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学习介绍15

上传人:am****21 文档编号:134301667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PPTX 页数:39 大小:4.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学习介绍15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学习介绍15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学习介绍15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学习介绍15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学习介绍15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学习介绍1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学习介绍15(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 科举制度是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周边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制的首创时间史学界存在争议 有汉朝 隋朝 唐朝多种说法 部分历史学家以隋朝有分科举人与进士科为由认为科举制开始于隋朝 部分历史学家考证证明科举制开始于汉朝 证明汉朝不仅有分科举人 按科举人 汉朝还有考试进用 而且没有可靠证据证明隋朝有进士科 部分历史学家考证证明科举制的本质是唐朝开始的允许自己报名参加 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 以及考试黜落法 所以科举制开始于唐朝 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 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 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 前后经历一

2、千三百余年 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的举行的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 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 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 特别是唐宋时期 科举制度之初 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 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古代选官用官制度 科举制的诞生与发展 目 录 科举考试的流程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一个十分完整的发展序列 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 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历代选拔人才的方式 无外乎两种 荐举 考试 但自三代至魏晋的荐举 基本上并不成功 因此 隋唐以后考试成为主流 而以荐举辅之 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 举贤任能 春秋战国时期

3、世卿世禄制汉代 察举与征辟制魏晋南北朝时期 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清代 科举制 荐举 古代选官用官制度 汉代确立的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察举有考察 推举的意思 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 选拔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经过试用考核 再任命官职 如 李密 陈情表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一 察举制 概念 一 察举制 内容 时间 夏商周三代 为补充世卿世禄制 为没有继承权的嫡子和庶子提供了入仕机会 学在官府 一 察举制 举秀才 不知书 察孝廉 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抱朴子 外篇卷十五 审举 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 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 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皇帝征召称 征 官

4、府征召称 辟 如 张衡传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公车特征拜郎中 再迁为太史令 永元中 举孝廉不行 连辟公府不就 二 征辟制 概念 九品中正制 又称九品官人法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 如 拟行路难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三 九品中正制 概念 科举制度概说 定义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 所以叫科举 发展 它创始于隋朝大业元年 605年 确立于唐朝 完备于宋朝 兴盛于明 清两朝 废除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 历时1300余年 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原则 自由报名 统一考试 平等竞争 择优录取 公开张榜 影响 1 打破了血缘世

5、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 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 即 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 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 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 一 察举制 科举制度始末与录取进士人数开始 隋炀帝初年结束 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 总计 约1300年录取 约10万名进士 98749人 诸说不同 状元 约600人 一 察举制 科举制度的创立 隋朝 科举制度是国家根据需要 设立若干科目 举行公开而统一的

6、考试 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 由礼部主持考试 择优录取 取得做官资格 再吏部试以 身言书判 合格可以授予官职 释褐试 隋炀帝时 创立了进士科 以试策取士 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 一 察举制 科举制度的完善 唐朝 唐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 常举分秀才 明经 进士 明法 明书 明算 道举 童子等科 其中以明经 进士两科最重要 所谓制举 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科目多临时设置 平民子弟和官吏都可应试 制举不常举行 在科举制度中不占重要地位 明经考试的内容以帖经为主 进士考试的内容以诗赋为主 考帖经全赖背诵 做诗赋需要独立思考 因而中明经易 中进士难 进士及第虽难 但及第后易于飞黄腾达 因此被时人

7、视为 士林华选 一 察举制 科举制度的完善 唐朝 完善措施 唐太宗时 扩充国学的规模 增加考试科目 武则天时 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 首创武举和殿试 武举由兵部主持 唐玄宗时 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一 察举制 科举制度的完善 宋朝 北宋建国后 鉴于唐末五代时期藩镇武人干政的教训 开始采取重用文臣 以文制武政策 宋初大力发展科举制度 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参加政权 扩大了录取规模 宋太宗在位21年 通过科举而得官的将近一万人 宋仁宗在位41年 单由进士一科而得官的就有4517人 一 察举制 宋代科举人数 据 文献通考 卷32 宋登科记总目 太祖时代取士最多是开宝六年 进士11人 再试取

8、16人 共27人 又诸科96人 太宗淳化三年 进士353人 诸科774人 真宗咸平三年 进士409人 诸科1129人 仁宗皇祐五年 进士520人 诸科522人 神宗元丰八年 进士485人 哲宗元符三年 进士561人 徽宗宣和六年 进士805人 自隋至清 各代进士录取总数 以宋为最 达36131人 加上诸科等总数达11万多人 宋代开科期间每年平均录取进士115 07人 为唐代 26 01人 四倍以上 各科总录取人数为唐代的十倍左右 一 察举制 宋代已有状元 榜眼 探花的名目 是作为榜首前三名的荣誉称号 文天祥中状元的南宋宝祐四年登科录 一 察举制 科举制度的僵化与废除 明清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9、 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 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清朝光绪三十一年 1905 推行学校教育 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一 察举制 一 察举制 明清科举考试程序 明清科举三年一科 明共开科83次 清开科112次 考试程序分四级 1 童试 即童生试 包括县试 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由童生参加考试 州县长官主考 中试称生员 秀才 秀士 取得府县学校的学生资格 正统元年 1436年 设提调学校官 主持一省考试 称 院试 可带方巾 穿蓝袍 注 院试又称郡试 道试 是参加过县试 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 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 考中者称秀才 才

10、有资格 入泮 进官办学校 学习 一 察举制 2 乡试 乡试又称大比 8月中旬举行 又称秋闱 是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 由皇帝派出主考官 明代以各布政使 按察使为监考官 清代以巡抚为首席考监考官 乡试有正规的考场 叫做贡院 考中者称 举人 可直接授官 第一名称 解元 三场 经义 礼乐论述 经史时务策 面试五艺后称乙榜 乙科 解元 亚元 经魁 亚魁 文魁 一 察举制 3 会试 在乡试的第二年春二月举行 又称春闱 由礼部主持 又称礼闱 地点在京城 清末最后两次考试 因八国联军烧毁贡院 改在河南开封举行 亦考三场 中试称贡士 第一名称 会元 会魁 被录取的可参加殿试 取得做官资格 如果没有参加

11、 或没有被殿试录取 仍然是举人 一 察举制 4 殿试 由皇帝主持的复试 所取者称天子门生 中选者为进士 分一 二 三甲 一甲三人 赐进士及第 二甲无定额 赐进士出身 余为三甲 赐同进士出身 二 三甲第一名称传胪 殿试中进士称甲榜 甲科 可授于较为重要的职官 升迁较快 祭妹文 逾三年 予披宫锦还家 祭妹文 大概说长安登科 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1 2015 全国卷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登进士第 又可称为进士及第 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 兵部是古代 六部 之一 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 军械 军令等事宜 C 庙号是皇帝死后 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12、如高祖 太宗 钦宗 D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答案 D 解析 太子 专指已确定继承皇位或帝位的帝王的儿子 考题链接 2 2017 全国卷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 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 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 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 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 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 他们不仅职位很高 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D 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 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答案 C 解析 近侍 的官职未必就高 对帝王的影响也不一定大 考题链接 3 下

13、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大学士 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明代及以后又称内阁大学士 殿阁大学士等 B 户部 中国古代官署名 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 六部之一 长官为户部尚书 C 东林书院 创建于北宋 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 为宋朝四大书院之一 复兴于明代 D 乡试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 又称 秋闱 中试称为 举人 顾宪成乡试第一 称 解元 答案 C 解析 C项 宋代四大书院是应天书院 岳麓书院 白鹿洞书院 嵩阳书院 东林书院是当时著名书院 D项中的中试在古代指科举考试被录取或符合规格的意思 考题链接 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14、 乡 即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由各县知县主持的一次考试 因在秋八月举行 故又称秋闱 闱 考场 考后正榜所取的叫举人 第一名叫解 ji 元 B 廷议 即廷臣会议 所议之事均为 事关大利害 的政事 多为按部门以商讨问题的形式进行 结果上奏皇帝 当意见不一致时 由皇帝作最终裁决 C 关内 文中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 亦用来泛指关口以内的地方 如函谷关以内 D 闾阎 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 后用来指房屋建筑 乡村村落 亦泛指平民百姓 人家 民间 答案 A 解析 各省省城 包括京城 举行 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派遣 考题链接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古代科

15、举考试中通过礼部会试者称为进士 根据排名 分为进士及第 进士出身 同进士出身 B 御史在秦以前仅为负责记录之史官 自秦汉至清 则专司监察 监督巡查中央及地方官吏 C 汉有黄门令 小黄门 中黄门等官职 侍奉皇帝及其家族 皆以宦官充任 故后世亦称宦官为黄门 D 出 即京官到地方任职 也称 外放 放外任 与地方官进朝廷任职的 入 相对 答案 A 解析 通过礼部会试者 错 应为 殿试 会试考中者叫 贡士 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及第者叫进士 考题链接 6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第一 即状元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 元 明 清时期 贡士经殿试后 及第者皆称进士 且分为三甲 一甲称为状

16、元 二甲称为榜眼 三甲称为探花 B 刑部 是三省六部制中的 部 主管全国刑罚 律令及审核刑名 三省 即中书省 门下省和尚书省 六部 即指吏部 礼部 兵部 户部 刑部和工部 C 七月壬辰朔 中的 朔 是指农历每月的初一 在庄子的 逍遥游 中有 朝菌不知晦朔 的句子 其中 晦 指每月的最后一天 朔 即每月的第一天 D 乞骸骨 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 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回老家安度晚年 与 致仕 有区别 致仕 是指官员因为年龄原因而退休 把官职交还给皇帝 答案 A 解析 进士分为三甲 一甲3人 赐进士及第 二 三甲 分赐进士出身 同进士出身 其中一甲三人分别为状元 榜眼 探花 考题链接 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学 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博士 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 知贡举 主试者称为 知贡举 就是 特命主掌贡举考试 的意思 C 经筵 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 循吏 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 奉公守法 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答案 A 解析 博士 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错 博士 在文中是学官名 考题链接 下面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