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全知识点.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4202012 上传时间:2020-06-03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仪器分析全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仪器分析全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仪器分析全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仪器分析全知识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仪器分析全知识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仪器分析全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仪器分析全知识点.doc(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子光谱的分类分子吸收光谱 转动光谱(远红外光谱) 振动光谱(红外光谱) 电子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分子发射光谱 电子光谱(分子荧光、磷光)原子光谱的分类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光、电、色1色谱法分类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电化学分析法分类电位分析法电位滴定法伏安法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物质分子对紫外-可见光的吸收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紫外-可见光区分为远紫外(10200nm)、近紫外(200360nm)和可见部分(360760nm);远紫外的吸收测量在真空下进行;通常研究近紫外-可见光范围的光谱行为。第2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421 分子光谱概述1分子光谱产

2、生Mh =M*基态 激发态E1 E2分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分子内部电子能级的跃迁而产生的光谱:紫外-可见光谱5吸收光谱(吸收曲线): 横坐标用波长或频率表示;物质的吸收峰位置对应于分子结构,是定性依据。纵坐标用光强的参数表示,如透光率、吸光度、吸光系数等,是定量依据。2吸收光谱特征63光吸收定律:朗伯-比尔(Lambert-Beer)定律当一束强度为I0 的平行单色光照射到均匀而非散射的溶液时,光的一部分(强度为Ia)被吸收,一部分(强度为It)透过溶液,一部分(强度为Ir)被器皿表面所反射,则 I0 = Ia + It + Ir 光的反射损失Ir 主要决定于器皿材料、

3、形状、大小和溶液性质。在相同条件下,这些因素是固定的,且反射损失的量很小,故Ir可忽略不计,则: I0 = Ia + It 散射:光通过不均匀悬浮颗粒时,部分光束将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到各个方向去。单色光: 单一频率(波长)的光7透光度(透光率或透射比)(T,Transmittance ) :透过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 : T = I / I0 吸光度(A, Absorbance ):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其值为透光度的负对数:注:A、T无单位方便起见, 透过光强度 It 用 I 表示8人们对光吸收定律认识,经历了较长历史过程。1760年,Lambert提出光吸收程度与溶液厚度b成正比:1852年

4、,Beer提出光吸收程度与吸光物质微粒数目(浓度)成正比: 9两个定律合并起来叫Lambert-Beer定律: 若b的单位是cm;c 的单位是g L-1时,a为吸光系数,单位是: 若b的单位是cm;c 的单位是mol L-1时: 10e与a的关系 :e e=M a , M 为物质摩尔质量。注: Lambert-Beer定律不仅适用于溶液,也适用于均匀的气体和固体状态的吸光物质,是各类吸收光谱法,如红外光谱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等的定量分析依据。11光吸收基本定律: 朗伯-比尔定律意义: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均匀、非散射溶液时,其吸光度与溶液浓度和液层厚度乘积成正比.A=lg(I0/It)=kbc12

5、T透光率(透射比)(Transmittance)A = lg (I0/It) = lg(1/T) = -lgT = kbc13吸光度A、透光率T与浓度c的关系14当吸光物质浓度为1molL-1, 液池厚1cm时,一定波长的单色光通过溶液时的吸光度值。是物质本身决定的,是物质吸光能力的量度, 可作为定性分析的参考和估量定量分析方法的灵敏度。 5105 高物理意义:最常用的形式: Abc15非单波长入射光引起的偏离吸收定律仅对单色光的吸收才是正确的。当入射光是非单色光时,将引起定律的偏离。消除措施:选择最大吸收波长。 16吸光物质在溶液中发生化学变化引起偏离 由于吸光物质变成了不同的存在形式, 对

6、原来最大吸收波长光的吸收能力发生变化,引起对吸收定律偏离。消除措施:控制适当的显色条件。对上述反应介质的酸度控制,可消除该影响。 配合物不稳定也会引起偏离 配合物越稀,解离度越大。解离产生的离子在最大吸收波长处吸收较小或无吸收,引起对吸收定律偏离。消除措施:试液浓缩富集。 17介质不均匀引起的偏离Lambert-Beer定律要求吸光物质的溶液均匀。如果被测液是胶体溶液、乳浊液或悬浮物质,当入射光通过溶液时,因散射现象而造成损失,使实际测得的吸光度增大,从而偏离Lambert-Beer定律。故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一般仅适用于透明溶液。 A = lg (I0/It)18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有关的电

7、子有3种: 形成单键的电子, 形成双键的电子以及未参与成键的n电子 (孤对电子)根据分子轨道理论,这三种电子的能级高低次序为:( ) ( ) ( n ) ( ) n n 有机化合物分子主要有四种类型的跃迁 跃迁; n跃迁; 跃迁; n跃迁;受到外来辐射时,处在较低能级的电子跃迁到较高能级。分子轨道的能级不同,要实现各种不同的跃迁所需要吸收外来辐射的能量也各不相同。20对于有机化合物, 最有用的 吸收光谱是基于和 n跃迁产生的, 实现这两类跃迁所需要的能量相对较小, 其吸收峰波长一般处于大于200nm的近紫外光区, n跃迁还可能在可见光区22生色团:能导致化合物在紫外-可见光区产生吸收的基团,主

8、要有含不饱和键和未成对电子的基团。如-C=C-、C=O、-N=O、-N=N-、-C=N等,相应于与n跃迁。 相同生色团,max相同,但随生色团数目的不同有变,一般是随生色团数增加而波长增长;不同生色团,有不同的max,同一化合物中有几个不同生色团时,吸收光谱上有几个吸收峰(但不一定能分开)。2常用术语:生(发)色团、助色团23助色团:本身无吸收,但能使生色团吸收强度和波长发生改变的基团,通常是含有孤对电子的基团。如:-OH、-NH2、-SH、-X(卤素)等。孤对电子与生色团中电子相互作用,使跃迁能量降低并引起吸收峰位移.E = h n V= h c / l入孤对电子(lone pair ele

9、ctrons)或称孤电子对,指不与其他原子结合或共享的成对价电子.24红移、蓝(紫)移、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由于在化合物中引入取代基、或改变溶剂、或引入增敏试剂等,使最大吸收波长移向长波方向为红移;移向短波方向为蓝移。伴随强度增大或减小为增色效应或减色效应。253影响紫外可见光谱的因素跃迁中,激发态极性大于基态,当使用极性大的溶剂时,由于溶剂与溶质相互作用,激发态比基态的能量下降更多,使得激发态与基态之间的能量差减小,导致吸收光谱max红移。n跃迁中,基态n电子与极性溶剂形成氢键,降低了基态能量,使得激发态与基态之间能量差变大,导致吸收光谱max蓝移。溶剂极性不同引起吸收光谱红移或蓝移-溶剂效应

10、(1)溶剂效应26影响吸收强度和精细结构极性溶剂使精细结构消失,典型的例子是对称四嗪在不同溶剂中的吸收光谱(1)溶剂效应27溶剂的选择原则:(a)溶解样品;(b)在样品吸收的范围内无吸收;(c)尽量选用非极性溶剂。28(2)空间效应如果一个共轭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处于同一平面时,则各个生色团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最大,分子的激发能降低,吸收较长波长的光,且强度增大。二苯乙烯29(3) 吸收与结构的关系生色团共轭链越长,吸收红移越多,越大;助色团越多,红移越大;30结构示意图2-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1基本组成部件(1)光源 紫外:氢、氘灯 发射160375nm的连续光。 可见:钨灯或碘钨灯 发射32

11、02500nm的连续光。 氙灯适合于紫外和可见部分,发射250750nm的连续光。33(2)单色器由入射狭缝、准光器(透镜或凹面反射镜使入射光成平行光)、色散元件、聚焦元件和出射狭缝组成。核心部分:色散元件,将复合光色散成单色光色散元件为棱镜和光栅。棱镜有玻璃和石英两种。玻璃 : 用于350 3200 nm波长范围, 吸收紫外光,只能用于可见光域 石英: 185 4500 nm,用于紫外和可见光域光栅:利用光的衍射与干涉作用,用于紫外和可见光域。34(3)吸收池 紫外及可见光区:石英比色皿可见光区:光学玻璃比色皿注意:不能用手拿光学面;放入试样室时必须用滤纸(或镜头纸)吸干外面的溶液;盛溶液时

12、只装2/3。(4)信号接收器 光电管、光电倍增管。(5)读出装置 数字显示、记录仪、表头等。352分光光度计类型单波长单光束分光光度计: 一般分光光度计36单波长双光束分光光度计:在单色器后采用光束分裂器将光束分为强度相等的两个光束;一束通过参比池,另一束通过样品池。可以消除光源强度变化带来的误差。一般自动记录式分光光度计均为双光束372-4 分析条件选择一、仪器测量条件误差来源:光源不稳定、实验条件偶然变动、读数不准确等选择适宜的吸光度范围(0.151.00),使测量结果的误差尽量减小。通过调节待测溶液浓度,选用适当厚度的吸收池使A落在此区间内。38选择最大吸收波长为入射光波长(最大吸收原则

13、),灵敏度最高。狭缝宽度直接影响测定灵敏度和校准曲线线性范围。狭缝宽度增大,入射光单色性降低,灵敏度降低,校准曲线偏离朗伯-比耳定律。39二、显色反应与分析条件选择 1 显色反应 2 反应条件确定 3 测定中干扰及消除40显色反应选择灵敏度高,一般104选择性好显色剂在测定波长处无明显吸收。对照性好, 显色剂与有色配合物Dmax60 nm 反应生成的有色化合物组成恒定,稳定。显色条件易于控制,重现性好。M + nR = MRn(R: 显色剂)41反应条件确定(1)显色剂用量M + nR = MRn显色剂用量通过实验确定,作A随显色剂浓度变化曲线,选恒定A值时的显色剂用量。(2)溶液酸度影响最佳酸度通过实验确定,固定溶液中待测组分与显色剂浓度,改变pH值,测定A与pH关系,找出最适宜pH范围。(R: 显色剂)(3)其它问题显色反应时间、温度、放置时间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三、参比溶液的选择用参比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