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与略读核心观点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34314936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读与略读核心观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读与略读核心观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读与略读核心观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读与略读核心观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读与略读核心观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读与略读核心观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读与略读核心观点(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读指导举隅1. 读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吟诵,一种是宣读,又可叫做理论的读法。无论文言白话,都可以用这两种读法来读。对于文言,各地方有他们的吟诵声调,彼此并不一致;但总之在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白话一样可以吟诵,大致与话剧演员念台词差不多,按照国语的调子,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多多用工夫,使听者移情动容。(前言 第4页)2. 至于宣读,只是依据着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这两种读法,宣读是基本的一种;必须理解在先,然后才谈得到传出情趣与畅发感兴。(前言 第4-5页)3. 在一篇文字里,各人所认为生字生语的未必一致,只有各自挑

2、剔出来,倚赖字典辞典的翻检,得到相当的认识。这里所谓认识,该把它解作最广义。仅仅知道生字生语的读音与解释,还不能算充分认识;必须熟悉它的用例,知道它在某一种场合才可以用,用在另一种场合就不对了,这才真个认识了。(前言 第5页)4. 所以,关于生字生语,须在平时使学生养成一种观念与习惯,就是:生字生语必须把文本作依据,寻求那个字语的确切意义;又必须把与本文相类和不相类的若干例子作依据,发见那个字语的正当用法。(前言 第6页)5. 一篇文字,可以从不同的观点去研究它。如作者意念发展的线索,文章的时代背景,技术方面布置与剪裁的匠心,客观上的优点与疵病,这些就是所谓不同的观点。(前言 第8-9页)6.

3、 他们经过了自己的一番摸索,或者是略有解悟,或者是不得要领,或者是全盘错误,这当儿再来听教师的指导,印入与理解的程度一定比较深切,最坏的情形是指导者与领受者彼此不相应,指导者只认领受者是一个空袋子,不问情由把一些叫做知识的东西装进去。空袋子里装东西进去,还可以容受;完全不接头的头脑里装知识进去,能不能容受却是说不定的。(前言 第9页)7. 参考要有路径,思索要有方法,这不单是知识方面的事,而且是习惯方面的事。习惯的养成在教师的训练与指导。大概学生拿了一篇文字来预习,往往觉得茫然无从下手。教师要训练他们去参考,指导他们去思索,最好给他们一种具体的提示。(前言 第9-10页)8. 上课时候令学生讨

4、论,由教师作主席、评判人与订正人,这是很通行的办法。但是讨论要进行得有意义,第一要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准备得充分,如果准备不充分,往往会与虚应故事的集会一样,或是等了好久没有一个人开口,或是有人开口了只说一些不关痛痒的话。第二还得在平时养成学生讨论问题、发表意见的习惯。(前言 第10页)9. 即使教材特别繁复,非滔滔汩汩连续到三十五十分钟不可,也得在发挥完毕的时候,给学生一个简明的提要。学生凭这个提要,再去回味那冗长的讲说,就好像有了一条索子,把散开的钱都穿起来了。这种简明的提要,当然要让学生写在笔记薄上;但尤其重要的是写在他们心上,而且要教它永不磨灭。(前言 第11页)10. 原来国文和英文一样

5、,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前言 第11页)11. 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前言 第12页)12. 声调的差别,不外乎高低、强弱、缓急三类。高低是从声带的张弛而来的分别。强弱是从肺部发出空气的多少而来的分别。缓急是声音与时间的关系,在一段时间内,发音数少是缓,发音数多就是急。吟诵一篇文字,无非依据了对于文字的了解与体会,错综地使用这三类声调而已。(前言 第1

6、2页)13. 吟诵第一求其合于规律,第二求其通体纯熟。(前言 第13页)14. 所以,精读文字,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已熟习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参读相关文字。(前言 第13-14页)15. 譬如读了某一体文字,而某一体文字很多,手法未必一样,大同之中不能没有小异;必须多多接触,方能普遍领会某一体文字的各方面。又或者手法相同,而相同之中不能没有个优劣得失;必须多多比较,方能进一步领会优劣得失的所以然。(前言 第14页)16. 像这样把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到多么大呢!学问家的广博与

7、精深差不多都从这个途径得来;中学生虽不一定要成学问家,但有利的途径总该让他们去走的。(前言 第15页)17. 其次,关于语调与语文法的揣摩,都是愈熟愈好。(前言 第15页)18. 教师记下了分数,当然不是指导的终结,而是加工的开始。对于几个不及格的学生,尤须个别设法。分数少一点本没有什么要紧;但分数少正表明学习成绩差,这是热诚的教师所放心不下的。(前言 第16页)19. 考问的方法很多,如背诵、默写、简缩、扩大、摘举大意、分段述要、说明作法、述说印象,也举不尽许多。(前言 第16页)20. 这篇文字,通体只一个线索,就是一个“待”字。(泷冈阡表第19页)21. 意念发展的线索既已成立,同时就把

8、取材的范围也规定了。这一篇文字属于碑志类,所谓碑志类,是就它刊刻的方式而言,实际上也就是传记。(泷冈阡表 第20页)22. 看一篇文字,要知道作者的观点与立场,要知道他处在怎样的一种思想环境与现实环境之中,才会得到客观的理解。倘若不能抱这样的态度,只凭读者自己的主观见解去评判,那就难以理解得透彻。(泷冈阡表 第22页)23. 大概读一篇文字,仅能逐句逐句照字面解释,是不够的;必须在解释字面之后,更从文字以外去体会,才会得到真切意义。(泷冈阡表 第24页)24. “养之薄”本来也可以作“养而薄”,现在不用“而”字而用“之”字,叫做“互文”-就是说,错综地使用作用相同的字,以避免重复。(泷冈阡表

9、第32页)25. 这里只有选取材料(就是言语、行动、背景等)的时候多少掺有作者主观的意见,待材料选定之后,作者的任务只是叙事与记言罢了。这种手法叫做表现,意思是使所写的人物自己显示在读者面前。抽象写法只能教人家知道些什么。具体写法在教人家知道些什么以外,还能教人家感到些什么。(泷冈阡表 第36页)26. 又如,凡是碑志传记文字,是不是或多或少都用具体写法呢?所谓抉出人物的特点,这特点是不是专指那人的长处而言呢?这类文字,有的带教训意味,有的却不带,这带与不带由什么而分别呢?想到这些问题,就可以各就方便,取若干篇碑志传记来看。又如,这篇文字纡徐而庄敬,风格与它相近的文字,作者还有哪些篇呢?人家说

10、作者“文备众体”,作者的文字工作,涉及的方面到底有多少呢?想到这些问题,就可以取作者的全集来看。又如,本篇所用的一些文言虚字,在本篇里作这样意义这样语气,能不能从其他文篇中得到印证呢?本篇所用的一些修辞方法,如逐层递进的说法与对偶句里用互文,能不能从其他文篇中找到例子呢?想到这些问题,就得随时留意,以免错过发见的机会。(泷冈阡表 第37页)27. 以上说明了这篇文字虽则自由,可不是漫无控制的自由,稍稍用心一点看,线索也很分明。现在试看:本篇热情的活泼的笔调是怎样构成的?阅读这篇文字,一定会立刻注意到,它使用着许多“排语”。(我所知道的康桥 第71页)28. 议论文不管是常理,是创见,总该自圆其

11、说,所谓“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最忌的是自相矛盾的毛病。议论文的作用原在起信;不能自圆其说,甚至于自相矛盾,又怎么能说服别人呢?(封建论 第121页)29. 从上一节话,可知写作一篇议论文必须有阐明理论的部分,又应当有表示意志的部分。不阐明理论,就无从教读者信服。不表示意志,就无从见出作者自己的奋勉,与希望读者也同样奋勉。从上一节话,又可知阅读一篇议论文,在推索的时候,应该纯粹运用理智;而在信服了作者的主张以后,又该树下意志。不运用理智,就不从辨别作者所说的话合理与否;不树立意志,就无从贯彻自己所信服的作者的主张。(第二抗战开端告全国国民书 第135页)略读指导举隅30. 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

12、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前言 第3页)31. 课本所收的,选文中入选的,都是单篇短什,没有长篇巨著。这并不是说学生读了一些单篇短什就足够了。只因单篇短什分量不多,要做细磨细琢的研读工夫,正宜从此入手;一篇读毕,又读一篇,涉及的方面既不嫌偏颇,阅读的兴趣也不至单调;所以取作“精读”的教材。(前言 第3页)32.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前言 第3页)33. 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儿。其可能想象的弊害,学生遇到书籍文字的时候,也许会因没有教师在旁做精读那样的详细指导,而致无所措手。

13、现在一般学校,忽略了略读的似乎不少,这是必须改正的。(前言 第4页)34. 精读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略读指导却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前言 第4页)35. 精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略读的时候,更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惟在学生习惯养成,能够自由阅读。(前言 第4页)36. 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叫做“略”。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却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略”。(前言 第5页)37. 好在略读与精读一样,选

14、定一些教材来读,无非“举一隅”的性质,都希望学生从此学得方法,养成习惯,自己去“以三隅反”;故数量虽少,并不妨事。(前言 第5页)38. 9、精读可以用同一的教材,为什么略读就不能?班级制度的一切办法,总之以中材为标准;凡是忠于职务,深知学生的教师,必能选取适合于中材的教材,供学生略读;这就没有能力够不够的问题。(前言 第5页)39. 课内略读指导,包括阅读以前对于选定教材的阅读方法的提示,及阅读以后对于阅读结果的报告与讨论。(前言 第6页)40. 与其贪多务广,以致发生流弊,不如预作精密估计,务使在短少时间之内把指定的教材读完,而且把应做的工作都做到家,绝不草率从事,借此养成阅读的优良习惯,

15、来得有益得多。(前言 第6页)41. 略读的分量不宜过多,必须顾到学生所能应用的时间;多多阅读固宜奖励,但得为时间所许可,故以利用暑假寒假最为合适。(前言 第6页)42. 读书先看序文,是一种好习惯。(前言 第7页)43. 序文的性质,常常是全书的提要或批评,先看一遍,至少对于全书有个概括的印象或衡量的标准;然后阅读全书,就不至于茫无头绪。(前言 第7-8页)44. 目录表示本书的眉目,也具有提要的性质;所以也须养成学生先看它的习惯。(前言 第8页)45. 参考书籍,包括关于文字的音义、典故成语的来历等所谓工具书,以及与所读书有关,必须借彼而后明此的那些书籍而言。一种系统的知识,都必须广博的翻

16、检参考书籍。(前言 第9页)46. 所以,利用参考书籍的习惯,必须在学习国文的时候养成;精读方面要多多参考,略读方面还是要多多参考。第一,须顾到学生的能力。第二,须顾到图书室的设备。第三,指定了参考书籍,教师的事情并不就此完毕。(前言 第9-11页)47. 略读原所以训练阅读的优良习惯,必须脚踏实地,毫不苟且,才有效益;决不能让学生胡乱读过一遍就算。(前言 第11页)48. 国文功课训练阅读,独须内容形式兼顾,并且不把内容形式分开来研究,而认为不可分割的两方面;经过了国文功课方面的训练,再去阅读其他功课的书籍,眼力自也增高。(前言 第12页)49. 现在再分类来说,有些书籍,阅读它的目的在从中吸收知识,增加自身的经验;那就须运用思考与判断,认清全书的要点,不歪曲也不遗漏,才得如愿。(前言 第12页)50. 所以死用记忆决不是办法,漫不经心地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