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34303454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精编》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精编》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精编》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精编》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年1月16日吉林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2001至2005年,是我市加快富民强市步伐,向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仍将是时代的基本特征和两大主题,以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迅速兴起,世界经济将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国际市场日益融合。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将继续完成工业化,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西部大开发,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

2、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方面为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另一方面,也给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带来了新的挑战,加大了我们实施赶超战略的难度。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九五计划以来,我市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迈上400亿元的新台阶,五年平均增长108%;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农业产业化开始起步,支柱产业、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有了新的发展,房地产业、旅游业、社会服务业等新兴第三产业迅速成长,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调整为14848237;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进展,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目标基本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五年累计利用外资达12亿美元;城市面貌明显改观,道路、通信、供水、供气、供热、住宅等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5365元和2640元。这些成就为我市进一步加快发展打下了较好的物质基础。近三年来,全市上下不断解放思想,增强发展意识和创新观念,大胆探索中观经济单元的内在发展规律,为实现新的跨越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为整体运作城市经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体制性障碍、资金投入不足等

4、问题尚未根本缓解,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发区等新的增长点还处于成长阶段,财政收支、劳动就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矛盾仍然突出,这些问题能否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到我市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活力。展望新世纪,我市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国民经济市场化、信息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不进则退,大发展才有大变化,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超前谋划,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和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受益较多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子。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设想 (一)基本思路 十五计划期间,是全面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起步阶段

5、,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富民强市为目标,以改革开放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实施产业升级、科教兴市、开放带动、县域突破战略,加快信息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增强城市竞争力,提高城镇化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把吉林市建设成为以现代工业、北方旅游、地方文化为主要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方针 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注重速度和效益、数量和质量、规模和结构的统一,促进城市经济、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整体跨越。 坚持以调整为主线,把市场导向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6、把盘活存量与扩大增量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城乡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就业结构。 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推进经济运行机制与国际惯例接轨,加快建立人才高地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坚持非均衡发展的原则,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突出开发区建设,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和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三)发展目标 十五计划期间,按照经济总量翻一番的总体构想,努力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走在全省前列,主要预期目标

7、是: -经济总量。到2005年,全市GDP按现行价格推算达到800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五年平均增长15%;人均GDP达到18000元(约2000美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8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70亿元,实现与经济同步增长;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商品零售价格上涨幅度控制在3%左右。 -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初步实现由传统产业和初级加工为主的结构格局向高加工度结构的转换,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调整为94843。 -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基本形成经济成份多元化

8、、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混合经济格局;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城镇化水平。到2005年,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趋于完善,基本具备承载200万人口的规模;发展12个中等城市和一批小城市,初步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 -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20%。 -劳动就业。基本建立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30万人。 -生活质量。到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期达到9000元,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1平方米,

9、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8%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预期达到4000元,钢筋砖木结构的住房比重提高到50%以上。 -生态建设。到2005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初步改善,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5平方米;城区环境大气质量基本达到国家功能区标准,松花江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国家类水体标准,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8%。 二、实施产业升级战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通过调整要素配置,壮大支柱优势行业,培育具有潜在优势的新兴行业,改造具有市场前景的传统行业,提升各类服务业,加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适应市场需要的新的经济结构框架。 (一

10、)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发展效益农业和特色产业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财力增强为目标,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精品农牧业,进一步做大特产行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到2005年,畜牧特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80%;50%以上的农村人口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1.突出发展绿色农业 搞好生态经济分区,建设跨行政区域的10个农作物专业化生产基地,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复合肥和生物农药,重点发展优质、特色、专用作物品种,培育一批绿色大米、绿色玉米、绿色大豆名牌产品。建设都市型生态农业圈,城市近郊逐步退出粮食生产,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特色蔬菜、花卉和苗木生产,建成乌拉

11、街、沙河子等一批农业观光区。加快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以市农科院为依托,建设水稻、大豆原种基地,建成服务全市、辐射东北的吉林市基因库,搞好基因作物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加大农业科技含量,建设农技推广主干网络,重点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等农业适用高新技术。 2.大力发展精品畜牧业 稳定发展食粮型畜禽,突出发展食草型畜禽,重点建设3个国家级秸杆养牛示范县、2个瘦肉型猪基地县,在有条件的乡镇建立一批出口畜禽产品特区,加快牧业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优化畜禽品种结构,提高黄牛杂交改良率、生猪三元杂交率,规模饲养的鸡、鹅全部实现良种化。建立优质饲草饲料种子繁育基地,提高秸杆利用率。建设无规定疫病区,确保畜禽产品

12、质量。 3.培育壮大特产业 以独特的长白山资源为依托,以12个特色经济产业示范区为载体,大力培育和发展特产业,使其成长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突出比较优势,以食用菌、山野菜、白瓜籽、中药材、优质果品为重点,发展特产种植业;以林蛙、柞蚕、蜂、鹿、貂、貉为重点,发展特产养殖业;积极引进珍贵鱼种,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加强特产行业的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注重保持名贵特产的天然野生特性,适应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需要,搞好鹿、蛙系列产品的价值工程设计。围绕发展农特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业,加快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加强农村市场建设,十五期间每个县(市)重点建设23个农贸

13、市场。建设完善订单农业交易中心、长白山特产资源开发中心。 (二)重构工业发展体系,增强产业竞争力 围绕发展化工、汽车、化纤、电子、医药、粮食转化加工六大优势行业,重点实施十大骨干工程和百项配套项目,加快建立以传统产业提升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支撑的工业经济新体系。到2005年,六大优势产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70%;培育形成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名牌产品15种,开发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新产品50种。 1.依托大企业集团,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以推进规模经营、延伸产业链条为重点,依托大型企业集团和龙头项目,发展精深加工和产业配套,建立以吉化集团为主体的石化产业群体、以轻型车厂为主体的汽车产业

14、群体、以化纤集团为主体的化纤纺织产业群体、以燃料酒精工程为主体的粮食转化产业群体,进一步提高支柱优势产业的发展层次和群体功能,带动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石化工业。加快由单一原料型向原料与深加工并重的转变,突出发展合成材料及精细化工。以实现经济规模为重点,把乙烯综合生产能力扩大到90万吨,相应扩大ABS、丙烯腈、有机硅的生产规模,建成全国最大的树脂、合成橡胶、醇类、表面活性剂、精细化工中间体基地。加强地方企业与吉化集团的协作配套,重点开发乙烯氧氯化法PVC、聚碳酸酯、聚酯等处于国内技术领先水平的骨干项目。依托化学原料优势,建设小分子化学合成药基地。淘汰甲醇、硫酸等百余套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装

15、置,有选择地搞好搬迁、转移和再利用。到2005年,化学工业预期实现销售收入360亿元;精细化工率提高到35%。 汽车工业。重点发展整车制造业,建设国内重要的轻微型汽车基地,加快轻客、轻货、微客等车型的换代升级,积极推进吉林轻型车厂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重点开发NCV等车型,到十五末形成15万辆轻微型车生产能力。积极发展零部件工业,建设模具制造中心和精密铸造中心。到2005年,汽车工业预期实现销售收入140亿元。 化纤工业。加快建设北方化纤基地,采用高新技术延伸化纤产业链条,重点发展腈纶差别化纤维、高性能粘胶纤维、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积极开发海岛型超细纤维、醋酸纤维、醋酯纤维复合纱、化纤交并捻织物等深加工产品。到2005年,化纤工业预期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粮食转化加工业。充分发挥玉米资源优势,加快对玉米多种使用价值的工业开发利用,建成全国玉米深加工基地。重点建设60万吨燃料酒精工程,相应开发蛋白饲料等辅助产品。进一步扩大变性淀粉、啤酒的生产规模。积极搞好大豆深加工,大力发展豆奶饮品、马铃薯全粉等产品。到2005年,全市玉米加工能力突破300万吨,粮食转化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