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思路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4113715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思路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重庆市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思路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重庆市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思路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重庆市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思路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重庆市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思路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思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思路(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高技术产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目录一、“十五”高技术产业发展回顾(4)二、“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9)(一)指导思想 (9)(二)发展目标 (10)三、主要任务 (11)(一)信息产业 (11)(二)生物产业 (14)(三)新材料产业 (17)(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 (18)(五)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19)(六)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23)(七)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25)四、产业布局(27)五、保障措施(29)(一)推动完善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 (29)(二)加大产业布局引导力度 (31)(三)完善产业技术创新的动力

2、系统 (31)(四)加大税费政策扶持力度 (31)(五)完善人才激励政策 (32)(六)加强政府采购扶持力度 (32)(七)强化招商引资工作 (33) (八)强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建设 (33) 附则: (33)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高技术产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高技术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是体现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标志之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机遇,促进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是我市“十一五”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一、“十五”高技术产业发展回顾“十

3、五”期间,市委、市政府作出中共市委关于加快实施科教兴渝战略的决定和中共市委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出台了市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以三大先导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推动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发展,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跨上新台阶作出了积极贡献。(一)高技术制造业持续快速增长,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稳步提升,重点领域特色初步形成。“十五”期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2%,比全市GDP的增长速度平均高出19.3个百分点,2005年达到58亿元,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0.9%提高到1.9%。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化学药、兽药、生

4、物育种、镁合金材料、移动通信、光电子器件等领域的特色和优势初步形成。(二)产业化提速发展,新的增长点逐步显现。生物、信息、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领域一批项目启动建设并加快发展。海扶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声医疗设备成为我国首例获得CE认证的大型医疗器械产品,并成功出口英国、日本、国等,打破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设备出口为零的记录;信威 SCDMA产业化创造了我国通信制造业多项“第一”,产品已在116个城市投入商业运行;远达环保烟气脱硫技术及装置产业化示工程成功实施,产业技术和工程建设达到国领先水平;太极集团系列中药新品种产业化项目陆续建成投产,促进了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华邦制药在一批产业化项目的带

5、动下,连续4年入选工业企业50强,2005年作为西部地区第一家首批上市公司在中小企业板上市;攻坚公司、三牧集团等单位承担的中兽药项目顺利实施,进一步巩固了中兽药研发与生产的国领先地位。(三)产业相对集中发展,专业化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链条不断延长。2005年都市发达经济圈高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53亿元,占全市总量的比重为83%。随着交通及水电气讯等基础设施日渐完备以及大量标准厂房建设,北部新区、高新区、经开区、大学科技园区、近郊特色工业园区等开发区创业门槛和企业初创阶段的运营成本大幅度降低,创新创业硬环境明显改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仪器仪表及医疗器械、医药、电子信息、镁铝合金等高技术产

6、业初步形成了一些相对集聚区,以核心技术开发、相关技术开发及原料生产与产品配套、成套产品集成为关键环节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信息服务业迅猛发展。通信能力显著增强,业务应用日益广泛,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固话交换机容量达1070万门,移动交换机容量达到968万门,用户达到1632万户,普及率提高到52部/百人,在全国的排位由2000年的19名上升到16名,居西部地区前列;互联网用户129万户;建立了互联网交换中心;实现了100%的乡镇和98%以上的行政村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工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等信息工程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信息技术改造提升邮政、教育

7、、医疗卫生、商业、交通、金融、税务、海关、旅游等服务业初见成效,传统服务业现代化、专业化步伐加快。面向工业自动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财务、企业管理、教育和数字文化业,以支撑软件、系统集成软件、嵌入式软件为主体的软件业初具规模。以信息平台为依托,以信息化急需软件为核心,以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业迅猛发展。“十五”期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 2005年达到95亿元。(五)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新进展,产业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十五”以来,有近80%的专利技术产生并应用于传统产业,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有力地提升了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资源加工、环保等行业技

8、术水平,提高了产品设计、制造自动化水平和企业管理效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到36%,水稻、油菜等大宗农业品种普遍改良,生物产出量大幅度增加;服务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六)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技术创新更加活跃,产业发展后劲增强。支撑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得到有力推进,至2005年底,累计建有85个重点实验室、3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9个企业技术中心、5个行业技术研发中心、2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建成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两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初成气候。在电子信息、生物、仪器仪表、新材料、软件等高技术领域奠定了较好的技

9、术基础,新增发明专利43件,正在或即将规模化发展的新产品701个,产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依托高交会、国际高交会、全国医疗器械交易会、药品交易会、常设性技术市场等平台的技术成果交易大幅度增加,有力地推动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十五”期间,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0.64%提高到1%,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30%,五年累计获得专利授权量13303件,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0.8%。(七)政策体系和投融资体系建设得到有力推进,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制定了市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市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规定等政策文件,在产业集聚能力建设、创新能力

10、建设、技术创新、产业化等领域,在财政投入、税费减免、用地、人才、知识产权保护、招商引资等方面明确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设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化贷款风险担保资金、科技风险投资资金、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投资资金,积极推进了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试点,为进一步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创造了融资支撑条件。这些创新创业环境的大幅度改善,扶持了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成长。“十五”期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45家,其中已有相当一批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但是,相比较而言,我市高技术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不到1%,“十五”期间与国先进地区相比差距有所拉大;企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不完善,区域专业集聚度仍

11、然不高;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创新能力薄弱;政府引导投入偏少,企业投入主体地位尚未形成,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尚不完善,机制尚不灵活;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未尽其才、才未尽其用等问题还相当突出。在新科技革命带动高技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高技术产业引领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面对国外竞相发展、国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同构形成的压力,以及科技全球化、高技术产业加速转移和国家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加速高技术产业化步伐的机遇,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十一五”及以后更长时期,高技术产业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众多战略实施的支撑点,是坚持走新型工

12、业化道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直接关系着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须把握产业发展趋势,抢抓各种发展机遇,应对各类挑战,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好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推动高技术产业既快又好地持续发展。二、“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依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多轮驱动,加强科技与产业结合,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努力壮大以信息、生物为主体的高技术产业,广泛采

13、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构建以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为关键环节的创新链条,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增强联动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优化人才、技术、资金等产业资源配置;发挥园区产业承接作用,以创新及产业化项目为切入点,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区域集聚发展,着力推动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的高技术产业基地。(二)发展目标到2010年,初步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的高技术产业基地:建成较为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三大科技平台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信息、生物、新材料、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等重点

14、领域储备和转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研究开发投入明显增加,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7%。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1%。构建若干高技术产业链,初步建成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和长江上游重要信息产业基地及若干在国有一定影响的特色产业园。培育20个10亿级、6个50亿级、3个100亿级产业化龙头企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5%。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普及率达到83%,互联网用户达到460万户,宽带接入用户达到230万户,完成“村村通工程”,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50亿元,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

15、DP的比重提高到4.5%。到2020年,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的高技术产业基地: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优势高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技术在国占据重要位置,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科技中心和创新高地。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5%,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0%。 专栏1 “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8项)指 标 名 称2005年2010年年均增长指标属性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亿元)5825034预期性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885预期性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增加值(亿元)255015预期性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0.81预期性R&D投入占GDP比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