62(取值范围在19之间),比2006年第二季度提高0.26点,略低于第一季度,高于上年同期和第四

12、季度水平,请见图1。图1中国经济学家信心指数图从图1可以看出:从2004年第二季度以来,经济学家信心指数基本稳定。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目前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良好,虽仍呈偏热迹象,但热度有所降低;需求结构不太均衡,投资增长过快,出口需求旺盛,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则相对比较平稳;物价稳中趋升,通货膨胀压力不大。因此,国民经济可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增速趋于放慢。从指数构成看,经济学家信心指数比第二季度明显回升体现在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满意程度以及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上升,即期经济景气指数即期经济景气指数为经济学家对当前总体经济形势的判断得分。和预期经济景气指数预期经济景气指数为经济学家

13、对未来6个月总体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得分。分别为5.79和5.46,比第二季度分别提高了0.29点和0.26点,表明经济学家对宏观调控成效的认可和对经济走势比较乐观的情绪。二对2006年全年经济增长预测结果本部分数据来源于我所宏观形势分析季度数据库,由我所与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等单位共同开发。2006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预测结果基于以下两种季度计量模型,一种是完全基于时间序列的ARIMA模型法(自回归移动协整模型);另一种是基于GDP与宏观经济政策变量相关分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预测结果有如下几个方面。1. ARIMA模型预测结果根据模型预测的要求,选取1998年第一季度至2006

14、年第三季度数据,依据数据特性,使用ARIMA(3,1,1)(1,1,1)4模型,具体形式如下:(1+0.1829B4)(1+0.7972B+0.8264B2+0.8532B3)(1-B)(1-B4)log(gdp)=(1+0.9796B4)u1预测结果表明,我国2006年第四季度预计经济增长率为10.3%,和第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持平;全年GDP增长率将达10.5%,比2005年9.9%的水平高出0.6个百分点(见表2)。表22006年第四季度和全年经济增长预测表单位:指标第四季度全年GDP增长率10.310.5运用ARIMA模型(样本数据为1998年第一季度2006年第三季度)对2006年第四

15、季度和全年其他各主要指标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请见表3。表32006年第四季度和全年主要指标增长率预测表单位:主要指标第四季度2006年全年主要指标第四季度2006年全年GDP10.3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3.5第一产业4.7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25第二产业12.612.8进口2223第三产业9.39.4出口2526CPI1.81.5注:根据本课题组宏观形势分析季度数据库进行预测。上述结果表明:从产业角度来看,第一、二、三产业第四季度增长速度比前三季度增长速度均有所下降,和第三季度基本相当;从三大需求来分析,消费和出口仍然比较强劲,第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预计达到14%,

16、出口增长速度达到25%,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将继续回落,预计2006年第四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4%,比前三季度回落4个百分点,比2005年回落3个百分点。同时,预测结果表明:价格水平保持温和上涨。2. VAR模型预测结果选择1998年第一季度2006年第三季度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根据计量模型要求,先进行单位根与协整检验,原序列均具有单位根,为非平稳序列,进而进行单整检验,结果显示数据均为一阶单整序列。运用Johansen方法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I)、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ETC)、财政支出(FE)、金融机构贷款余额(LOAN)5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结论表明99%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I)、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ET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