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一历史下学期延期开学期间辅导作业专题卷二

上传人:厚****9 文档编号:134297052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高一历史下学期延期开学期间辅导作业专题卷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安徽省高一历史下学期延期开学期间辅导作业专题卷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省高一历史下学期延期开学期间辅导作业专题卷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高一历史下学期延期开学期间辅导作业专题卷二(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延期开学期间辅导作业专题卷二10024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延期开学期间辅导作业专题卷(二)历史专题二一、材料阅读1(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人最早的法律是于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十二铜表法,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罗马人设立专门法庭来审理这类案件,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 中国古代法制在法的规范中也体现礼教价值观,“依法断案” 也是“合礼裁判”,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违法而合礼救或不违法而违背礼教的行为,即“法外之情”和“法外之非”。“八议” 制度是中国古代法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所谓“八议”,是指亲(皇亲国威),故(皇帝的故旧)、功(功劳卓著的人)等八种人的犯罪,司法机关不自行处理,要先交大臣“议罪”,再奏请皇帝最终裁决,古代的诉讼虽然也收集使用物证人证, 但更重视口供,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根据。在通常情况下,没有认罪的口供是不能定案的,这就导致刑讯逼供。在中央,秦汉的廷尉、唐宋明清的刑部,一般都要受制于丞相、内阁等中央行政中枢;在地方,秦以后由郡守、县

3、令等各级地方行政机关掌握司法审判。 摘编自王继尧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法的变动并分析原因。(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司法审判制度的特点。(10分)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西方司法制度的共同影响。(9分)2(13分)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的牵制机制。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

4、臣受内官压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唐初三省之长均为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时以二品官“参知政事”牵制相权,唐高宗以后三品、四品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中枢政要,有时宰相达20多人。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即各书“票拟”以待秉承太监代皇帝“批红”。雍正时期的军机处,如同国家紧急事务办公室,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充任“军机上行走”,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 摘编自陆杰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秦设三十六郡(实际略多),郡下为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含后来的散州)。另一方面,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

5、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但在有“封建”传统的中国,这类介于中央和州县的机构,常容易产生所谓的“藩镇割据”。 摘自罗志田主编地方的近代史:州县士庶的思想与生活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枢决策牵制机制发展的特点。(4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秦到元地方政府管理机构演变的特点,并说明这种演变的意义。(6分)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规律和启示。(3分)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6、幅员辽阔的国家。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加强国家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10分) 材料二 汉王朝在一些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设立了一些专门机构,诸如西域都护府,负责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隋唐两朝实行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元朝在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行政区域,对南部的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除设置宣慰司、安抚司等机构外,大量任用土著首领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即土官制度,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朝政府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制,如西藏以达赖和驻藏大臣协同管理噶厦政府制,西南地区改土归

7、流酌情保留土司制,台湾为隶属福建的府州县制等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及意义。(11分) (3)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所蕴含的政治智慧。(4分)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内在的基本矛盾是君主的能力与其拥有的无限权力之间的不对称,而专制制度内部两种力量的矛盾运动!君权的强化力量与约束调节力量之间的对立统一运动,则是内在基本矛盾的现实表现,而内部矛盾运动其深层动力归根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对立统一运动。在这种矛盾运动及“公道”“民意”的要求下,君主专制制度内部发育

8、出一定的调节机制,以减弱其非理性因素,降低政治动荡频率与政治衰败速度,使其在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维护统治秩序上发挥基本作用,从而提高统治的整体效能。如内在调节机制失灵,对立双方基本平衡被破坏,这意味着某个政权就不能代表统治阶级整体利益而濒临垮台。 摘编自君主专制 材料二 任何主体都有权力扩张和不受监督的的倾向,国家也不例外。对国家进行制约,反映了社会对政治民主与自由的诉求,而制约的过程是权力的抗争过程。依法治国的实现,事实上反映了社会力量与国家力量的一种均衡,表明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相互监督和制衡格局的形成。人类社会真正实现法治,是资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的产物,它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实行法

9、治之下的国家是有限权力的国家,即“有限政府”。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制衡与提高国家的能力是一致的,有限政府不仅不会限制政府的有效性,反而能增加政府的能力。 摘编自政治文明中的权力制约 (1) 根据材料一分析影响“君权的强化和约束”矛盾运动的原因。(6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对君权内部“调节机制”的具体表现。(4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我国近代对“国家权力形成制约”的因素(6分)概述在近代我国社会制度转型中对国家权力制约的实践。(4分) (3)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在对国家权力约束和监督上的努力。(5分)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此,察举制成为定制。察举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秀才等;察举的对象,多为公卿或郡县的属吏,或是精通经学的儒生和有德行的处士。到东汉后期,大姓冠族及其代表人物“名士”,操纵乡论,通过察举和辟举步入朝廷,甚至“世为公卿”。魏晋承汉末重乡论遗风,宗族成员中凡出类拔萃的人物,大多数事先出于家族乡里的褒誉。到唐代,“三百年来,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管缨望之继世。承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科举士子应进士第,不仅关乎自身的远大前程,还牵动着他们背后的每个家庭和家族。 摘编自陈金凤汉唐人才选举与家族关系 材料二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

11、,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蒙古、满洲异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摘编自李华瑞“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上)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至唐宋人才选拔制度的变化趋势。(6分)(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政治变革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影响。(19分)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12、 材料一 朱元璋废相后,不久便开始设置殿阁大学士,到明成祖时,正式形成内阁。内阁最大的权力即为“票拟”,明会要职官志曰:“内阁之职同于古之相者,以其主票拟也。”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清代学者赵翼认为明内阁首辅“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摘编自李建国略论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 材料二 1912年3月11日,南京参议院正式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个约法规定政治的组织形式为内阁制。就此,宋教仁曾说:“吾人则主张内阁制以期造成议会政治者也。盖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更易之,如必欲更易之,必致摇动国本。此吾人所以不取总统制而取内阁制也。” 摘编自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

13、的新陈代谢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对清代学者赵翼观点持否定态度的理由。(4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内阁的目的。(2分)(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内阁与南京临时政府设立的内阁的不同效果。(4分)7(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这在当时的世界是最为开放的政治制度,其他国家不可望其项背。但国家政权掌握在贵族手中,在选举上存在着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及选举手段腐败现象,而工业革命孕育的两个新的阶级(工厂主阶级和工人阶级)却完全没有政治权利,这不能适应变化的社会现实,因而被当时

14、的人称为“旧制度”。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材料二 1832年6月7日,经过18个月的激烈斗争,改革法案由国王签署,正式生效,第一次议会改革成功了。从内容上看,第一次议会改革只是一次小小的变动。然而,有第一次改革就会有第二次改革,第一次改革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表明制度变革是可以进行的,而且不阻挡,适时的变革最为明智;改革之路可以走得通,其必要的前提是:人民持久的斗争,统治者适时的让步。从改革的最终成果看,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其他阶级并非有所失,在日后的历史进程中反而有所得。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当时的“旧制度”存在的问题。

15、(8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其成效。(10分) (3) 综合上述材料,你能从英国议会改革中获取哪些启示?(6分)8(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临时约法规定人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政治自由,但是却没有规定如何保障人民享有这些权利和自由。据当时独立周报记载:“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度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曰:吾人困于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后来的选举法又对选民资格作了性别、年龄、财产等种种条件限制,使妇女、贫苦群众和一部分资产阶级丧失了选举权。 摘编自刘东、曹均学对辛亥革命是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 根据选举法的规定,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个地区的民主选举逐步展开。选举的那一天,选民们穿上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衣服,高高兴兴地来到选举站。天津市四区郭庄子女青年蒋宝珍,结婚时正赶上选举,她为了投票,等了两个钟头才上花车,她说:“结婚是大事,选举更是大事;结婚是喜事,选举更是喜事。”全国进行基层选举的单位共有214798万个,进行基层选举地区的人口共为571434511人,全国参加投票选举的选民达278亿人,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 摘编自柳润涛新中国首次大规模普选始末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