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国民经济主要产业技术介绍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34303336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109 大小:4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国民经济主要产业技术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精编》国民经济主要产业技术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精编》国民经济主要产业技术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精编》国民经济主要产业技术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精编》国民经济主要产业技术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国民经济主要产业技术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国民经济主要产业技术介绍(1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民经济主要产业技术介绍国家计委规划司、科技司产业技术政策课题组农业产业技术一、研究开发技术(一)动植物新品种选育技术动植物新品种选育采用常规育种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引进、改良、培育动植物优良品种,建立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良种繁育体系,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包括: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亲本材料创制、育种新技术应用、畜禽、牧草良种繁育技术、水产优良品种选育及苗种繁育技术研究。通过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研究,使良种的科技贡献率达诸项农业增产技术的50%,建立起运作良好的畜禽牧草良种培育体系,使猪、禽、牛、羊的良种覆盖率提高到4090%,生产性能提高1520,选育一批具有优良性状的

2、水产养殖品种,提高名优品种普及率到65%。(二)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是指针对我国农作物的重大病虫鼠害的灾情现状和成灾趋势以及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的重大病害,开展灾害预测和控害减灾技术研究、病虫抗药性监测、农药安全有效施用技术研究,以及解决传染性、暴发性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为减轻生物灾害提供经济、安全、高效的配套措施。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包括: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畜禽重大疫病综合防治研究,水产养殖重大病害防治技术研究几个方面。目前,动植物重大病虫害仍为农业高产高效的障碍之一。通过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可将农药的有效利用率提高到3050%,减少农药用量及

3、残留污染;基本上控制畜禽、特种经济动物主要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暴发和流行,使畜禽水产品死亡率分别降低8%和10%。(三)农业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又称生物工程,它是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在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利用诸如基因重组、细胞融合、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和生物反应器等技术对生物系统加以调控、加工,从而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农业是生物技术应用和开发的重要领域。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为选育动植物高产、优质、多抗等综合性状的优势品种提供高效益的新技术,提供和创造优质的新种质资源,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益;(2)为动植物疫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快速、精确的诊断

4、方法和高效、安全的制剂,以减少疫病对动植物的为害损失;(3)通过生物技术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提高生物量及其利用率,开辟新的食物、饲料来源。发展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加快生物技术实用化、产业化进程,可为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现实效益和发展潜力。(四)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是指依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农业生产的动植物产品及其物料进行深加工,以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产后损失,保证农副产品质量的技术手段。加强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综合利用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有利于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它包含高效适用的系列化产

5、地储藏、保鲜、加工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技术研究与开发。通过产后深加工,可使农产品增值35%左右。(五)饲料开发技术在“六五”、“七五”、“八五”工作的基础上,集生物、动物营养、饲料加工、机械、化工和计算机学科技术,充分发挥多层次、多部门、多地区的优势,立足解决制约饲料工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开展预混料配方技术(包括预混料原料产业化技术研究,猪、鸡、反刍动物及鱼、虾预混料配方技术研究),饲料添加新品种及新剂型开发(包括新型抗生素、植物提取添加剂、抗应激添加剂、营养利用调节剂及维生素添加剂新剂型、饲用酶制剂和诱食剂新品种研究与开发),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包括秸秆利用技术研究、NPN利用产业化

6、技术研究、蛋白质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饲料加工关键工艺研究(包括饲料加工关键设备研制、饮料生产线工艺技术研究、饲料加工生产过程控制技术研究),饲料机械加工和组装技术(包括生产线装配技术研究)。(六)农业集约化生产技术与装备农业集约化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资金和技术,以期获得较多的单位面积产量,它以科技的不断进步为前提。农业集约化生产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包含工厂化高效农业工程技术研究、农作物机械化栽培与设备研究、新型农膜开发及残膜回收机具研究、农用航空喷雾技术的研究等几方面内容。应用集约化生产技术与装备,可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农产品质量,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机械化进

7、程,降低环境污染,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七)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化后备技术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化后备技术是指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科教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能促进这些领域发展的信息技术。技术的研究开发范围包括在信息采集、加工、共享、虚拟现实、智能控制和智能设备及仪器应用、船舶卫星定位导航、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研究开发相关的新技术,开拓新的应用领域。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是:同等条件下,预计增加经济、物质收入的数量或避免风险,减少经济、物质成本的数量;预计节省的时间或在同样时间内,获得及处理信息的增加量;预计用户数量、影响面的大小;预计提高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二、产业化技术(一)农牧渔业持续增产重点技术、

8、主要农作物及畜禽、水产优良品种(种子、种畜、种苗)组合及综合配套技术(1)主要农作物品种组合与产业化技术。主要农作物品种组合与产业化技术是指根据各种农作物的特点和分布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生产、生活水平,有重点地选育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的品种,改变育种单位的管理运行机制,实行人才分流,组建育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种子产业化集团,保证品种质量和数量,加速品种改良,实现农作物增产。品种组合及产业化技术适用于水稻、小麦、玉米、大麦、谷子、棉花、大豆、油菜、花生、甘蔗、白菜、甘蓝、番茄、黄瓜、甘薯和马铃薯等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有密切关系的粮食、经济、蔬菜和薯类作物。(2)主要畜禽

9、优良品种、优化组合及开发利用技术。主要畜禽优良品种、优化组合及开发利用技术是通过与畜牧业生产有关的包括品种、营养、饲料、饲养、环境控制、产品加工等一系列技术的集成,开展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示范研究与开发,加快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主要对象包括瘦肉猪、蛋鸡、肉鸡、肉牛、肉羊及奶牛产业化技术开发,适用于我国农村和城郊规模畜禽养殖的需要。(3)水产原良种组合及综合配套技术。水产原良种组合及综合配套技术包括:基础方面:主要有水产种质资源库、原种场、良种场的布局、规划和保护、建设,建设和完善种质资源、原良种、苗种的生产体系;技术方面:主要有原种的提纯复壮、良种选育、品种训化及推广。通过水产原良种组合及综合

10、配套技术,使我国的水产良种覆盖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产量增长20%以上,以推动我国水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主要农作物高产、高效模式栽培技术及畜禽、水产规模化养殖配套技术。(1)主要农作物高产高效栽培及产业化技术。农作物栽培及产业化技术是指根据农作物生产体系及其与环境、措施关系的系统理论有针对地将具有重大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的已有科技成果进行高度集成、组装配套,提高现有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率、覆盖率和规模效益,实现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技术体系。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针对我国主要农作物生产的重大问题和区域特点,围绕高产、优质、高效抗逆的农业发展,建立起相适应耕作栽培关键技术及综合配套措施,提高农产

11、品产量和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改善农业环境,促进我国粮棉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和安全有效供给,实现主要农作物科技产业化和科技经济一体化。(2)畜禽、水产规模化养殖配套技术。畜禽、水产规模化养殖配套技术是充分利用品种、饲料资源和育种、繁殖、饲养管理、环境控制、疫病防冶等技术,进行低成本、高效益的大批量生产。规模化饲养有利于提高畜禽的生产水平,大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便于实行机械化和自动化操作,有利于疫病的控制,能为畜禽创造最佳的生活环境,可使我国的畜禽生产水平有大幅度提高,稳定生产,逐步走向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道路;通过建立示范区,推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我国规模化饲养的科研水平。、平衡施肥技术

12、(测土、定产、配方、加工技术一条龙)。平衡施肥技术是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的仪器设备,根据农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在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产前提出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适宜用量和比例,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技术经济指标是根据农作物需肥规律,测定土壤养分含量,确定施肥的氮磷钾及微量元素比例和用量,并加工生产各种农作物专用肥,并对农民进行施肥的技术指导。应用此技术,一般作物增产815%,高的达20%以上,并能节本、增效,提高化肥利用率510个百分点。、病虫草鼠害预测预报及防治技术。预测预报技术是植保部门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分析加工病虫观测数据和信息,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病虫发生危害趋势

13、作出预测,并以最快的方式发出预报,指导防治。实施这项技术可提高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水平,预防或减少病虫危害造成的大量经济损失,到2000年,能使全国重大病虫害的预测准确率达到80%以上,作物受害损失率稳定在3%以下。本项技术可供全国县级以上专业病虫测报站、植保站及乡镇级农技站、村级农民技术员使用。防治技术是通过建立综防技术示范区,以点带面,并通过综防技术培训,加快普及规范技术,提高技术到位率,把综防技术覆盖率提高3040个百分点,增产粮食5%,降低防治成本2030%,减少农药用量3040%。为此,要重点开发害虫天敌、防病治虫的病原微生物的工厂生产及田间应用技术;植物源杀虫剂、杀菌剂、农用抗

14、生素(生化农药)、昆虫性诱剂、昆虫抑制剂等高效、低毒、低残留、低公害产品及田间应用技术;新型灭鼠药(抗凝血剂)的推广。、中低产田综合治理技术。中低产田综合治理技术主要是通过各种工程、生物、农艺措施,消除或减轻土壤中存在的影响作物产量的障碍,使各种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建立在良好的土壤理化性状的基础上,以达到高产稳产。主要包括:(1)低洼、盐碱地改良,通过田间配套排水工程、机耕深翻、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校正施肥、林带植被建设等,可实现亩增产100150kg,地力等级相应提高11.5个等级;(2)渍涝稻田改良,通过田间配套排水工程、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冬种绿肥、校正施肥、半旱式耕作等,可实现亩增产

15、100250kg,地力等级相应提高12个等级;(3)旱平地改良,通过发展灌溉工程、平整土地、机耕深翻、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校正施肥、林带植被建设等,可实现亩增产100150kg,地力等级相应提高11.5个等级,通过旱地改作稻田,配合各种农艺措施,每亩可实现增产150200kg;坡耕地改造,通过梯田工程,增加梯田土层厚度,提高耕作熟化层厚度,通过生土熟化农艺措施,当年亩产可增加10%,第二年亩产增产40%以上,三年亩产可翻一番。、旱作农业及节水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旱作农业及节水栽培技术,主要是在无灌溉条件的旱作地区,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抗旱良种、机械深耕、深松、虚实耕作法、蓄水集肥、秸秆还田

16、、校正施肥、沟播或精播半精播、重镇压、地膜覆盖等综合配套技术,可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增强蓄水保墒能力,使有限的天然降雨,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能够得到较为均衡的利用。一般每亩增产粮食20kg以上,尤其在黄土高原干旱地区,可提高单产50%以上。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是针对我国水资源匮乏,灌溉管理水平较低,用水浪费严重等现状,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地推广节水型农业灌溉技术,即改传统的大水漫灌、畦灌、土渠灌为管灌、喷灌、滴灌和微喷灌等,可大大提高现有灌溉水的利用率,节约灌溉用水,促进农作物的增产。一般管灌(混凝土管、水泥沙管、塑料管等)可使灌溉水的利用系数达到95%左右,比土渠输水提高3040%并节约灌溉水50%,一般比地面灌溉节水3050%,滴灌又比喷灌节水1520%。同时,由于灌溉质量高,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可增产粮食1030%。特别是最近两年内,针对北方干旱地区春季播种和苗期缺水而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