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含答案)知识分享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34071079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含答案)知识分享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含答案)知识分享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含答案)知识分享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含答案)知识分享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含答案)知识分享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含答案)知识分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含答案)知识分享(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1.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7小题,共255.0分)2

2、.晋代陶渊明因不满官场的黑暗腐败,愤而辞官回乡,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恬淡的生活。本文中,作者也以“闲人”自居,这悠闲与陶渊明的一致吗?简述你的理由。3.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4.赏析“月色入户”5.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作者为何自称“闲人”?6.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7.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8.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念无与乐者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此文共分三层,写出层意: 第一层,记事, ; 第二层,写景, ; 第三层,抒情, 。10.“闲”的作用和含义作用: 含义: 1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13.本文以“ ”为线索,通过“ ”、“ ”、“ ”结构全篇,抒写了作者 心境。14.“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藻、荇”是指_,此句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15.默

4、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字词1)、月色入户( )2)、欣然起行( )3)、念无与乐者( )( )4)、相与步于中庭( )( )5)、水中藻荇交横( ) 6)、庭下如积水空明( )7)、盖竹柏影也( )8)、怀民亦未寝( )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1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表达了那两层意思?18.“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答案】1.B2.作者自称“闲人”,流露了抛却官场烦恼,醉

5、心于自然风物的恬淡闲适,其心境是安宁愉悦的,这与陶渊明是一致的,从“欣然起行”中即可看出。或者:作者自称“闲人”,既流露了抛却官场烦恼,醉心于自然风物的恬淡闲适,也有因不能为朝廷效力的感伤,其心情是极其复杂的,与陶渊明的心情有细微的差别。3.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4.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无聊,

6、主动来与他做伴。5.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没有事情可做,所以他自称“闲人”。6.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8.(1)想到没有和我一起享乐的人,所以就去承天寺寻找张怀民。(2)月光照在院中,如

7、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3)哪一夜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9.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清;惋惜无人赏月。10.清闲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11.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12.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13.本文以“月光”为线索,通过“念月”、“赏

8、月”、“议月”结构全篇,抒发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14.月光 竹柏影 比喻1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16.1)、门2)、高兴的样子3)、考虑 和一起4)、慢慢的走5)、纵横交错 6)、清明澄澈7)、原来 8)、入睡9)、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17.表达了

9、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18.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和筛选信息能力。要想做好这类题,首先仔细阅读文本,把握中心思想;其次根据题目要求逐项分析理解。B项分析有误,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故选B。2.此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此题在理解作者以“闲人”自居的复杂情感的基础上,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

10、然见南山”闲适恬淡比较,得出异同即可。3.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首先要确定答题的方向,即总结出文中人物行为的性质,给一个明确的定性。然后围绕这个“关键词”或品质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将自己的个性化展示出来。阅读理解文章及作者的经历,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4.此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描写方法、用词、写作技巧等角度进行赏析

11、,通常的格式是:“用了修辞(手法),写出了,表达了”。 结合具体语句具体分析可得,“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无聊,主动来与他做伴。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结合作者简介,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可得,作者自称“闲人”,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这里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被贬为黄州“团

12、练副使”,没有事情可做,所以他自称“闲人”。6.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结合作者的生平简历及性格特征,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可得,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7.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可得,结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句子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本题翻译时必须注意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