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4229629 上传时间:2020-06-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第I卷(选择题)1梭伦改革前雅典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展开了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其中“海岸派”的主张是A. 实行僭主政治 B. 实行寡头政治C. 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 D. 实行温和的改革2在城邦国家形成的早期,雅典有许多社会阶层。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贵族把持着国家大权 B. 从事农业的广大平民生活富裕但无政治权利C. 氏族贵族的地位优越 D. 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经济力量在不断的增强3雅典人四处寻找富有人情味的改革者,终于,他们找到了梭伦。他一面颁布解负令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组建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提高平

2、民政治地位;一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一定程度上保护贵族政治特权。由此可见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A. 提高平民地位 B. 调和社会矛盾C. 保护贵族权益 D. 未改善奴隶的生存状况4在梭伦改革之前,没有人能立遗嘱,死者的全部财产必须留给自己的家族。但是梭伦却允许没有儿女的人可以把财产给与自己属意的人另一方面,却并不允许无限制的、任何方式的赠与。他所允许的,只限于那些在不受逼迫无奈之下,或不在妻子劝诱之下所作的赠与。这种变化表明A.雅典公民的自由受到限制 B.财产权摆脱血缘束缚C.社会财富实现了合理分配 D.私有财产得到了保护5亚里士多德说:“梭伦政体在三方面最具民主色彩,一是允许以人身自由作担保的借

3、贷,二是任何人都有权保护被欺凌的人,三是可以向陪审法庭提出申诉。因此群众有了力量。民众既然在表决方面是主人也就是政体的主人”。材料认为梭伦政体的突出贡献是A. 强化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 B. 发展了雅典公民的平等观念C. 冲击了贵族相互保护的习俗 D. 增强了剥削奴隶及异邦人的意识6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梭伦的贡献在于,在组织上为以后建立著名的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础。”梭伦做出的“贡献”不包括A、废除奴隶制 B、实行财产等级制C、创立四百人会议 D、组建陪审法庭7现代共和巨擘麦迪逊说:“在民主政体下,人民会集合在一起,亲自管理政府;在共和政体下,他们通过代表和代理人组织和管理政府。所

4、以,民主政体将限于一个小小的地区,共和政体能扩展到一个大的地区。”以下各项中,不符合“共和”理念的是A. 人民代表大会制 B. 古代雅典的民主制C. 法国的民主共和制 D. 代议制8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在各国蓬勃兴起。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B. 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革新的理论武器C.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D.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化9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A.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

5、民贵君轻C. 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D.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10“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王朝软弱无力”指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 “经济变革”指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井田制C. “多事”指“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 “封建主”指新兴的地主阶级11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将四千多年以来的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下列最能说明“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变法时的史实是A. “燔

6、诗书”,明法令 B. 推行县制 C. 奖励军功 D. 废井田,开阡陌12“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 B.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 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13商鞅变法时规定:“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 北魏孝文帝改革也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两者的共同作用是A. 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 B. 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C. 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7、 D. 延续了地方传统文化14有学者认为,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私有奴隶被废,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土地。这样普通农民可以摆脱地方贵族的控制,但作为交换,他们要受到秦国政府的直接控制”。商鞅为实现对农民的直接控制而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实行重农抑商 B.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C.普遍推行县制 D.建立军功爵制15“(商鞅)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以为奴婢)贫怠以绝消耗。”毛泽东的这一评价强调商鞅变法A. 维护了秦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B. 阻碍了秦国商业的繁荣发展C. 促进了秦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D. 使秦国走上了穷兵黩武道路16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对

8、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17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18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嘎仙洞的发现,为了解鲜卑族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有的学者结合北魏官修国史的记载,认为这是鲜卑民族起源的重要

9、实物考古资料证明。而有的学者认为,结合这一时期各游牧民族的关系史,嘎仙洞的文物只能证明,当时北魏统治者太武帝为配合官修国史的编撰并加强统治,从而制造了嘎仙洞的材料,并发明了鲜卑人的迁徙史。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 研究者分析考古材料是从自己提出的问题出发的B. 研究者认识考古材料应结合多种史料做谨慎辨析C. 不同的史学家研究相同的考古材料总会得出不同的结论D. 历史学的真实性因为研究者的主观认识不同而难有定论19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A. 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 B. 加剧了皇权的衰落C

10、. 抑制了土地兼并 D.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20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措施A. 均田制 B. 三长制 C. 新租调制 D. 汉化政策21北魏统一北方,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 封建化过程 B. 农业化过程C. 工业化过程 D. 汉化过程22清朝赵翼认为孝文帝风俗改革导致北魏由盛转衰,当代学者肖黎认为孝文帝改革是历史必然,推动我国北方经济发展,文化复兴,民族融合。由此可见对历史改革的评价A.不同

11、时代站在不同角度评价结果不一样B.对历史改革的评价没有固定的基本模式C.个人史学素养的高低影响对历史的评价D.时代变迁会影响人们对历史改革的认识23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其根源是: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负面作用“不抑兼并”政策的影响民族关系紧张,战争不断,造成对社会经济的严重破坏奸臣当道,皇帝昏庸A. B. C. D. 24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 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 B. 限制地主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C.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D. 责令地主将兼并之财上缴国库 25张岂之主

12、编的中国历史(辽宋金卷)认为,王安石变法时,国家通过市场的力量调节供需和物价,而不是着重于国家的直接经营活动。相应的变法措施是A. 农田水利法 B. 免役法 C. 方田均税法 D. 市易法26“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揭示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哪个原因A. 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 B. 变法推行操之过急C. 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D. 变法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27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A. 急功近利 B. 动摇不定 C. 反对变法 D. 软弱无能28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也都必须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