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膏方应用重在‘调’

上传人:x**** 文档编号:134068725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PPTX 页数:26 大小:146.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膏方应用重在‘调’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小儿膏方应用重在‘调’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小儿膏方应用重在‘调’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小儿膏方应用重在‘调’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小儿膏方应用重在‘调’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儿膏方应用重在‘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膏方应用重在‘调’(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儿膏方应用重在 调 膏方 又称 煎膏 膏滋 是最古老的方剂剂型之一 是一种具有高级营养滋补和治疗预防综合作用的成药 膏方立意在于平调 缓图 长效 利用药物的偏胜之性 来纠正人体阴阳气血的不平衡 以求 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的目的 在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形成过程中 天人相应 的思想曾产生重大的影响 人需顺应自然 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 是自然规律 四时之气 春为发陈 夏为蕃秀 主疏泄也 秋为荣平 冬为闭藏 主收摄也 膏方施治 宜于秋冬 特别是冬天 素问 四时刺逆从论 指出 冬者 盖藏血气在中 内着骨髓 通于五脏 可见膏方适宜在冬季调理 膏方在儿科运用较广 尤其适用于体质虚弱 患有一些慢性疾病的儿童 小儿

2、膏方治疗重在 调 调 说文解字 提到 和也 意在和缓 协调 膏方的 调理 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我国古代医家关于小儿生理特点就有提到 纯阳之体 之说 清 吴鞠通 温病条辨 解儿难 云 古称小儿纯阳 此丹灶家言 谓其未曾破家耳 指的是小儿先天禀受的元阳尚未耗散 成为后天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充分体现了其生长发育旺盛 如旭日之初升 草木之方萌 生机蓬勃 发育迅速 的特点 吴氏亦运用阴阳理论 提出小儿 稚阳未充 稚阴未长 的生理特点 稚 指幼嫩尚未成熟 包括了机体柔嫩 气血未充盛 脾胃薄弱 肾气未充 腠理疏松 筋骨未坚等特点 阐明了小儿时期的机体无论在形体还是生理功能方面 都处于相对不足的

3、状态 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生长发育 才能趋向完善和成熟 概括即 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正是由于小儿机体不够成熟完善的生理特点 形成小儿的御邪能力较弱 抗病能力不强 儿科是哑科 儿童一般不会自述疼痛寒暖 若家长照料起居失慎 外易感受六淫之邪 内易伤乳食 及胎产禀赋等因素 导致小儿容易发病 形成了 发病容易 传变迅速 脏器清灵 易趋康复 的病理特点 北宋钱乙是中医儿科学术发展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家 他的弟子将其学术建树收集整理编写成 小儿药证直诀 一书 书中将小儿病理特点概括为 易虚易实 易寒易热 对儿科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明代世医万全在钱乙 脏腑虚实辨证 的基础上 提出小儿 肝常有余 脾常不足 心常

4、有余 肺常不足 肾常虚 的观点 即所谓小儿五脏三不足两有余的理论 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 病理特点具有进一步的指导意义 万全在 万氏育婴秘诀 五脏证治总论 中总括其源时谈到 有余为实 不足为虚 小儿 肺 脾 肾 三脏多不足 其分布处于人体上 中 下三焦位子 上焦为心肺所居 功能输布气血 以温养肌肤筋骨 通调腠理 若雾露之溉大地 所以说 上焦如雾 中焦属脾胃 功能腐熟消化吸收转输水谷精微 通过肺脉化生营血 这种功能形如酿酒一样 故说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主要指肾与膀胱的排尿作用和肠道排泄大便的作用 犹如沟渎一样 必须疏通流畅 故曰 下焦如渎 基于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 根据其体质 对于体虚者 膏方调理完

5、全适宜 小儿膏方治疗如何 调 陈述如下 一 扶正祛邪 标本兼治邪正的盛衰变化 对于疾病的发生 发展及其变化和转归 都有重要的影响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过程 正气充沛 则人体有抗病能力 疾病就会减少或不发生 若正气不足 疾病就会发生和发展 因此 治疗的关键就是要改变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 扶助正气 祛除邪气 使疾病向痊愈的方向转化 内经 云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 扶正就是使用提高机体体质的药物 提高抗病能力 以达到战胜疾病 恢复健康的目的 适用于正气虚为主的疾病的运用 祛邪指祛除体内的邪气 达到邪去正复的目的 适用于邪盛为主的疾病 结合前面提到的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我们临床上较多见前来膏方

6、应诊的患儿往往存在虚实夹杂 处在疾病缓解期 或带有病邪 如反复呼吸道感染 喉中有痰 晨起涕多 喉中不爽 食欲不振 属脾虚痰蕴 当以健脾化痰 益气培本 如哮喘 遇寒即发 痰鸣气促 平素乏力 面晄 纳差 属阳虚寒饮不化 当以温阳扶正祛寒化饮 又如小儿厌食 喂养失调 纳谷不馨 发稀形弱 大便干结 属脾虚夹滞 当以健脾助运 消滞和胃 在膏方调理过程中认识到 正 邪 之间的相互影响及疾病的转归发展 就要强调标本兼治的手段 即指不但消除了疾病表面的病征 而且根除了引发疾病的原因 一种病可能有多种表征 不同的病可能有相通的表征 同一个人可能有一种以上的病 要从表征上准确判断病的本质 从现象看到本质 才是根本

7、 近代名中医秦伯未老先生就曾说 膏方非单纯补剂 乃包含救偏却病之义 所以非标本兼治而不能取 兼有扶正祛邪 邪去则正安 正胜邪怯 正其治法 治疗时忌犯 虚虚实实之戒 非纯补滥补 如在补益的同时 针对病邪 可以加入清热化痰化湿之品 清补并用 正邪同治 二 肺 脾 肾三脏调理 明代儿科名医万全在总结前人经验和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 提出了小儿 三有余 三不足 之说 即 肝常有余 心常有余 阳常有余 脾常不足 肺常不足 肾常虚 根据其理论及结合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 小儿膏方治疗时强调益肺气 运脾气 补肾气 肺为娇脏 生理上 肺脏清虚而娇嫩 吸之则满 呼之则虚 为脏腑之华盖 百脉之所朝会 病理上 外感六淫之

8、邪从皮毛或口鼻而入 常易犯肺而为病 其他脏腑病变 亦常累及于肺 肺的输布 通调 宣肃 固卫之功能都是肺气功能的体现 又肺主皮毛 若卫外不固 最易受虚实两方面的致病影响而产生虚损的表现 此外又当兼顾肺阴 因为久咳痰喘均可耗伤肺阴 阴伤则津液亏耗 而生虚火 耗散肺气 所以用药时要注重益肺气 可兼调肺阴 因肺喜清肃凉润 小儿又脏器清灵 所以治以清补 拟方时较多用太子参 黄芪 白术 贝母等药 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减药物 并且避免质厚味重之药 如人参 鹿茸 红花等等 幼科发挥 提到 肠胃脆薄 谷气未充 此脾所以不足也 脾常不足 在生理上指小儿生长发育迅速 对精微物质需求比成人更迫切 而脾主运化功能尚未健全

9、 为适应不断生长的需要 脾胃须不断完善运化精微的能力 反映在病理上则指小儿若饮食不节 寒温失调等易引起脾胃运化失常而致脾胃病 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儿科教授江育仁先生有 脾健贵在运 之说 运脾法体现了中医调整机体平衡统一 恢复脏腑功能协调 健运脾胃 充其后天之本的特色 他提出了以苍术为主要运脾药物 那么膏方治疗中加入苍术 并山楂 神曲 山药 谷麦芽 内金等 不仅起到健脾助运的效果 又可防止因膏剂较汤药滋腻而碍胃的弊端 如在补益药中 适当加入陈皮 佛手等理气畅中消导的药物 做到补中有消 消中进补 肾主封藏 作强之官 为脏腑阴阳之本 生命之源 故称肾为 先天之本 肾气由肾精化生 肾气保证了儿童的健康功

10、能 肾中精气的盛衰 决定着人体的生长 发育过程和生殖机能的旺盛与衰减 又肾属阴中之阴 而冬季阴气最盛 故肾与冬气相通应 小儿膏方治疗中重视补肾气 体现了中医治疗注重天人合一 四时调摄的特点 现代资料表明补肾温阳中药可通过上调调节性T细胞数量 降低哮喘小鼠的炎症反应 提示我们补肾药物对提高机体的免疫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在治疗用药时以填精固本为基础 如加入巴戟天 补骨脂 黄精 枸杞子等药 结合前益肺 运脾药的共同使用 起到膏方治疗 肺 脾 肾 三脏共同调治的作用 三 阳气的重要性 谈到阳气 首先要讲阴阳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 云 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治

11、病必求于本 这里的 本 就是 阴阳 这里提到阴阳 与我们前面讲述的膏方治疗强调标本兼治是统一的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 又云 阳气者 若天与日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生动形象地根据天体之所以能正常存在健康运行 并且光明爽朗 万物化生 全仰赖于太阳有规律的运动不息和光辉照耀 以此来比喻阳气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 无论解剖 生理 病理 免疫等方面 都和成年人有显著地差别 他们的机体即有发育未成熟的一面 又有生机蓬勃 发育迅速的一面 中医儿科徐氏流派主要继承发扬者徐小圃 徐仲才先生通过长期临床实践 强调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认为 阴为体 阳为用 阳气在生理状态下是全

12、身动力 在病理状态下是抗病主力 而在儿科尤为重要 儿童往往多存在 气阳不足 气阳式微 另一方面 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医学理论的进步 药物的研制不断推陈出新 在疾病诊治上运用抗生素的情况越来越多 根据临床的一些观察 反复运用抗生素及清热解毒药物对人体阳气有所攻伐 易导致阳气虚损的表现 徐小圃 徐仲才在临床实践中倡导 温阳九法 即温潜法以温肾潜阳 温解法以助阳解表 温培法以温肾健脾 温清法以温阳清热 温泻法以扶正泻浊 温化法以温阳化湿 温和法以扶正理脏 温滋法以潜阳育阴 温固法以温阳固涩 以上各法亦可以灵活运用到儿科疾病的治疗中 例如寒饮郁肺证的咳嗽 寒证哮喘 肾气不固型遗尿 气阳不足型汗

13、证等均可运用温法 起到温阳扶正的作用 亦符合中医基础理论中 形不足者 温之以气 的方法 以此拓展大家的诊疗思路 进一步发挥中医流派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徐氏温阳理论中又较多运用到附子 附子一味走而不守 若与其他药物配伍得当 确能起到振奋阳气 扶正祛邪 改善机体功能的作用 配合药物如磁石起到纳气温摄的作用 久嗽常用 龙骨收敛固涩 久泻 多汗等每加用之 生牡蛎补阴敛汗 故自汗 盗汗多选 这在膏方调理中均可灵活运用 四 儿童服用膏方的适应症 根据中医 虚则补之 的治疗原则 膏方同样适用于小儿 有虚证的小儿是可以进补的 但以调补为主 适应症 1 4周岁以上体虚的小儿 2 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包括 经常感冒咳

14、嗽 或多次罹患支气管炎 肺炎的患儿 3 儿童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的患儿 4 形瘦面黄 食欲不振 身材矮小 大便溏薄的的患儿 5 过敏性疾病 汗证 遗尿和生长发育迟缓的患儿 6 急性病或慢性病后体质虚弱 如患过急性传染病 肾脏病 心肌炎之后的患儿 五 膏方组成的特点 1 按照膏方中药物的作用可分为滋补药 对症药 健脾药和辅料四部分 滋补药有益气 补血 养阴或温阳等功能 常用的有人参 黄芪 熟地 麦冬 枫斗 虫草 胎盘 鹿茸等 对症药是针对患者当时主要病症的药物 兼顾祛病和滋补 健脾消导药用陈皮 砂仁 焦山楂炒麦芽 白术等健脾药 加强吸收 达到补而不滞的功效 辅料主要包括调味的糖类以及收膏的胶类等

15、2 按照药物的性质可分为三部分 即饮片 胶类及糖类 饮片是起主要治疗作用的中药 一般需辨证施治 根据个人情况而不同 胶类一方面供制作过程中收膏用 另一方面具有滋补作用 如阿胶养血止血 滋阴润肺 鹿角胶可温肾助阳 生精补髓 活血散结等 糖类主要为了改善口感 另外可补中缓急 冰糖 饴糖 六 药物运用特点及注意点1 药性甘平 重在调肺脾 儿童脏器清灵 不能滥补 也并非单纯 进补 而需要根据患儿体质辨证用药 用药宜性味平和 防治膏剂过于滋腻 补而不进 如药物中多用太子参 茯苓 白术 山楂 莲子等以调肺脾两脏 起到益气健脾的功效 同时中医认为脾为 土 肺为 金 培土生金即用补脾益气的方药补益肺气的方法

16、临床多用于小儿多见的咳嗽日久 痰多清稀 兼见食欲减退 大便溏 四肢无力 舌淡脉弱等肺虚脾弱的证候 2 脾肾双调 意在平阴阳 易经有云 一阴一阳谓之道 人之健康贵在保持 阴平阳秘 脾为后天之本 主运化水谷精微 化生气血 肾为先天之本 藏先天之精 是生命之本原 脾运化水液 须赖肾气的蒸化及肾阳的温煦 肾主水液代谢 又赖脾气及脾阳的协助和制约 小儿膏方调理中往往多用芡实 山药 枸杞 黄精等药 不仅药物性味平和 且能起到调补脾肾 调和阴阳的作用 3 补中有消 贵在畅气机 小儿脾运为健 气机通调方可畅达全身 又因小儿肺脾肾三脏全赖气的运化输布 故调畅气机尤为重要 在膏方开方时往往补益药中 适当加入陈皮 佛手等理气畅中消导的药物 做到补中有消 消中进补 又可防止因膏剂较汤药滋腻而碍胃的弊端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以患儿刚来膏方就诊时就需要膏方进补 若遇舌苔厚腻 纳谷欠馨者 可适当先予以 开路药 即消导之法 防治运用补益剂而出现闭门留寇的现象 4 养血活血 旨在通脉络 血是运行于脉中 环流周身 具有营养作用的红色液体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 又称 血府 脉具有运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