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287218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6、醉翁亭记教材分析: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胸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学情分析: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描写的是醉翁亭的秀丽风光和游人之乐,读来琅琅上口,比较容易理解。阅读时要注意体会文中描写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寄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背诵全文,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朗读,师生共同研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及课文积累背诵。教学难点:理解作者

2、所寄予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时数 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熟读全文,疏通全文大意。重点放在朗诵上。教学过程:一、直接导课并简介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二、读课文。 1、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指名注音、正音滁(ch

3、) 壑(h) 琅琊(lngy)潺(chn)酿(ning)僧(sng)辄(zh)霏(fi)暝(mng)朝(zho)而往伛偻(y)(l)洌(li)蔌(s)射者中(zhng)弈(y)觥筹(gng)翳(y)颓然(tu) 2、教师范读后,学生放声读课文三分钟,达到熟读的地步。3、学生同桌互读一遍齐读。三、疏通全文大意。1、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2、集体解决疑难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 林

4、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2)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3)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4) 山间之朝暮也。(5) 山间之四时也。(6) 歌于途(7) 行者(8)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9)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10)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11)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12) 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13)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3、关于文中的21处“也”字及25个“而”字:(1) 文中的21个“也”字,具有表示判断或舒缓语气的作用,并且每一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同时也使全文洋溢着一种平和、愉悦的情调。

5、(可以任举例体会。)(2) “而”字分别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关系,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举例说明。)4、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教师订正。全文如下: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得幽深秀丽的,那就是琅琊山。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

6、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看吧,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散发着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浓荫遍地;西风起,霜露降,天空显得空阔明亮;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到溪边来钓鱼,溪水

7、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样的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这是太守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是说有人弹琴奏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然而,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

8、,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四、再读课文,体会文意。可采用齐读,或各自放声读的方式进行。五、教师小结:针对本课的朗读及翻译进行评价及要求。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讲解文中字词,逐段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1、朗读课文。试背课文。2、翻译句子(以课下注释为主)二、研读课文:(一)教师指导学生研读第一段。1、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2、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

9、清文脉: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3、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4、背诵此段。(二)按上述步骤,学生自读第二段,教师点拨。要点: 1、炼字:开、归、暝、发、秀、高、洁、落、出、乐。 2、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三句分三层。 解说: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

10、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四季图景。 3、背诵此段。(三)研读第三段。 1、 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2、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

11、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3、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

12、是他的政治理想。 6、背诵此段。(四)独立阅读第四段。思考: 1、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2、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三、小结:先思:找出能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乐。后结: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一个“乐”字贯穿全文。阅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游人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

13、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四、布置作业:1 对译课文。2 背诵原文。板书:醉翁亭记一、 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二、写山间朝暮图及四时景三、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写日暮醉归。 “太守之乐其乐” “醉能同其乐”第三课时教学目标:根据脉络,背诵原文;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原文,采用指名背诵的方式。二、指导背诵课文。1、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如第一段,共11句话,分

14、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由学生自己边背边理清文章脉络。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引出了人和事。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抓住特征,描写了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4)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三、思考探究:(1)找出文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本文的写景叙事和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2段写朝暮图、四季景,第三段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情景交融。 (2)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试分析。本文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