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194917 上传时间:2020-06-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新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5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翻译课文。2熟练的朗读课文,最好达到背诵。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教学方法:朗读法,教授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平时你不学习或不做作业时,你家人都会怎么做呢?(学生回答)你们家里人都会苦口婆心的劝你们“还不赶紧做作业啊”, “作业不做,学习不学将来就没有好工作”。而在三国时期,也有这么一位大将,他曾经追随周瑜打破曹操于赤壁,曾

2、经为孙权立下赫赫战功,他就是吕蒙。孙权十分的信任他,可他有一坏毛病,就是不爱学习。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学习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劝说的,劝成功了没有。二、整体感知1.大声朗读课文,概述故事情节。故事情节: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终于学有所成,得到鲁肃的赏识。2.简要概括这篇课文的发展。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三、研读课文1.孙权劝学。要求学生找出来文中的句子。孙权一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二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请同学朗读,对照注解翻译重点字词与整个句子。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学习!”“我难道是想

3、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忙,比得上我吗?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专掌传授经学的学官;涉猎:粗略的阅读;往事:历史。揣摩孙权劝说的语气。一劝:语重心长的,威严的。二劝:语重心长,但又有点生气,却还是委婉。劝学的结果。蒙辞以军中多务蒙乃始就学2.鲁肃赞学。吕蒙学成了吗?你是从哪知道的?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如今的才干谋略,不再是过去吴县的阿蒙了!)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于有抱负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你怎么理解鲁

4、肃“遂拜蒙母”的行为?一是侧面烘托吕蒙学有所成,二也表现了鲁肃惜才、爱才。学习成语。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3.分角色朗读。全班试分角色朗读。模仿表演。请四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旁白。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师生点评。以四个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四、拓展延伸1.吕蒙从不学到学的这个过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结合课文内容多角度理解)从孙权:当你劝说别人的时候要有耐心从吕蒙:读书的重要性,要虚心的接受别人

5、的好意见,懂得不断改变自己进步从鲁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要有礼貌重视朋友。2.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年幼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而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五、作业1.结合页下注释,巩固背诵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2.背诵全文。六、板书设计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孙权 一劝 又劝吕蒙 辞学 就学鲁肃 大惊 结友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