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唐宋诗中的物候》精品学案(新版)鄂教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192793 上传时间:2020-06-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唐宋诗中的物候》精品学案(新版)鄂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唐宋诗中的物候》精品学案(新版)鄂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唐宋诗中的物候》精品学案(新版)鄂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唐宋诗中的物候》精品学案(新版)鄂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唐宋诗中的物候》精品学案(新版)鄂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唐宋诗中的物候》精品学案(新版)鄂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唐宋诗中的物候》精品学案(新版)鄂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宋诗中的物候备课时间_周星期_主备人审核人授课时间_周星期_需 课时第四单元 第14课唐宋诗中的物候阅读评价组别组 长组 员班级评价教师评价12345678展示次数终结评价展示质量一、核心目标 精读细嚼 明确目标:逐条铭记 摄取关键;聚焦要点 定向导航。能分析举例说明事物的作用和效果。二、目标链接梳理知识 吸纳积累:深度阅读 小组整合;建构知识 获取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作诠释、列图表、引用说明。1、举例子:举出典型的事例来进行说明。就是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变抽象为具体,变陌生为形象。如:向沙漠进军中举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不毛之

2、地变绿洲的事例,说明了我们向沙漠进军取得的成绩。又如:中国石拱桥中举赵州桥、卢沟桥的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例子太空垃圾是人类在进行航天活动时遗弃在太空的各种物体和碎片。如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丢弃的螺母、螺栓和螺丝刀等各种物体。 2、举例子的作用: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事理),从而使说明更有说服力。(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XX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例: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简和木片有一百二十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三千片竹简。这里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者举秦始皇批阅文书用简片之重

3、和东方朔给汉武帝写的文章用简之多为例,具体、真切地说明了简书的笨重和不方便,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印象。三、阅读过程1. 竺可桢,1890年至1974年,浙江上虞人,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字藕舫,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1974年2月7日卒于北京。1910年赴美,人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毕业,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研究气象学,1918年以论文关于台风中心的几个新事实获博士学位。2. 导入语推荐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鲁迅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著名的

4、科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竺可桢从物候学角度对唐宋诗进行了全新解读,那么他从中发现了哪些物候规律呢?(一)结合“十注” 带疑初读(25分钟) 环节要求:细读默想 用心十注 提要勾玄 卒章反刍学习活动设计1. 结合“十注”和注释初读课文后,在小组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五步法”(分工、自学、传递、整合、表述)探究下面的问题,形成小组解读结果。(1)给下列汉字注拼音勰( )瀛 ( )滹沱( )蕃( )瀼( )卉( )(2)解释词语至理名言:最正确、最有价值的话。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候鸟的迁徙,某些动物的冬眠等)与季节的关系。也指自然界非生物变化(如初霜、解

5、冻等)与季节气候的关系。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2、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初步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思路。请从四个选项中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并简述理由。(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划出文章的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然把意思相近的段落合并成部分并概括出每一部分的意思)A (1)/(2)/(3)(4)(5)(6)(7)/(8)B (1)/(2)(3)(4)(5)(6)(7)/(8)C (1)(2)/(3)(4)(5)(6)(7)/(8)D (1)/(2)/(3)(4)(5)/(6)(7)/(8)因此学生选A、B、D都有道理,关键看他们所述理由是否充分。 本

6、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主要介绍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能暗示出一些自然规律,花香鸟语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二部分(27),研究唐宋诗中的物候。这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2),唐宋诗人为什么能在诗歌中再现物候现象:诗人能敏锐感知自然景物的变化,以诗歌揭示自然规律。第二层(35),举例说明唐宋诗歌对植物性物候的关注。第三层(6、7),举例说明唐宋诗人对候鸟的关注。第三部分(8),总写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中看出物候的一些特点,同时也点出了研究唐宋诗歌中物候的意义。3、根据文中的介绍,试着给物候下一个定义 (摘录文中关键语句组合) 物候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

7、程。 1. 学生独立完成,组长核对并矫正答案。(易错的字和词,写几遍,当堂掌握。)2.根据生活经验和感受完成第2题。3.先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再带着问题浏览课文,较准确把握课文内容。(二)小组合作 置疑探读(15分钟)环节要求:我置我疑 疑义相析 解疑互进 献疑待诂1、结合下表,找出文章引用了唐宋哪些诗人的哪些诗句,并说说这些诗句说明了什么物候现象?我们能够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中得出怎样的结论?诗人诗文物候规律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1、草木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规律2、循环随物候转变。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物候因时而异李白王安石“东风已绿瀛州草”扶风豪士歌“春风又绿江南岸”物候有区域性李益刘禹

8、锡王之涣毛泽东临滹沱见蕃使竹枝词出塞送瘟神杨柳是初春的象征;物候的地域性和历史变迁是分不开的。杜甫“西川有杜鹃”侯鸟与物候的关系陆游鸟啼侯鸟与农事的关系2.新语文实践活动古诗中的地理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地势越高,气温就越低。故有苏轼“高处不胜寒”之句。如庐山牯岭,夏季气温比山下九江低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就说明了农历四月山下九江芳菲已尽,而山上桃花却刚刚盛开的景象。沈括的“平地三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欧阳修的“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等诗句,都说明山上气温低于山下。水热条件随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会出现不同自然景观,高山垂直地带性显著。在横断山区就有“一山有

9、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山脉的走向是导致各地气候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我国季风区的范围就是以多座南北走向的山脉为分界,故有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而东西走向山脉往往是热量带的分界,如“岭前桃花岭后雪”反映山脉南北坡景观迥然而异。我国地形西高东低,落差很大,古诗中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说明河流的流向。长江上游流经峡谷地带,地势陡峻,水流湍急,“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描写形象而生动。长江由峡谷进入东部平原地带,地势低平,河床开阔,李白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句,将长江这种山原分野的地理胜景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有了“地理”,诗歌也因之而增色。(作者:屠亦群 本文有删改)1、请概括古诗中包含了那些地理知识。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地势越高,气温就越低。山脉的走向是导致各地气候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地形西高东低,落差很大, (三)交流展示 释疑导读(15分钟) 环节要求:小组交流 陈述己见 组间论辩 教师点拨1.学生学习后的认识与收获(或教师对学案的修改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