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七大体系之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34126696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七大体系之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精编》七大体系之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精编》七大体系之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精编》七大体系之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精编》七大体系之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七大体系之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七大体系之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大体系之一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 种养业良种体系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本着引进与培育、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以优势农产品为重点,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强化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完善种养业良种培育、选育、引育系统,推进良种繁育、推广应用的市场化进程,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新型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 摘自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 跨越,从源头开始从2003年7月开始到现在,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一直在紧张而又缜密地进行。有关专家认为,农业“七大体系”建设对于新阶段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繁荣、农民富裕意义重大。在农业部编制的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中,种养

2、业良种体系从一开始就被排在各大体系之首,始终处于基础和先导的位置,格外引人注目。 国以农为本 农以种为先 “源头兴农”战略思想更加凸显农业的源头是什么?对这个问题,也许不用想,很多人就能够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种子。很明显,如果说农业“七大体系”建设,是为了使中国农业在新阶段实现新跨越,那么,这种跨越必将从种子开始。提起农业良种,很容易让人想起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种子革命所引发的农作物产量的“核裂变”。上世纪,墨西哥选育推广了以“依尼亚66”为代表的小麦矮杆品种,使其小麦平均单产提高近300斤。我国杂交稻的推广使水稻单产一举突破了千斤大关,也正是由于农作物良种体系建设,尤其是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的大面积

3、推广应用,我国粮食总产才创造了15年内连续跨越3个千亿斤台阶的奇迹。大量的历史事实雄辩地证明,良种的每一次重大更新换代,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都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甚至可以说,人类农业的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科技进步史、一部种子改良史。“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这样的高度评价不是“种子万能论”的旧话重提,而是对高科技产品的现代品种可以改变种养业结构,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提高产品的商品性,增加品种拥有者的高额回报,提高品种使用者的比较效益等作用的综合概括。据世界粮农组织(FAO)统计分析,近十年来,良种在全球单产提高的作用率占25%以上(美国已占40%)。专家预言:“种子将成为今后国际农业竞争乃至国

4、际经济竞争的新焦点”,“种子战将取代产品战”,“谁掌握了种子谁就掌握了世界”。正因如此,世界各国都把种子改良和良种推广作为发展国民经济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予以实施。种子是生命之源,种子是农业之本,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最特殊、最有生命力、最不可缺少和替代的生产资料。把良种体系作为“七大体系”的源头工程进行规划和建设,实际上是农业部党组“源头兴农”战略思想的重要体现。可以断言,任何时候,如果没有种养业良种发展的新突破,就绝对不可能有整个农业发展的新跨越。 洞悉形势 提高认识 规划之剑直指市场高端经济学上著名的“路径依赖”理论认为,昨天的制度安排会影响到今天的制度选择。这次农业部制定的种养业良种

5、体系建设规划,毫无疑问受到了历史的启发,但采访调查之后,记者发现,在规划制定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更多地统一到了如何应对新的形势挑战上来。市场经济条件之下,一切经济工作都必须围绕市场的指挥棒去运转。孙子兵法中写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知己知彼,胜乃不殆”。分别说的是战场上打仗用兵是天大的事,不能不明察秋毫;了解交战双方情况,才能减少危险,取胜胜利。市场犹如战场,纵观种养业良种体系规划,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最强烈信息,就是一切围绕市场在“说话”。良种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除了首先体现在提高良种水平和农产品竞争力以外,这次的规划研究还表明,从产业的发展来看,国际国内巨大的

6、良种市场和商业潜力也亟需我们去开发和拓展。据权威测算,全球农作物种子市场总价值量约500亿美元,目前的贸易额为300亿美元。我国农作物种子常年用量在125亿公斤左右,市场潜在价值超过800亿元人民币,而目前我们的贸易额仅约250亿元。当前,我国种畜禽市场的商业价值约1200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13%左右。随着畜牧业结构调整进程的加快,对优质种畜禽的需求在持续不断增加,仅以种猪为例,现有的供应量虽然能基本自给,但市场对高质量种猪需求仍然很大。按每年需要124万头优质种猪计算,市场价值24.8亿元。水产苗种的市场潜在价值约260亿元,而现在的国内贸易额只有100多亿元,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正是看到

7、国内巨大的良种市场潜力,世界大型良种企业纷纷抢滩我国良种市场。目前在我国登记注册的外商投资农作物种子企业己有近70家。这些公司大多选择蔬菜、花卉、棉花等经济价值比较高,且掌握核心技术的作物种子进行开发。我国已经加入WTO,如果不迅速提高良种竞争力,农业发展的主动权必将授之于人。类似的分析,明白无误地指出了我国种养业良种体系建设的迫切性。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要发现和清醒地认识问题,无论是站在农产品竞争力提高的角度,还是站在良种这一特殊商品自身经营的角度,可以说,规划始终都是站在市场的高端“诊脉”,目的最终可能主要也就是一个,即向市场要效益。 精心谋划 布下胜战兵法 体系蓝图展示美好前景在农业“七大体

8、系”建设规划制定一开始,农业部党组就强调一定要坚持实际工作与专家意见相结合原则,请专家对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对编制工作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请实际工作者对规划如何操作实施提出可行方案。这一原则实际上为各体系实事求是、“开门”规划指明了方向,也使规划的质量和水平有了可靠的保证。据了解,良种体系规划早在2003年8月中旬最初始送审稿拿出来的时候,编制小组内部实际上就已经是五易其稿,与有关专家、农业龙头企业家、农村基层干部之间的讨论,更是以不同形式进行了多次。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打磨”,规划最终得以出炉。面对规划,我们看到的不仅有对问题的深刻分析,而且扎扎实实解决问题的对策,更有令人振奋的发展蓝图。从19

9、92年开始,我国良种产业步入快速转化和发展时期。特别是农业法、种子法、渔业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和种畜禽管理条例及相关规章的颁布实施,使种养业良种体系步入了依法建设和管理的轨道。种养业良种体系的不断调整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的持续快速增长。但现行的种养业良种体系还带有较重的计划经济色彩,政府的投入、管理和服务职能没有完全到位。最突出的表现是良种的产业集中度较低,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小、机制不活,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的要求。针对存在的问题,规划认为,建设新型种养业良种体系要以市场为主导、以科技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要给予扶持,并依法进行管理。规划同时提出,要以现

10、代农业的理念推进新型种养业良种体系的建设。始终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目标和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按照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的产业特点和发展要求,与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紧密衔接。在优先满足和服务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国际良种市场,把我国种业做大做强。规划确立至2010年的具体目标主要有四点:一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全国商品良种覆盖率提高20个百分点;二是做大做强一批良种企业。种子出口贸易地位由现在的世界排名第16位跻身前10强;三是建立统一开放的良种市场;四是形成监管、调控和保障有力的管理体制。据农业部有关方面透露,按照新型种养业良种体系发展的近期目标和任务,这次与种养业良种体

11、系规划同时配套出台的还有种子工程二期建设规划、畜禽良种工程二期建设规划和渔业良种工程二期建设规划。并且,由于三大工程建设属于公益性、基础性、创新性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WTO规则,该部已正式建议中央将其继续列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在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为了向种养业良种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保障,规划还提到将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良种的行政管理与企业经营彻底脱钩的改革。一方面,建立一支精干、高效、公正的现代化执法队伍;另一方面,将尽快会同其他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深化种业改革和促进良种发展的若干意见。适时实施种养业良种推广使用的直接补贴制度,尽快完善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制度。可以预见,通过种养业良种体系建设规划的

12、实施,我国农作物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的资源保护利用、引育扩繁、生产经营和推广使用,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政府管理、公共支持、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工作必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也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七大体系之二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根本保障。以扶持优势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为中心,以关键技术攻关为突破口,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推动学科向产业聚集,技术向产品聚焦,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基础实力、创新能力和转化效力。 摘自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 科技,铸造农业新辉煌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新目标、新任务更加要求农业科技提供更强大的支撑力。

13、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建设规划作为农业“七大体系”规划之一,以关键技术突破、集成技术创新和组装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三大支柱,重在为农业发展提供持久的科技支撑。它的推出,必将确保中国农业靠“第一生产力”出效益,铸造新的辉煌。 “科技兴农”构筑发展基石“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活资料,对于近13亿人口的我国来说,更是无农不稳,缺粮则乱。虽然,今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了9100亿斤的预期目标,但粮食生产仍严重受制于农业资源的紧缺,基础仍然不牢。我国人均耕地近1.46亩,仅为世界人均数的43%;人均水资源只有2200 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数的1/4。根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人

14、均耕地面积将减少至0.08公顷,粮食安全面临着新的压力。严峻的现实警示,中国农业不能打资源牌,只有靠科技才能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率,才是出路与希望所在。农业最终要靠科技获得大发展。但我国现有农业科技也存在农科教分割、科技创新水平偏低和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备等问题,使科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撑能力大打折扣,难以有效地解决我国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生态环境恶化,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增收渠道狭窄等农业重大难题。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建设正适应了这一客观要求。规划根据农业科技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形成符合市场竞争要求的科技创新与转化主体、形成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创新与应用体系、形成科技资源合理和高效利用的运行模式为目标,提出了“继承、改革、提升”的建设原则,即在充分尊重现实基础的前提下,通过整合资源、优化主体,构建起布局合理、效能统一、运行高效的新型体系,快速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综合实力。对这一建设规划,有关农业专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是我国农业解决现实问题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新型体系是发挥农业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的载体,是确保新时期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