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大学学院综合改革实施工作方案

上传人:木**** 文档编号:134124835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5.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大学学院综合改革实施工作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xx大学学院综合改革实施工作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xx大学学院综合改革实施工作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xx大学学院综合改革实施工作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xx大学学院综合改革实施工作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大学学院综合改革实施工作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大学学院综合改革实施工作方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大学学院综合改革实施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抢抓战略机遇,推进跨越式发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确保学校“十三五”期间各项战略目标的实现,制订此方案。一、思路和目标(一)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届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把握高等教育规律,以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以系统建构为原则,充分考虑各要素功能, 稳步推进。以全面彰显办学特色、全面构建育人新体系、全面加强开放办学、

2、全面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高社会服务、全面升级条件装备、全面建设美丽校园为路径,形成协调配合、相互促进、同频共振的改革局面,探索建立体现“法治、民主、开放、协同、统筹、自主、协调、高效”为特点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二)总体目标以建立和完善体现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制度体系为目标,以深化管理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形成激发活力、人尽其才的人事制度体系;积极推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提升水平、特色鲜明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制度体系;积极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战略导向、创新驱动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制度体系;积极推进支撑保障体制机制改革,形成资源

3、优化、效益显著的支撑保障制度体系,为学校“十三五”规划落实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二、主要改革任务(一)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全面提高办学治校能力1.完善建章立制制度。建立健全科学建章、民主立制的工作制度, 完善牵头部门主导、师生参与、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协调性审定、集体讨论决定的校内规章制度建设机制,形成以章程统领的综合协调、稳定高效的现代大学规章制度体系,将学校各项工作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2.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处理好党委领导全局的核心地位与校长主持行政工作的法人地位之间关系;完善民主集中和沟通协调运行机制,处理好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的

4、关系;探索建立职责权力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 使领导班子成员职责分工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3.完善教授治学制度。完善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以学术委员会为校内最高学术机构, 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 保障其依章程行使学术事务权力,探索建立学术决策与行政执行之间良性沟通协调机制。4.完善民主管理制度。组建成立学校理事会,完善理事会管理运行制度,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机制;完善教代会、学代会制度,修订代表大会办法,推行听证制、质询制,更加注重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切实保障师生员工依法依规参与学校管理;完善群团组织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机制,发挥其联系不同群体

5、的桥梁纽带作用;完善党外知识分子和离退休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机制;实施党务校务公开、信息公开和权力清单制度,健全学校民主管理体系。5.优化内部机构设置。按照“条块结合、统筹协调”原则,组建功能完备职责清晰的职能机构;按照“厘清职责、管服分离”的原则,逐步推行服务职能部门中心化,建成有利于资源开放共享的公共服务机构;按照“有利发展、运行便捷”原则,组织开展院系调整;按照“教研结合、保障教学”的原则,推进学院系所制管理体系改革,形成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融合共荣、同向联动的组织架构。6.强化学院办学实体地位。推行学院分类建设和目标管理,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和战略目标需要,分研究型、

6、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三类学院(重点、骨干、支撑),以师生规模、学科专业、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要素核定建设和考评标准,建立办学效益与人财物等资源配置相协调的目标管理制度;完善校院两级财务和人事管理权限边界制度,实行经费预算包干制度,赋予学院人才引进、岗位聘任、职称评定、津贴分配等自主权。7.完善学院内部治理体系。完善学院党政联席会、学术委员会决策制度、教职工大会和学代会民主议事制度,健全学院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内部管理监督体制,放权与监管同步推进,把学院建成责权利协调统一的办学实体。(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开发人力资源8.改进和完善能上能下的干部管理制度。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监督制度,建立

7、以年度考核、平时考核、任期考核为主要形式的考核制度;健全干部任期、聘任、交流、改任制度;完善干部培训制度,形成能上能下、人尽其才的干部管理制度体系。9.科学编制“三定”方案。以学生规模、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为要素,根据岗位性质、职能和任务,统筹事业编制、非事业编制与临时编制,科学核定各级各类编制;合理设置专业技术、管理和工勤等各级各类岗位,制定岗位聘任条件,完善岗位职责,严格聘期考核,形成“人人有岗、岗岗有责、责有标准,标准可考”的岗位管理机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和转岗分流的聘任机制。10.试点推行职员制。科学确定职员岗位总量、结构比例、任职标准、岗位职责、考核办法,完善职员与职级

8、相结合的管理政策,健全职员晋升机制,建立职员与专业技术人员工作量和收入动态协调机制,推进管理人员职业化、专业化。11.完善岗位聘任管理机制。推行管理人员岗位职级、专业技术人员职务层级及内部岗位等级、工勤人员岗位等级聘任制;实行岗位目标管理制度;建立非事业编制用人机制,实行合约聘用管理;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劳动用工机制,完善各类用工制度;结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人员退出机制;强化合同制,逐步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合同管理、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12.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合格考核和激励考核、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形成“责任清晰、业绩量化、导向明确”的有效式考核机制;综合运用干部选拔

9、、职称评定、奖优评优、津贴分配、综合考核等评价激励要素,形成“五轮驱动、同档同向”协调式考核机制。13.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岗位目标管理为基础的津贴分配制度,根据岗位目标体系,科学确定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分配要素;探索实行非编制人员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团队工资制等付酬方式,建立灵活的薪酬体系。14.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科学核定各单位专业技术职务限额,逐步推进评审权限下移,发挥二级单位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中的主动性;强化教学条件的刚性要求,突出创新实践的指导职责,完善校院两级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条件,制定科技推广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办法,修订教学辅助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办法;健

10、全专业技术职务破格聘用机制,规范评定差额制。15.试点推行辅导员职称评审制。按照有利于工作推进和稳定队伍的原则,争取政策支持,探索建立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16.完善人才引进和培育制度。统筹编制进人、柔性引进、人事代理、外聘教师等人才引进方式,配套扶持条件、薪酬制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建设,完善分类分层人才引进制度;制定专项扶持计划,设计多层次扶持项目,健全领军人才培育制度;完善攻读学位、课程研修、访问学者、合作研究、业务培训、挂职锻炼等制度,建立个人价值实现与学校发展相统一的职业能力提升制度体系。17.加强“三支”团队建设。针对区域经济社会战略需求、行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围绕人才培

11、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依托学科专业,建立教学、学科、研发三支团队,建立团队分类建设、管理和激励制度,探索建立团队带头人负责制,确立团队建设目标,优化团队人员结构,形成团队发展与教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同频共振的工作局面。(三)建立完善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制度体系18.构建体现“责任、创新、实践”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制度。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式,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数量和时间段,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方式,着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全面适应创新、

12、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需求,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19.探索建立与多种课程体系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根据外聘教师、双师型教师和网络课程的教学特点,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引入MOOCs、微课等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灵活安排课程教学,探索建立与多种课程体系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20.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制度体系。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分类教学标准体系,建立专业课程衔接和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推进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紧密衔接,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制度体系。21.完善双专业双学位培养机制。立足学生就

13、业能力提升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扩大实施双专业、双学位专业范围,完善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培养标准,实行精细化双学位修读管理,全面提升双专业双学位人才培养质量。2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以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创客空间等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训体系;坚持协同推进,建立“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的创新创业服务与保障体系。23.建立健全学科分类分层建设和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学科统筹管理和分层管理制度,确定建设目标,强化绩效管理,完善学科建设机制,强化一级学科建设;以平台建设为依托,整合校、院、所资源,建设学院、学校、省部、国家四级

14、研发机构,加大投入,强化管理,争取培育高层次平台;以团队建设为核心,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完善学科建设目标考核和年度考核制度。24.建立一级学科交叉融合建设新机制。优化学科结构,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探索形成多学科聚焦、聚合、聚集、聚变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拓展学科领域,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形成新的学科生长极;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一级学科交叉融合建设项目,建立开放竞争的学科交叉融合项目遴选机制;加强支撑学科发展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完善其管理运行与开放共享机制;根据办学优势和特色,针对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需求,整合学科资源,合理构建学科群,增强学科

15、整体实力,推进学科可持续发展。25.改革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机制。拓展生源渠道,实施3年(本科)+ 3年(硕士)的本硕连读长学制专项推免计划,建立研究生奖助体系,建立完善的吸引优质研究生生源制度体系;优化提前攻读博士研究生选拔方案,加大提前攻读博士研究生推荐力度,改革招生方式,逐步在有条件的学科实施博士招生“申请审核制”。26.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制度。按照“宽进严出”原则,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过程管理,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督体系;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基于全过程质量提升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体系。27.完

16、善研究生导师遴选管理制度。改革研究生导师遴选和评审制度,推行以科研项目为条件、学术水平为核心的导师岗位申请审核制,完善研究生导师岗位职责,健全研究生导师考核激励制度,形成完备的研究生导师遴选和管理制度体系。28.探索建立推进国际化办学制度。支持学院根据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国际联合办学路径,建立并完善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的国际化办学激励制度;建立并完善国际科技合作、海外引智、出国研修、海外访学、联合培养等管理制度;拓宽生源渠道,扩大留学生规模,完善培养方案和制度体系;加强条件建设力度,完善质量监督体系,建立健全国际化办学保障制度。(四)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完善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体制机制29.建立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建设发展新模式。围绕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绿色发展和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等重大战略需求,以省级领军人才和团队负责人为核心,对接新的国家科技计划,注重纵向项目和成果转化质量,提升已有团队研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