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1.4《伤仲永》教学设计1华东师大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191811 上传时间:2020-06-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1.4《伤仲永》教学设计1华东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1.4《伤仲永》教学设计1华东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1.4《伤仲永》教学设计1华东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1.4《伤仲永》教学设计1华东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1.4《伤仲永》教学设计1华东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1.4《伤仲永》教学设计1华东师大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伤仲永教学设计一、 教材依据:伤仲永是语文七年级上华东师大版第一单元的一篇古文。二、 设计思路:【指导思想】成长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尽的话题。本文通过了解“神童”方仲永的成长足迹,使学生学会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能勇敢地面对挑战,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设计理念】通过朗读尽力挖掘文章美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丰富文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特别是要注重朗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材分析】伤仲永是一篇随笔,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闻”、“见”、

2、“问”三个片断,依次写了方仲永从岁到岁之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在这部分中,作者详写第一个片断,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极简略地写后两个片断,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阐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作者采用了寓理于事、欲抑先扬、对比鲜明的写作方法,语言精炼、说理深刻、启人心扉。【学情分析】学生处于成长阶段,与方仲永年龄相仿,特别是在当今的优生优育政策下,本来就没有笨孩子,所以学好本文对学生有很

3、重要的教育意义。学生喜欢学习文言文,特别喜欢情节有趣的文言文,教学时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法上多予以指导。三、 教学目标:【知识】弄清“之”、“于” 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现象;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能力】能顺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地翻译课文;学习本文寓理于事的写法。【方法】故事导入法、讨论及多媒体教学法。【途径】通过导入朗读品析欣赏拓展,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掌握课文。【情感评价】理解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以及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四、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含的道理。五、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六、教学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能理清文章的结构。七、

4、教学过程:教学板块一:故事导课,简介作者,解释文题。(多媒体出示相关内容)南朝的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是一位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在当时获的极高的评价。可是,当他渐渐长大以后,他的文章没以前写的好了。“江郎”何以“才尽”?一是由于其步入仕途,二是地位环境的变化,使他脱离了群众,远离了写作的源泉,最终导致养尊处优,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江朗才尽”。这个故事告诫我们不要满足现有的成就,只有积极进取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教学板块二:朗读课文,

5、掌握字词。(借助幻灯片逐个分析)1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2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教学板块三:理清结构,品析课文。(幻灯演示发展阶段)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

6、个阶段: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混然众人矣”。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论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3课文的两部分有什么联系?重点在哪一部分?明确:本文采用了借事说理的写法,第一部分叙事,第

7、二部分说理,两部分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在第二部分的议论4、叙事部分有详有略,为什么对方仲永的才能初露写得很详细? 明确: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的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巨大的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不使学”一手造成的,从而更好地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教学板块四:欣赏语言,熟读成诵。(幻灯片播放各个特点)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

8、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教学板块五:拓展思维,加强练习。(幻灯演示题目,学生发表见解)1、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

9、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假如你认为自己不是很聪明,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言论,可以有不同的见解)2、练习: 任末好学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1.(1)负笈不远险阻,负的意思: (2)题其衣裳,题的意思: (3)更以静衣易之,易的意思: (4)临终诫曰,终的意思

10、: 2.翻译: (1)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2)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3)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3.古代名人苦读的成语故事有(填两个) 4.读了这篇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伤仲永 王安石 天资聪慧 叙述经历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 议论原因: 受于人者不至 八、教学反思: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教学重在“读”。从自己的课堂教学来看,我设计了“朗读、品析、鉴赏”一系列环节,学生已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掌握了重点的文言文词语,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也深刻地认识到后天教育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在课堂上,通过自由言论,放手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在我的指导下,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