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见面考试题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098584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见面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见面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见面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见面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见面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见面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见面考试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第四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见面考试题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装订线内不要答题uuuuuuuuuuuuuuu装uuuuuuuuuuuuuuuuuu订uuuuuuuuuuuuuuuuuu线uuuuuuuuuuu 宾川四中20152016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9月见面考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2、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无效。 3、交卷时只交答题卡,请认真填写相关信息。 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中国的灾难美学自然灾难以其毁灭性的力量,给人类的身体、心灵与生活以

2、沉重打击,如何从这种似乎不可避免的创伤性记忆中复苏?缺乏精神资源的某些国人,用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灾难美学来进行自我的精神按摩和情感麻痹,这种灾难美学,其实质是一种遗忘灾难的艺术,不啻对受难者的二度伤害。灾难美学最核心的体现,就是一种灾难之后的政治美学,这种政治美学在一些自称为舆论喉舌的“主流媒体”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每次自然灾难的发生,无论是地震、洪涝、旱灾还是泥石流等,似乎都在造就盛世传奇般的领导干部,媒体上连篇累牍的是领导们如何废寝忘食、亲力亲为地深入灾区,慰问灾民,调查灾情,安置灾后。如果说灾难是一场悲剧,你会发现主角和配角的位置每次都被翻转了。有一位宗教界的公共人物说得很入人心,他说,人

3、世间的灾难、苦难本来就是一个常数,这苦难降临在谁的身上是不可知的,而苦难的承受者,其实质是替代我们去蒙受了身心的毁灭与创痛。我们不应该将自己想象成侥幸的幸存者,而应该理解为同受苦难的受难者,去理解苦难,去帮助灾民,去抚慰自己同样受难的心。可在我们的公共生活里,一次次的灾难所唤起的道德觉悟与人性反省,就好像“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瞬间的伤痛感,自我的省思,援助灾民的道德冲动,迅速地被消费主义社会的滚滚洪流湮没、淘洗。这就导致每次灾难的发生,我们好像都是第一次感受如此巨大的苦难,道德性的提升与努力,每次似乎都是从零点出发。即便如此,灾难过后,我们还是常常容易被自己的道德努力所感动。这种

4、面对灾难的道德美学,成为公众集体性的媚俗艺术,其本质就是,我们面对灾难及其受难者的态度,往往是“抽象的同情,具体的冷漠”。爱人民永远比爱你的邻人来得轻易。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我们毫不掩饰对受难者的慷慨的悲悯与同情,可同时,我们对于在受难者这个抽象符号背后的具体的个人的苦难,却缺乏一种坚韧、持久、悲悯的道德激情,去进行救赎与援助,而是开始迅速地冷漠,不耐烦,遗忘。在传统社会,巨大的自然灾难,往往含蓄地告诫、警示统治者的“政治之恶”,所以才有罪己诏,普通人面对灾难,则在苦痛之外,更增添了一份对于不可知的大自然的敬畏,因敬畏而生谦卑与自省意识。而在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人定胜天”乃至“无法无天”的自

5、负与浅薄大量滋生。唯意志论、精神万能论,背后所隐含的目标却是一种最庸俗的世俗社会的物质主义理想。这种精神特征,在每次灾难过后的政治话语、公共话语乃至私人生活里都有体现,灾难似乎不是让世人更为警醒人性的有限、人的能力的局限、人的罪错感,却反而再一次雄辩地证明了人类世界的伟大、光荣与正确。人性包含着两种可能,即向上提升的可能与向下陷溺的可能,也就是人性的自主性与可堕失性两极,正因为此,无论是基督教教义,还是儒家的道德哲学,或其他宗教文明,都强调省察克治、反求诸己的重要,这也就是一种人性上的幽暗意识。可我们在面对自然灾难的时候,幽暗意识往往被深度压抑了,意志美学却总是得到伸张与发扬。这种意志美学,是

6、前面所说的政治美学与道德美学的理性根基,它不是从一次次的灾难中去学习如何做一个梭罗式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而是从灾难中看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努力尚且不够,人类驾驭世界的能力有待提升。灾难在强化着人类虚妄的主体性与贪得无厌的掠夺心理,灾难不再被看成是对有罪的人类的一次警诫与惩罚,而被看成在考验人类社会的物质成就与科技能力。 (有改动)1、下列关于“灾难美学”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灾难来临时,我们不应该将自己想象成侥幸的幸存者,而应该理解为同受苦难的受难者。B灾难发生后,灾民成为了这场悲剧的配角,这是政治美学的表现,政治美学就是灾难美学最核心的体现。C灾难面前,缺乏精神资源的某些国人,进

7、行自我精神按摩和情感麻痹,这种遗忘灾难的做法,其实是对受难者的二度伤害。D灾难美学在现实中成为公众集体性的媚俗艺术,使我们对具体的个人的苦难,缺乏一种坚韧、持久、悲悯的道德激情。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描述了灾难之后的政治美学的相关表现,与第段的内容形成对比,很好地阐释了灾难美学的本质。B第段告诉我们面对灾难,应感同身受,理解苦难;第段语意一转,叙述了人们面对灾难时的不持久的、媚俗的表现。C第段指出传统社会中,人们因敬畏自然而有谦卑和自省的意识;第段表达了“人定胜天”的美好愿望。D第段点出意志主义是政治美学和道德美学的理性根基,意志主义强调应与自然为友,注重自我反思。

8、3、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灾害频发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我们不应遗忘灾难,而应该正确地面对灾难,对待灾民。B“抽象的同情,具体的冷漠”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我们在面对灾难时,缺乏道德激情。C一次次的灾难似乎不是让世人更为警醒与省思,却反而一次次雄辩地证明了人类世界的伟大、光荣与正确。D人性包含着向上提升与向下陷溺的可能,因而,无论是基督教教义,还是儒家的道德哲学,或其他宗教文明,都强调一种人性上的幽暗意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

9、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

10、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

11、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节选)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造同郡刘焯 造:培养B非特匹夫,君德亦然 特:只是C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爵:封爵D后致仕,卒,陪葬昭陵 致仕:辞官回家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B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

12、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C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D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颖达,八岁就从师学习,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他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B孔颖达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首先概括了孔子那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具体解释了各句的意思,接着进一步把道理引入执政治国的事情中。C孔颖达奉皇太子命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他多次直言批评太子过失,下诏褒扬他,并拜他为祭

13、酒,在东宫充任侍讲。D孔颖达等人撰著五经义训的百余篇文章,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5分) (2)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89题。 蝶恋花福州横山阁 李弥逊 百迭青山江一缕,十里人家,路绕南台去。榕叶满川飞白鹭,疏帘半卷黄昏雨。 楼阁峥嵘天尺五,荷芰风清,习习消袢暑。老子人间无著处,一尊来作横山主。【注】李弥逊(1089-1153),连江(今属福建)人。曾任户部侍郎等职,并担任过一系列地方官。主张抗金,反对与金议和,为秦桧所排斥,晚年归隐连江西山。此词是作者归隐后览横山阁有感抒怀。8.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9.此词末尾两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阐述。(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