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新人教版1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290801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新人教版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新人教版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新人教版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新人教版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新人教版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新人教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新人教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短文两篇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学习陋室铭,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3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4初步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二、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2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三、学法指导1朗读教学法。陋室铭为骈体文,句式整齐而变化有致,是体现朗读音乐美的绝好材料。爱莲说也讲究骈句、散句交错运用,读来顿挫有致,铿锵悦耳。注意骈句的节奏特点,四字句一般为二二节拍,五字句多为二一二节拍,朗读时要努力以声表情,以音达意,声情并茂,在朗读中感受到“美”与“乐”,体会

2、文章的艺术感染力。2讨论法。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四、问题导引同学们,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发现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也创造了很多这种类型的脍炙人口的篇章,陋室铭爱莲说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陋室铭这篇美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五、自主学习1文学常识填空(1)陋室铭选自全唐文,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刘禹锡,字梦得,人称“诗豪”,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2)陋

3、室铭的体裁是铭,它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需要押韵。2朗读课文。(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德馨(xn) 苔痕(hn) 鸿儒(r)案牍(d)西蜀(sh)何陋(lu)(2)朗读时要注意句尾的字押韵。把押韵的字找出来,并注音。名(mng )灵(ling)馨(xn) 青(qng)丁(dng)琴(qn) 经(jng)形(xng)亭(ting)(3)朗读时要注意句子的节奏,为句子划分节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

4、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3解释加点词语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龙则灵(名词用作动词,显灵)惟吾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可以调素琴(调弄,这里指弹琴)无丝竹之乱耳(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4翻译下列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简陋了)。(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碧绿的苔藓长上台阶,青青的草色映进帘中。(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

5、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4)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过:“(君子居住在这里),有什么简陋的呢?”5试背课文。六、合作探究1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找出句子,并分析其写法特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隐喻陋室具有“名”和“灵”的性质,这种方法叫比兴。(2)本文的中心句(文眼)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所起的作用是:统领全文,概括全文主旨。(3)文章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陋室环境之雅;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平时交往之雅

6、;用“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情趣之雅。(4)作者以自己的陋室比古代圣贤的居室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用意何在?作者采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如此吗?隐含着自己的远大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圣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的原因。(5)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何用意?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

7、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而刘禹锡引孔子的话,是表明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2.陋室铭这篇短文借陋室言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技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安于清贫淡泊生活的人生态度。3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与时代是密切相关。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权;朝廷上,牛、李两党互相倾轧,妒贤害能,任人惟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独善其身,保持

8、自己高洁的人格,特立独行,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学习爱莲说,疏通文言语句,积累文言知识,分析文章内容。2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3进一步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二、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知识,分析文章内容。2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三、学法指导学习爱莲说,应该通过理解莲花的象征意义,以及文中菊花、牡丹对莲花的映衬,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四、问题导引同学们,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由哪种花构成的?莲花,那是因为澳门莲多、莲美,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的纯洁、高尚的心。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也特别喜爱莲

9、花,大家想知道这其中的缘故吗?请让我们一同走进爱莲说。五、自主学习1文学常识填空(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是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周敦颐,字茂叔,晚年曾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2)爱莲说的体裁是说,它是一种发表议论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2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的读音。蕃()濯()亵()玩淤()泥清涟()噫()隐逸()鲜( )有闻3解释词语可爱者甚蕃(繁多)濯清涟而不妖(洗涤)(妖媚,不端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玩弄)陶后鲜有闻(少)宜乎众矣(应当)亭亭净植(立)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香远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10、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得清幽)4借助注释,逐句疏通文意。翻译下列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2)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六、合作探究1朗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

11、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3)文中最能反映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4) 对莲的品质高度概括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5)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不是

12、。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君子)。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6)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文中的莲花象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君子。(7)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9)提问:作者爱“莲”,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运用

13、衬托的手法,突出莲的超凡脱俗。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写花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2.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3.简要分析一下本文的写作技巧。(1)以花喻人,托物言志。文中涉及的几种花,皆有所喻,表面写花,实则喻人,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2)衬托手法的运用。作者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品格的描写,以菊花正衬,以牡丹反衬,就自然地把莲花的美好形象树立在读者的心目中。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