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宏观经济政策演变概述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34310257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宏观经济政策演变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精编》宏观经济政策演变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精编》宏观经济政策演变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精编》宏观经济政策演变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精编》宏观经济政策演变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宏观经济政策演变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宏观经济政策演变概述(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宏观经济政策演变概述发达国家在二次大战以前大都经历过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二次大战后,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被不断强化和规范化,逐步形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干预经济的一整套宏观经济政策。进入70年代,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一度失灵,各国政府重新考虑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各项干预政策。于是,80年代发达国家相继削减政府对经济的频繁干预,进入重新重视市场自发调节作用的时期。9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速和新凯恩斯主义的传播,发达国家的政府再次调整了他们对经济生活的宏观干预政策。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在新的基础上被逐步加强。同时,在不同国家之间,一方面加强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合作和协调;另一方

2、面也在国内政策的目标以及具体措施上呈现出更多的差异。这就是说,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虽然呈现出一些明显的共性,但也更多的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象50-60年代那种以凯恩斯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从而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共性突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反了。各国都在寻求适合自己国家特点的更有效的宏观经济干预方式。作为本书的概述,我们将在这一章中集中阐述那些具有共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过程,而将各国的特点及其历史渊源放到后面具体叙述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演变的章节中。第一节 现代宏观经济政策的产生第二节“宏观经济政策”通常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当局的其他经济管理机构对宏观经济总量进行调控的行为。它是包

3、括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措施、手段、决策机构、执行组织、信息搜集和监督在内的,旨在对整个经济状况进行调节的系统。现代宏观经济政策是沿着两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途径发展的,一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实践,二是宏观经济理论对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认识。虽然政府在制订和执行宏观经济政策时往往以经验性的认识为主要依据,但是它的发展历程却显示出它越来越依赖于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政府干预经济是前资本主义社会一直存在的,资本主义对封建社会的胜利使得市场经济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形式。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冲破封建社会对商品经济束缚的基础上确立的,而主张政府只是资本主义经济“守夜人”的思想正是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对政府的

4、要求。在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中,市场经济几乎是完美无缺的,“看不见的手”会将一切都安排好,根本用不着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直到凯恩斯主义诞生以前,古典经济学一直坚持着这一思想。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也一直坚持着对经济活动基本上不干预的信条。但是1929-1933年的“大危机”从根本上动摇了这一信条。以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为标志,各国政府开始尝试对衰退中的经济进行干预;而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又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可以说,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的通论是现代宏观经济政策的两个源头。一、1929-1933年的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在29-33年大危机以前,一

5、直是相信古典经济学的。这一理论否认经济危机的必然性,认为市场经济可以自动对经济进行调整,市场机制可以纠正局部的和暂时的危机,使经济总是自动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对于经济危机,政府不必恐慌,只要有足够的耐心,经济危机总会过去。无论任何时候,政府都不必做什么。显然,古典经济学是一种消极的经济学,无为的经济学。它除去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做近乎于“完美无缺”的解释以外,没有任何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因其对资本主义经济只会“唱赞歌”而将其称为“庸俗经济学”。当古典经济学家告戒政府,经济危机没有必然性,它只是偶然出现在经济的局部或某些时期的时候,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却向全世界宣布,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固有的

6、,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它将以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资本主义也终将因危机的不断爆发而走向灭亡。在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初,周期性经济危机危机虽然一次次地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造成巨大的破坏,但总能在一定时期内恢复。尽管这种恢复往往十分痛苦,其期限也与古典经济学家所说暂时性和局部性危机相去甚远,但政府还没有被逼到非采取措施不可的程度。以1929年10月21日的“黑色星期一”(美国纽约股票市场暴跌)为标志,资本主义各国相继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此后到1933年的一段时期内,资本主义各国的存货大量积压,企业纷纷倒闭,失业大幅度增加(美国的失业率曾一度达到了25%)。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经济可以

7、自行调节到充分就业状态的信条从根本上被动摇了。政府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恢复经济,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将面临崩溃。为了增加就业,刺激生产,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采取了一系列的干预经济的措施,这就是所谓“罗斯福新政”。“新政”从1933年3月开始实行。其主要措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旨在整顿经济秩序,加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监管;另一类是为了提高有效需求增加就业的措施。在大危机期间,整个经济秩序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金融秩序的混乱又首当其冲。由于大危机期间整个金融系统几乎被破坏殆尽,为了恢复金融秩序,新政在对旧有的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整顿的同时对金融体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放弃金本位,禁止黄金在国内流通;建立联邦

8、储蓄保险公司,对小额存款进行保险;在加强对大银行进行监管的同时,由复兴金融公司在必要时予以贷款支持;新政对金融体制的整顿和改革使得金融秩序得以恢复,金融体制的良好运行为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打下了基础。新政在整顿和改革金融体制的同时,也对企业的竞争秩序进行了整顿。颁布了“全国产业复兴法案”和“公平竞争法案”等一系列法案,并成立了相应的行政机构和行业中的协调机构,用以保证企业的公平竞争环境,协调政府与企业以及劳资双方的关系。在对经济秩序的整顿中,金融体制的改革对美国后来以联邦储备为中心建立一整套货币政策及其执行程序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新政中已经包含了现代货币政策的雏形。罗斯福新政对现代财政政策的重

9、大影响是其通过增加政府开支提高有效需求的一系列措施。如果说罗斯福新政中的货币政策还与对金融业的整顿和监管措施混在一起,从而只是现代货币政策雏形的话,其财政政策则可以名副其实的称作现代财政政策开端了。新政中旨在提高有效需求的措施主要有: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对低收入家庭进行补贴,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增加政府开支,举办公共工程;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等。这些政策后来被作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对战后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凯恩斯主义与现代宏观经济政策对战后现代宏观经济政策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另一个因素是凯恩斯主义被普遍接受。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几乎在任何国家的近代史中都不乏先例,但是凯

10、恩斯主义将这种干预理论化了,这就使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活动被系统化和规范化了,并作为政府的一项经常性的职能固定在国民经济中。现代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含义不是政府偶然对经济的宏观干预,而是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日常性干预。这种更具理性的干预与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凯恩斯主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不能自动保证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在现实经济中,就业不是实际工资的的函数,劳动的供给量要受到名义工资假象的蒙蔽。一方面,名义工资存在着刚性,一旦名义工资确定,即使经济出现衰退,工资也不会下降,这样,在经济衰退时就会出现失业上升的现象,这就否定了古典理论关于工资有充分灵活性从而就业总会

11、自动保持在充分就业水平的观点;另一方面,工人提供劳动的多寡会受到货币假象的蒙蔽,从而在货币工资上升时,会提供更多的劳动使经济扩张。这意味着当执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时候,总需求会增加,导致对劳动的需求增加,引起名义工资上升和就业增加。凯恩斯否定了古典理论的“两分法”,“人们不会受货币假象蒙蔽”的观点被凯恩斯否定了。他提出,当货币供给量增加的时候可以增加总需求促进就业的提高。凯恩斯指出,总需求由总消费,总投资和政府支出三大部分构成。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收入会逐步提高,但人们的消费却会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而以递减的速度上升。这就是说,在经济正常的扩张时期,会出现总消费不足的现象。凯恩斯否定了古典经济学

12、家将总投资看作是利息率函数的观点,认为利息率是预期利润的函数,随着经济的扩张,资本的边际效率是递减的,因此资本的预期利润将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下降。这将导投资需求不足。鉴于这样的认识,凯恩斯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将随着经济增长自动出现总需求不足的现象,导致经济衰退。同时,他也论证了纠正市场经济出现这种偏差的方法,就是由政府通过增加政府开支提高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加就业。这就为宏观经济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从一开始就被牢牢的盯在充分就业上。而且主要是针对经济衰退的。其手段主要是两个,一是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政府开支和降低税收来有效地提高有效需求,刺激经

13、济增长,降低失业率。中央银行也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刺激投资,使总需求增加。由于凯恩斯的这些基本观点,国家财政的职能不再仅限于为政府各项开支和建立公共设施提供资金的范围,它扩大到了为整个经济服务的范围。国家财政的新的立足点,使得传统的理财方式受到了挑战,凯恩斯提出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赤字财政的主张。在经济衰退时,税收会因人们收入的下降而下降。在这种时候,要实行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开支和减少税收,就会引起财政赤字。这就冲击了传统的“节俭”观念和“量入为出”以及“平衡预算”的理财思想。赤字财政必然会引起政府债务的增加,凯恩斯认为借债是经济衰退时的权宜措施,在经济繁荣时期

14、政府将出现财政赢余。因此在现代宏观经济政策创立的初期,长期出现财政赤字的情况并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在提出财政政策的同时,凯恩斯也提出了货币政策主张。对货币总量进行有效的宏观控制并针对经济的景气情况适当的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帮助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应成为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之一。但是初期的货币政策主张,还是将协助刺激经济,消除失业作为其主要目标。中央银行在二次大战前,其主要经济职能还没有转到对国民经济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轨道上来,随着凯恩斯主义关于货币政策的理论,对中央银行职能的重新认识和相应的改革已经提到资本主义各国政府的议时日程上来。在凯恩斯的通论中,收入分配问题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如战后英国的剑桥学

15、派所说,凯恩斯有关财政政策措施和货币政策措施的论述,只是治理经济衰退的权宜之计,真正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办法还在于消除分配的不公平,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水平。因此,凯恩斯对收入分配的论述为战后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铺平了道路。在理论上为宏观经济政策奠定基础的还有瑞典的米尔达尔 卡尔岗纳米尔达尔:货币均衡论1933,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和波兰的卡莱茨基 Michal Kalecki: Selected Essays On the Dynamics of the Capitalist Economy 1933-1970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1。在英

16、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对“凯恩斯革命”的定义中,将这三位经济学家并列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创始人 琼罗宾逊,约翰依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轮,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凯恩斯的理论已经为系统的制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从理论上解决了一系列相关的问题。随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扩张,凯恩斯主义理论不断得到新的补充,宏观经济政策也随之不断发展,到50年代和60年代凯恩斯主义及其宏观经济政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三、来自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战后宏观经济政策的形成原因中,不能忽视战前曾取得辉煌经济业绩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从战后法国经济计划,以及第三世界国家战后初期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计划经济留下的深刻影响。尽管到目前为止计划经济已经被绝大多数国家所放弃,当我们回顾市场经济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历程时却决不能忽视它曾经存在过,并对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产生过不可忽视的影响。计划经济之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