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290831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2短文两篇1积累文言知识,熟读成诵。2理解文章内容及托物言志的写法。3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1理解文章内容及托物言志的写法。2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学生经过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2课时(设计者:)陋室铭一、

2、创设情境,走近陋室自古以来,才子佳人多爱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王安石用“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品质,郑板桥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以示自己清廉正直的追求,陈毅用“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盛赞雄气勃发的时代精神。普通之物在生花妙笔中向我们讲述着诗人的心志,一所简陋的居室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志向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走进他的陋室铭,去探访他的内心世界吧。二、朗读感知,踏访陋室1试读(学生自读;教师范读;找出韵脚,男、女生接读。)2译读(学生运用“替、留、调、删、补”的翻译方法,借助注释、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3疑读(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探讨,教师针对学

3、生存在的共同问题进行讲解。)4畅读(学生流畅地读文后,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包括:一词多义、重点语句的翻译等。)三、美读品味,欣赏陋室(一)理内容1本文文题是“陋室铭”,从文章内容看你认为“陋室”“陋”在何处?示例:我看到台阶上长满青苔,院子里满是不知名的绿草。我看到了作者在灯下静读经书。我看到作者和两三个知己在倾心交谈。屋子里很潮湿。我听到了淡淡的琴声、诵读声、低回的交谈声闻到了墨香、书香、酒香、茶香、泥香走进院子里,没有名贵花木簇拥。走进室内,没有豪华的家具,没有华丽的服饰,没有嘈杂的音乐、热闹的酒席看来,这间房子分明是一间狭小简陋的房子!(板书:陋室)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的“不陋”?

4、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以下为参考内容,课堂上灵活处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的景物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个词感受到?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青苔、绿草为什么爬上台阶、映入窗帘呢?它们想爬上来干什么?表现了环境的清幽。“上”“入”富有动态,把它们写得活泼可爱,富有生机。植物似成陋室的客人,仿佛皆因主人德馨慕名而来。(板书:环境之幽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有鸿儒,无白丁,这是什么写法?(对比)设想:他们都会谈些什么?一实笔一虚笔,可见与作者来往的尽是文人雅士,没有浅陋的世俗之人。古人重视“非贤友无取之”的儒家交友之道,既然往来谈笑的都是鸿儒,那么室主人的德行可想而知了。(板书:生活情趣

5、之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将“调”换成“弹”可以吗?“调素琴”与“无丝竹乱耳”不是矛盾的吗?可见作者追求什么?厌弃什么?(板书:反面写出室主人超凡脱俗的胸襟)“调”更显出一种恬然自适、怡然自得、悠闲随意,与“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见作者高雅脱俗的情趣。从“阅金经”可见作者心境淡泊,不慕荣利。“丝竹”指的是琴瑟箫管等乐器,在什么情况下这些乐器的声音会同时响起呢?(官场聚会酬宴时)补充背景: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朝廷上妒贤嫉能,任人唯亲,吏治腐败。士大夫阶层只顾寻欢作乐,不管国事,作者为此深感忧虑,参与革新,终究失败。由此可见,作者不是不喜

6、音乐,而是不喜官场灯红酒绿;不是不喜公文,而是不喜官场的庸碌昏暗。3文章题目是“陋室铭”,而结尾又写道“何陋之有?”结尾为什么要提到古代三位名贤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例证,联系上文还可看出作者有自况之意;再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省略了上句而只引下句,是因为上句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南阳”二句之中。这样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省。(二)明写法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托物言志)陋室既是主人遮风挡雨的世界,更是主人精神的归宿、心灵的寄托。表现了自己不慕荣华、不随世俗、安贫乐道、高洁正直的品格。这种

7、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感情、志向的写法叫做“托物言志”。这样写来,更具体、更形象,使我们对作者的人生追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三)悟主旨1文章哪句话能统领全篇?2作者说自己德馨,你觉得室主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讨论。教师补充介绍陋室铭的写作背景。刘禹锡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至安徽省和州当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大屋子里。和州知县见他被贬,便有意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他没有计较,写诗“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可气坏了知县,又令将他的住房调到城北门,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这房子位于河边,附近还有一排杨柳,刘禹锡依然安心住下,读书作文

8、。并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悠然自得,再度把他的房子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小结:不难看出:刘禹锡有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那种淡泊名利的志趣;他有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那种不向权贵低头的本性;他有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那种洁身自好的君子品行;陋室里居住着品德这么高尚的君子,这陋室就会像诸葛亮的茅庐,杨雄的子云亭一样名闻天下,谁敢耻笑它简陋呢?正如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四、探究感悟,话别陋室读完本文,我们徜徉在美文的优雅词韵中,我们陶醉在美

9、文的丰富意蕴里,同时,我们的内心也有很多话想对作者刘禹锡说,现在,请以“刘公,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说一段心里话,畅谈感受,话别陋室。五、积累名篇,齐诵陋室教师可以多媒体出示一组色彩鲜明又与课文内容吻合的画面,借助鲜明的形象帮助学生记忆。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意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2掌握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章大意,熟读成诵。3探究莲花的形象和高洁品质;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1探究

10、莲的形象和高洁品质。2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体会作者情感。八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不是很好,所以教学工作难度增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是很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再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语文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爱莲说一文体现的隐士文化、儒家文化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学习上也是一个难点。1课时(设计者:)一、芙蓉出水引莲由历代文人赞颂莲花的诗句导入,引出本文的莲花,迅速将学生带入情境。继而破题,明确“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叫杂说,大约相当于现代

11、的杂文,属于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又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爱莲说”即“爱莲论”。二、清香袭人读莲(一)听读1老师范读:听准字音,听清节奏。2学生仿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通读顺。教师指导: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一些,读得舒缓一些。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

12、。3全班齐读,读出韵味。掌握了朗读的方法,学生试读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二)译读(边读边译,圈点勾画)读懂意思(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口译课文,画出不会译的疑难字词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三、冰清玉洁赏莲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描写莲花的句子。你发现作者笔下的莲具备了哪些品质?(1)自主寻找发现;(2)学生合作讨论;(3)师生交流明确;(4)教师归纳小结。描写

13、角度语句赋予的品格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体态、香气 (中益清) 正直、芳香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2齐读体现莲高贵品质的句子,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具体地说,“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

14、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3作者想通过爱莲和爱君子表达自己怎样的人生追求?明确: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君子高洁品格。4本文题为“爱莲说”,作者写莲、爱莲,为何却又提到了其他两种花呢?作者对这两种花所代表的两类人是什么态度呢?明确:菊花是正衬,牡丹是反衬。借以体现莲花高洁的品格,表明自己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5齐读最后三句话,思考,能用一样的语气读吗?为什么?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陈述句,在朗

15、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疑问句式,朗读时应读升调。“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四、舌灿莲花论莲时光飞速发展,在物质条件高度发展的今天,你怎样看待文中提到的“消极避世的隐士”“追求名利的富贵者”和“洁身自好的君子”?学生讨论回答,力求有个性化的思想。五、积累美文咏莲请同学们根据本文关键词语的提示,自由背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1提示:可爱者陶渊明独爱世人甚爱予独爱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2背诵展示。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的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