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岳麓版必修3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34298003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3.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岳麓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岳麓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岳麓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岳麓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岳麓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岳麓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岳麓版必修3(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知识点五 知识点六 孟子 荀子与儒家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知识点五 知识点六 自主思考试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的历史条件 提示 经济上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 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 士阶层崛起 对社会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 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 阶级关系上 士 阶层的活跃和受到重用 思想文化上 从 学在官府 到 学在民间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知识点五 知识点六 墨子与墨家1 历史地位 墨子是战国时期鲁国人 墨家学派创始人 2 主要学说 1 主张 兼爱 是

2、不同于儒家的没有等级差别的爱 非攻 是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2 提倡 尚力 强调生产劳动的重要性 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主张 节用 节葬 3 评价 代表下层劳动群众 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战国后不再受人重视 自主思考墨家学派为什么能够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 提示 战国时期 奴隶制已经崩溃 大量的小生产者应运而生 墨家学派的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所以能够在小生产者群体中产生共鸣 在当时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知识点五 知识点六 庄子与道家1 历史地位 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 主要学说 1 哲学思想 提出 齐物 的观点 认为任何事物

3、本质相同 没有区别 认为天与人 不相胜 人必须顺应自然 2 个人修养论 提出 逍遥 的人生态度 对事物的变化采取旁观 超然的态度 知识点四 知识点五 知识点六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韩非与法家1 历史地位韩非是战国后期思想家 法家的集大成者 他的思想成为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 2 基本主张 1 将法 术 势相结合 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 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 反对儒家 是古非今 的历史观 主张变法革新 3 对历史发展的影响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西汉以后 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知识点四 知识点五 知识点六 知识点一 知

4、识点二 知识点三 孙膑与兵家孙膑 其思想受 孙子兵法 的影响 是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 知识点四 知识点五 知识点六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的历史地位1 百家争鸣 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在经济 政治等诸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 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2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 成为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画龙点睛 百家争鸣 是中国学术文化 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百家争鸣 局面的形成 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这个

5、时期的两座文化高峰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史料导入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作中庸 子思笔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三字经 互动探究 1 史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 2 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提示 1 主要思想 礼 仁 义 中庸 孝 修齐治平 2 积极作用 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 汇集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 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6、 名师精讲正确认识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 儒家强调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学思结合 的教育教学思想 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 儒家提倡 孝 仁义 诚信 等道德伦理观 有助于构建和谐人的际关系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儒家强调 正身自省 修己安人 加强道德修养 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 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 正常 有序地进行 4 儒家提倡的 仁 德治 民本 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 儒家主张的 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例题1 春秋战国时期一思想家认为 今夫天下之人牧 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

7、人者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 民归之 由水之就下 沛然谁能御之 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 A 清静无为B 兼爱非攻C 仁政治国D 以德治民解析 材料意思是 如今各国的君主 却没有一个不是喜欢杀人的 如果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国君 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 果真这样的话 百姓们归随他 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 浩浩荡荡 有谁能阻挡得住呢 由此可见 作者主张实行仁政 故选C项 答案 C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 中的主要治国理念史料导入儒者博而寡要 劳而少功 是以其事难尽从 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 列夫妇长幼之别 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 是以其事不可遍循 然其强本节用 不可废也 法

8、家严而少恩 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 不可改矣 史记 太史公自序 互动探究 1 结合史料 指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作者推崇墨家的哪一主张 又认为法家的主张中存在着怎样的不足 2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 探究 百家争鸣 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提示 1 儒学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 墨家 强本节用 法家 严而少恩 2 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 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名师精讲 百家争鸣 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 儒家推崇 人治 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 强调道德感化 实行仁政 带有民本思想 即所谓的 王道 2 法家提倡 法治 强调法的

9、作用 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即所谓的 霸道 3 道家主张 无为而治 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 要顺应时势和民心 休养生息 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即所谓的 帝道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例题2 战国时期一思想家认为 废常上贤则乱 舍法任智则危 故曰 上法而不上贤 对此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大力主张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利用 法 来巩固君主专制统治C 反对是古非今 主张变法革新D 有力地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解析 材料认为 废弃常道去尊尚贤人就会发生混乱 舍弃法制而任用智者就会产生危险 所以说 要尊尚法制而不能尊尚贤人 这反映了韩非的 法治 主张 其本

10、质目的是强化君主专制 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排除A D两项 C项的观点与材料不符 答案 B 2 3 4 5 1 1 史记 载 孟子序 诗 书 述仲尼之意 孟子发扬孔子思想提出的主张是 A 民贵君轻B 人定胜天C 克己复礼D 仁者爱人解析 A项 民贵君轻 是孟子的思想 B项 人定胜天 是荀子的思想 C项 克己复礼 是孔子的思想 D项 仁者爱人 是孔子的思想 故排除B C D三项 选A项 答案 A 2 3 4 5 1 2 战国时期 在治国方略上主张 名礼义以化之 起法正以治之 重刑罚以禁之 使天下皆出于治 合于善也 的著名思想家是 A 孟子B 韩非C 墨子D 荀子解析 解读材料信息 名礼义以化之 起

11、法正以治之 重刑罚以禁之 即主张礼法并施 是荀子的思想主张 答案 D 2 3 4 5 1 6 7 3 看破生死界 识得天地心 梦里迷蝶知忘我 学来养生术 去做逍遥游 濠上观鱼能齐物 这段话评述的是 A 老子B 孟子C 庄子D 墨子解析 从材料中的 养生 逍遥 齐物 等关键词可知 这段话评述的是庄子 故选C项 答案 C 2 3 4 5 1 6 7 4 有学者评论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代表人物 认为 殆仅知有政治 而不知有文化 仅知有国家 而不知有人生 仅知有君主 而不知有民众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应是 A 孔子B 墨子C 韩非D 老子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 仅知有政治 仅知有国家 仅知有君主 说明该学派强调树立君主的权威 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其与法家学派的主张一致 故选C项 答案 C 5 图文探究 稷下学宫图 稷下学宫是古代齐国设立的一处专供各地学者著书论辩 传道授业的场所和机构 当时各国著名的文学游说之士多曾在此著书讲学 互相切磋辩论 这些士人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碰撞出璀璨的思想火花 掀起了当时思想界的一大波澜 形成了空前繁荣 百家争鸣的局面 1 稷下学宫图 反映了战国时期怎样的社会历史背景 2 稷下学宫在先秦思想文化发展史上起着怎样的作用 2 3 4 5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