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十二所第二版教育学基础框架.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4191788 上传时间:2020-06-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十二所第二版教育学基础框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全国十二所第二版教育学基础框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全国十二所第二版教育学基础框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全国十二所第二版教育学基础框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全国十二所第二版教育学基础框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十二所第二版教育学基础框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十二所第二版教育学基础框架.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定义: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广义,狭义,更狭义) 一、教育的认识 (二)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划分:(非制度化,制度化教育) (三)教育的形态 2、教育系统运行的空间特性划分 (家庭,学校,社会) 3、社会形态的变迁划分(农业,工业,信息社会) 1.神话起源说(一)教育的起源 2.生物起源(英)沛西能 (法)勒图尔诺 3.心理起源(孟禄)4.劳动起源 苏联和我国教育历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1、农业社会的教育;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2、工业社会的教育 (各阶段教育的特征) 3、信息社会的

2、教育 (一)教育学的萌芽:学记 三、教育学的产生 1.条件(1)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2)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3)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 发展 (1)研究对象:教育问题;(2)形成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范畴以及概念,范畴的体系。(二)教育学的创立 (3)研究方法:科学的2.创立标志:(4)研究结果: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组织结构:出现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3.教育家及著作 :培根、夸美纽斯(近代第一本大教学论)、康德、赫尔巴特(现代第一本普通教育学)、 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三)教育学的发展 实验教育学:(德)梅伊曼

3、和拉伊文化教育学:(德)狄尔泰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杜威和克伯屈 制度主义教育学:(法)乌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主义教育学:(美)鲍尔斯和金蒂斯 (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1)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多样化;(3)分工发生变化,形成庞大学科体系;(4)研究和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学术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日益广泛;(6)对自身的反思,形成元理论 四、教育学的价值: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教育功能 1、含义: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一、教育功能 2、类型:作用的对象: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概述 作用

4、的方向: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多维度的复合分类: 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 二、个体发展功能 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1、改善和提高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人口) 1.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 2、文化保存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融合功能,文化创造功能。(文化) 三、社会发展功能 3、通过劳动力的生产和生产的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经济) 4、公民和人才的培养,思想传播和制造舆论,促进社会民主化(政治) 2.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发展不协调 1.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1)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一致 (2)冲突,对立。社

5、会本位和个人本位 1、教育本体功能的形成 2.功能行动的发生 3.直接结果的产生:(1)社会各要素的直接影响与改变过程(2)受教育者的“影响”过程 四、功能的实现 产品的输入 :毕业生和精神文化产品 2、教育功能的释放 两个环节 产品的利用 第三章教育目的1、含义: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应教育在人才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 2、基本特点:(1)对教育活动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有质的规定性。(2)社会性和时代性类型及其功能 (1)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型教育目的3、基本类型 (2)终极

6、性和发展性 (3)正式决策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4)内在的和外在的(范围划分) 4、功能:定向、调控、评价 1、基本依据:社会和人的依据(人的身心发展需要)二、教育目的的 选择与确立 2、基本价值取向 1)人本位: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德,萨特,马斯洛等 (观点代表人物) 2)社会本位: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涂尔干 3) 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1)社会价值取向:可持续发展理念;适应与超越;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3、价值取向应注意的问题(2)人的价值取向:社会化与个性化;理性与非理性;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 1、我国的教育目的精神实质:P76、P77 三、我国的 2、

7、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目的 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德智体美 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 4、教育目的实现理性把握 树立全面发展教育观; 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 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正确处理各育的关系; 防止教育目的实践性缺失。 第四章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1、含义及其特点:客观性、取向性、历史性和强制性 2、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政治、经济、文化。 3、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1、含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2、学制类型:双轨(纵向划分西欧)、单轨(横向划分美国)、 二、现代学校教育 分支型(我国) 制度 3、现代学校 1)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 制度的变革 双轨向分支型和单轨学制发展 2)从横向学校阶段看:各阶段发生重大变化 三、我国现行学校 1、演变:第一个正式颁布的现代学制:壬寅学制 1902年 教育制度 第一个以法令形式推行的现代学制:癸卯学制 1904年 六三三制:壬戌学制 1922年 2、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形态:(1)学前教育 (2)初等教育 (3)中等教育 (4)高等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