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 课后答案.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4190642 上传时间:2020-06-0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教程 课后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传播学教程 课后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传播学教程 课后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传播学教程 课后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传播学教程 课后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播学教程 课后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教程 课后答案.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播学教程课后题答案copyright:fjtgx第一章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首先信息伴随着人的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心态来表现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其次,当信息做为物理载体,按一定方式排练成信号序连,是必须有一地定意义的。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征:A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B 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D 传播成立的重要

2、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E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且通过这种社会关系传递信息。同时,通过传播,体现了传授双方的社会角色和地位,既保持了既有的社会关系有建立了新的社会关系。 第2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因此,社会传播也是具有系统性的。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A 开放性系统 B 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C

3、 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D 自我创造 自我完善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双重偶然性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4。什么是传播隔阂? 传播隔阂是指传播制度,传播渠道,信息系统的功能因素导致的传播偏差,误解。第三节1.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1).首先是因为在他们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

4、会关系。 3).在现代传播学当中,传播指的是以“信息”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两者涉及 的对象和范畴没有多大的差异。 2.论述精神生产的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辨证关系。 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 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关系发应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3.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1)在行为主义传播学那里,传播基本上是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他们往往 单纯地 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而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则不同,它要求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

5、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关系。 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精神交往是与精神生产关系的,离开了精神生产,也就谈不上精神交往。 3)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它的产品。信息既然是产品,也必然凝结着人的劳动,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这是信息产品和其他物质产品的共性。第二章 作业第1节 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答:直立行走制造工具分音阶语言、2.人类语言与动物的信号的区别的跟本特征、答: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具有无限的

6、灵活性可以表达具体的抽象的事物,几乎没有任何限制且具有发音的经济性。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第2节1.人类传播经理拉那些发展阶段?A.语言传播时代B.文字传播时代C.印刷传播时代D.电子传播时代E.互连网传播时代2.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系统符号系统是什么?意义?口语的传播,他的产生是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的直接推动力,也是猿与人的分界线,其意义远远大于直立行走和离开森林3.试述中国的印刷术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答:他不仅给中国,也给欧洲和整个世界文明带来了曙光,使人类社会产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并引导人类传播真正的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大众传播时代第3节1.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媒介

7、既信息,这个观点的核心内容是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来看,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不是个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起开创的可能性2.试述哈特对媒介的系统的分类示现的媒介系统。 在现的媒介系统 。 机器媒介系统。3.什么是信息社会?他具有那些特点?特点: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也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劳动主体不在是机械的操作者,交易结算不在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4.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功能分化和多样性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要新系统的时代。如何理解这个观点答:社会信息系统的相对自主性不断增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制约作用

8、不断增大。人类的社会信息系统已经超越了高度分化和多元发展阶段,迎来了重新统合的时代。这是社会信息系统演化中的一大飞跃,同时也是这个系统规模更加巨大结构更加复杂。体外话信息系统在各自的领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功能也越来越强。第三章作业。第一节1、简述符号的定义。答:符号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含义。在数学中即表示运算关系和运算规则符号;在传播学中,符号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简言之,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征?答:(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

9、物;(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答:第一类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第二类非语言符号是体态符号;第三类非语言符号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4、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答:符号的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第二节1、什么是意义?意义是如何产生的?答: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质上是交流精神内容,即意义(meaning)。它是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时间的产物。从社会传播的角度对意义作出如下界定: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

10、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意义是普遍存在的。意义活动是属于人的精神活动的范畴,但它与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意义本身是抽象的和无形的,但可以通过语言以及其他符号得到表达和传递。因此,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式。2、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答: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2、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3、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3、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答:在具体的社会传播活动中,参与或介入进来的并不仅仅是符号本身的意义,还有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以及传播情境所形成的意义等等。第三节1、为什么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功能?答:象征能力是

11、人类特有的基本功能,通过这种能力,人类能够发现宇宙和社会万事万物的象征关系,并从个别事物和眼前事物、从森罗万象的具体性和千变万化的多样性的涑缚中把自己解放出来,进入了一个自由的传播境界。人类创造出了最完整的象征符体系,利用这种体系,人类能够保存和传达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协调和控制社会行为,创造和继承社会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象征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化、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机制。2、谈谈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答:共通的意义空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每个社会成员的意义空间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

12、但意义的交换或互动只能通过共通的部分来进行。3、谈谈现代文化的象征性。答:文化的象征化并不仅局限与消费领域,现代社会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以及生活与娱乐领域也都充满了新的象征符以及新的象征意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寻找。第一,追求新事物、新意义是人类的一种基本价值。“新”意味着“创造性”、“时代性”和“个性化”,而这些永远是人们追求的价值和目标。第二,现代传播媒介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众多的人参与象征符创造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和手段。在传统社会里,社会的精神生产主体只是少数特权群体,而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几乎所有的合法群体和个人都有了从事这种生产和传播的能力和社会,其结果必然会带来象征符创造

13、活动的活跃化、象征体系的多元化和多样化。第四章 第一节 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 答:(1)传播者 (2)受传者 (3)讯息 (4)媒介 (5)反馈2、什么是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其区别是什么? 答:(1)拉斯韦尔模式: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 果(效果)(2) 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信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

14、输,由接受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败或失真。 3、简述传播过程的特点? 答:(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第二节1、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答:特点:(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系统各自有自己的内部活动,即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

15、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这个模式可以看到,社会传播系统的各种类型,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系统,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每一种传播活动,每一个播过程,除了受到其内部机制的制约之外,还受到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广泛影响。这种结构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泛性体现了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 2.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答: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就是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因而被成为社会传播的总过程。 3.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有什么特点? 答:把人类的交往分为三种类型.能量交往;物质交往,符号交往,传播的双方都有着一定的日常社会条件或环境背景,而每一方传播活动都受到条件或环境的制约。 4.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应如何把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信息传播既然属于与精神生产密切相关的范畴,那么,要考察信息传播就不能不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也必然会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运动;传播学既然把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作为自己的首要宗旨,那么就不能单存的考察狭义的信息交流,而必须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否则不能揭示这种关系的实质。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