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上传人:tang****xu7 文档编号:134303333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精编》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精编》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精编》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精编》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年2月10日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序 言九五计划的圆满完成和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胜利实现,标志着首都发展开始跨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今后五至十年,是首都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编制的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是北京市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首都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新三步走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对 十五时期全市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重点做出了总体部署,是指导全市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制定其它各项发展规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 “九五”计划的圆满完成和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胜利实现,标志着首都综合发展水平已历史性地站在新起点上,开始进入由工业化中后期向知识经济跨越、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新的发展阶段。 值得重视的是,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特别是工业结构与首都功能和市场需求的要求不能完全适应;部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活、发展活力不强;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还不够协调;水资源供求紧张的矛盾突出;环境治理的任务艰巨;城市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城市发展不平衡,南部地区、

3、卫星城和边缘集团建设总体上滞后,市区人口和产业过于密集;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因素时有出现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在“十五”期间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二)世纪之初的新课题 今后五到十年,我们既面临严峻的挑战,更有着难得的机遇。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将为北京开发转化科教、智力等战略优势资源,实现首都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市场开放的加速推进,将为北京发挥优势,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提高发展水平提供新的条件;全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将为北京加快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创造更多的机会;中关村科技园区和商务中心

4、区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将推动多方面要素的聚集和扩散,为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长期快速增长注入新的巨大活力;全力申办2008年奥运会,将加快首都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为进一步提升国际地位和城市形象提供新的契机。 面对新的环境和条件,切实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快发展步伐,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既是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对首都建设的战略要求,也是首都现代化建设实践步入新阶段面临的重大课题。根据党的十五大确定的“新三步走”战略部署,未来五十年首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步骤是:第一个十年打好基础,到2010年,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本框架;第二个十年巩固提高,到2

5、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使北京的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再用三十年的时间,即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使北京成为当代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三)未来十年的发展定位和战略目标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北京实施现代化建设“新三步走”战略的重要时期。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着力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和中关村开发战略,在加强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的同时,大力发展首都经济,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建设全国知识经济发展基地,显著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建首善之区,创一流城市,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经济、社会和城市的现代化。

6、 基本实现首都经济的现代化。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000美元以上。经济结构实现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比重达到62%,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建成中关村科技园区,建立起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知识创新体系和机制,使北京成为全国知识经济发展基地。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开放型经济体系。 基本实现首都社会的现代化。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5%以上。基本实现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每百人拥有计算机数量超过20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形成与不同需求相适应的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

7、市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5.4岁。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文化、体育设施服务体系。居民生活达到初步富裕。 基本实现首都城市的现代化。初步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城市体系,形成现代化与古都风貌和谐结合的国际大都市城市格局。建成商务中心区,使之成为重要的国际商务活动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实现规范化、高效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十五”时期的主要任务和预期指标 “十五”期间,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中央的一系列重要部署,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

8、发点,推动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全面进步,为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指导方针上要着力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大力发展首都经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继续做好发展以知识经济为方向、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首都经济这篇大文章。坚持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规模与结构的统一,深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既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又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全面增强首都经济的综合实力、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积极进取,大胆创新,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生机勃勃的发展路子。 第二,坚持建首善、创

9、一流,保护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以建首善之区、创一流水平要求各个方面、贯穿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四个服务”的档次和水平,巩固和拓展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加快首都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坚持正确处理好现代化建设和保护古都风貌的关系,不断地向全国和全世界展现出历史文化名城的新的进步、新的风貌和新的成就。 第三,坚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加快体制创新,继续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所有制结构调整,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

10、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和首都的比较优势,优先发展教育,大力促进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实现首都经济和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抢占21世纪发展的制高点,增强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竞争力。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注重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改进城市管理和服务,完善社会发展体系,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要把解决大气污染、水资源紧缺、交通拥堵、危旧房改造等重大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空气

11、清新、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的现代文明城市。 第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实现两个文明的共同进步。正确把握发展转型期、体制转轨期和结构优化期的特点,妥善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有效维护首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和保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为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 “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增强首都经济整体竞争力;着力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推动首都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推进首

12、都教育现代化,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构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基本框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方位拓展开放型经济,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明显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确保首都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 经济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到2005年达到3700亿元(2000年价格)。经济结构初步实现优化升级,2005年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7:37.3:60

13、。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创新能力。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左右,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以上。 社会发展。全市户籍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为1.3左右,到2005年全市户籍人口控制在1160万人以内。五年新增城镇居民就业岗位100万个以上,基本形成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城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左右。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左右。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以上。城乡居民的低收入面缩小。到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8平方米。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

14、75岁。 城市发展。到2005年郊区城市化率达到45%以上。全市城市化率达到75%左右。 环境保护。到2005年市区主要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年均值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污水处理率达到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48%,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 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是:以大幅度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突出发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三次产业全面升级,形成符合首都功能要求、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强

15、的产业结构。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加强首都优势资源的开发和转化,合理引导资源配置,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和以优势资源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优化服务业结构,提高整体发展水平。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信息服务和中介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以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为基础,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断开拓信息服务的新领域,重点发展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业;培育和规范市场,大力发展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行业。加快发展金融业,大力推进金融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加快金融制度和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拓宽金融服务领域,促进银行、证券、基金、信托、保险、融资租赁等现代金融业务发展。适应消费需求升级,积极发展为城乡居民生活服务的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大力开拓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积极开发会展旅游、都市旅游、修学旅游、度假旅游、科技旅游等新的旅游产品,加快市级旅游度假区等旅游项目的建设,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改善旅游综合环境,不断提高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使旅游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积极促进和引导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等服务业发展;以住宅建设为重点,大力培育房地产市场,逐步理顺商品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推进物业管理体制改革,拓展社区服务功能,促进社区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