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的解决方案 (1).doc

上传人:qingbi****02000 文档编号:134314999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沉降观测的解决方案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沉降观测的解决方案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沉降观测的解决方案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沉降观测的解决方案 (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沉降观测的解决方案 (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沉降观测的解决方案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降观测的解决方案 (1).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1.工程概况22.施工测量依据23.测量部署24.沉降观测水准网的建立及测量方法25.沉降观测方法和一般规定36.沉降观测77.沉降观测数据计算及成果整理98.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11一、工程概况XXXXXXXX工程位于XX市XXXX,XXXX以南。该工程包括三栋商住楼(24F),一栋商务综合楼(21F),裙房4F,地下室一层。该项目基坑占地面积约为18000m2,基坑周边长约540m;基础开挖深度约为7m。本工程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11.750m。作业内容:对本工程裙房、1#、3#、5#、6#主体结构施工阶段进行沉降观测。二、施工测量依据2.1 建设单位提供的沉降测量布置点图职务姓名

2、职 责总指挥全面负责沉降观测技术、安全、质量。执行指挥沉降观测阶段现场控制全面管理。项目工程师沉降观测方案编制、交底安全主管沉降观测的各项安全管理北区组员:沉降观测实施人南区组员:2.2 工程测量实用技术手册2.3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2.4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2.5 建筑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8-2006三、测量部署3.1测量仪器:表3-1 现场测量仪器一览表序号器具名称型号单位数量测量精度1精密水准仪DS3台4每公里往返高差中误差3mm2水准尺2m把1已鉴定良好3.2测量施工组织四、沉降观测水准网的建立及测量方法4.1、校核水准控制点根据XX市规划局提供

3、的控制点K1(+5151.756,+3990.412)和K2(+5158.199,4055.586)点,作为建筑沉降观测的基准点。施测前对给定的水准控制点,采用精密水准仪,往返复测,前后视距尽量等长,以确保精度,若实测高差平均值与给定高差值之差小于4时(n为实测站数),或20(l为测线长度,KM为单位),所给水准点符合要求。4.2、水准点控制网的测设建筑物施工平面控制网,平面工作基点控制网应符合下表规定: 表4-1 建筑物施工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边长相对中误差测角中误差一级1/300007n二级1/1500015n五、沉降观测方法和一般规定一二级水准测量的观测方式应符合表5-1的规定:

4、表5-1 一、二级水准测量观测方式级别高程控制测量、工作基点联测级首次沉降观测其他各次沉降观测DS05、DSZ05型DS1、DSZ1型DS3、DSZ3型DS05、DSZ05型DS1、DSZ1型DS3、DSZ3型一级往返测往返测或单程双测站二级往返测或单程双测站往返测或单程双测站单程观测单程双测站5.1沉降观测周期建筑变形测量应按确定的观测周期与总次数进行观测。变形观测周期的确定应以能系统地反映所测建筑变形的变化过程、且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并综合考虑单位时间内变形量的大小、变形特征、观测精度要求及外界因素影响情况。5.1.1沉降观测周期:(1)普通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

5、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2)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民用高层建筑可每加高15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设备安装等不同施工阶段分别进行观测。若建筑施工均匀增高,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时各测一次;(3)施工过程中若暂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4)建筑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率大小而定。除有特殊要求外,可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观测1次,直至稳定为止;(5) 在观测过程中,若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口周

6、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当建筑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23d一次的连续观测;(6)建筑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当最后100d的沉降速率小于0.01mmd时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5.1.2本工程主体结构施工阶段观测周期:项目变形观测等级观测周期备注1#二级变形监测基础施工完毕后,每加高五层进行沉降观测恒载后每半个月要定期观测一次布点位置见布置图2#3#4#XXXX基础施工完毕后,每加高三层进行沉降观测5.2沉降观测工作的要求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观测工作,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应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

7、(1)各观测点的首次高程必须测量精确。各点首次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进行比较的依据,建筑物每次观测的下沉量很小,如果初次精度不高或有错误,不仅得不到初始数据,还可能给以后观测造成困难;(2)每次观测都应按固定的后视点,规定的观测路线进行。前、后视距应尽可能相等,视距不大于50m,以减少仪器误差的影响;(3)应选在成像清晰、无外界干扰的天气进行观测;(4)观测前仪器要经过检验校正。各点观测完要回到原始后视点闭合,对于重要工程测量误差不应超过1mm,一般工程测量误差不应超过2mm;(5)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为获得正确数据,要采用固定人员,固定测量工具(DS3水准仪一台、塔尺一把),使用

8、固定的水准点(见附图),按时间、按规定的路线进行观测;(6)观测点、水准点要妥善保护,防止碰撞毁坏,造成观测工作半途而废。5.3沉降观测的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5.3.1二级、三级沉降观测,除建筑转角点、交接点、分界点等主要变形特征点外,允许使用间视法进行观测,但视线长度不得大于相应等级规定的长度;表5-2 水准测量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级别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差累积视线高度一级300.71.00.5二级502.03.00.35.3.2 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有起重机械等振动影响的范围内;5.3.3 每次观测应记载施工进度、荷载量变动、建筑倾斜裂缝等各种影响沉降变化

9、和异常的情况。5.3.4 沉降观测的限差应符合表4-3的规定表5-3 沉降观测限差级别基辅分划读数之差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往返较差及符合或环线闭合差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之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一级0.30.50.3n0.2n0.45n二级0.50.71.0n0.7n1.5n5.4沉降观测点布置:本工程观测点的数量共设点,具体布置及编号详见附图。项目变形观测等级拟埋点个数备注基准点观测点1#二级变形监测48布点位置见布置图2#113#74#10XXXX145.5沉降观测埋设要求:1、观测点本身应牢固稳定,确保点位安全,能长期保存。2、观测点的上部必须为突出的半球形状或或有明显的突出之处,与柱身或墙

10、体保持一定的距离。3、要保证在点上能垂直置尺和良好的通视条件。4、当施工荷载达到建点高度时,要及时建点及时测出初始数据。5、点位距墙、柱阳角不少于20cm,距混凝土边缘8cm,并且要加强保护,防止碰撞。6、按一定比例画出点位平面布置图,并对每个观测点进行编号以便观测和填写记录。沉降观测点的形式和埋设方法应根据工程性质和施工条件来确定或设计。针对本工程,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均应布在外墙拐脚处。观测点埋在墙内部分应大于露出墙外部分2倍以上,以便保持观测点的稳定性。本工程观测点采用植筋方式,植筋方式要求锚固稳固,观测点安装高度为室外地坪以上约500mm处,外露部分长度80mm,锚固部分长度不小于150m

11、m。观测点设置如图所示形式: 沉降观测用预埋件埋设高度不宜过高或过低,高了易被碰斜撞歪,低了不易寻找,而且水准尺置在点上会与混凝土面接触,影响观测质量;5.6、控制点保护措施1、控制点设置位置的基础要牢固,不容易发生变形与沉降,并且在施工过程中不容易被遮挡和破坏;2、控制点方墩用混凝土浇注或标砖砌筑,结实牢靠,经得起一般的踩踏与撞击,形状规矩,表面抹灰平整;3、安排专人对控制点定期维护。六、沉降观测6.1确定沉降观测路线并绘制观测路线图在进行沉降观测时,因施工或生产的影响,造成通视困难,往往为寻找设置仪器的适当位置而花费时间。因此对观测点较多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前,应到现场进行规划,确

12、定安置仪器的位置,选定若干较稳定的沉降观测点或其它固定点作为临时水准点(转点),并于永久水准点组成闭合回路。最后根据选定的临时水准点、设置仪器的位置以及观测路线,绘制沉降观测路线图。 本工程沉降观测拟划分5个区段进行观测即:1#商务综合楼、2#、3#、4#商住楼、XXXX,共计5个沉降观测回路。本工程沉降观测采用闭合水准路线,局部观测点采用支水准路线的必须进行往返测,以确保提供有效观测精度数据。以3#楼为例观测线路如下:注:1、沉降每次都按固定的路线观测。观测时应注意必须在测定临时水准点高程的同一天内同时观测其它沉降观测点。 2、 固定仪器、固定观测人员。6.2沉降观测点的首次高程测定沉降观测

13、点首次观测的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进行比较的根据,如初测精度不够或存在错误,不仅无法补测,而且会造成沉降工作中的矛盾现象,因此必须提高初测精度。每个沉降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进行两次观测后取结果的中数作为变形测量的初始值。6.3作业中应遵循的规定(1)观测应在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2)仪器离前、后视水准尺的距离要用皮尺丈量,或用视距法测量,视距一般不应超过50m前后视距应尽可能相等;(3)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根水准尺;(4)前视各点观测完毕后,应回视后视点,最后应闭合于水准点上。6.4沉降作业过程技术指标6.4.1往返较差 、附和或环线闭合差: ha-bln,n表示测站数。(或ha-b1.0L, L表示观测路线距离)6.4.2前后视距 : 30m6.4.3前后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