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与政治经济学的“最终目的”.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4061196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与政治经济学的“最终目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与政治经济学的“最终目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与政治经济学的“最终目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与政治经济学的“最终目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与政治经济学的“最终目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与政治经济学的“最终目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与政治经济学的“最终目的”.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与政治经济学的“最终目的”马克思基本经济规律理论和方法论探索毛立言 2008-1-9 15:36:35 来源: 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基本历史事实,是社会主义首先在资本主义较不发达或很不发达国家的一些国家由理论成为现实。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要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非常突出,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又和“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紧密相连。显然,“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始终潜在存在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在不断被探索的问题。在前苏联,从军事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其演进;在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的提早结束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2、,从对苏联建设经验的学习到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在国际上,从苏南分歧到中苏论战,从社会主义改革运动的兴起到市场化转型中的分道扬镳,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各种不同做法和看法、分歧和论争,都是这个问题客观存在并需要不断探索的表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国家要进行目标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创新,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一直感到理论准备相对不足。从理论上看,“什么是社会主义”是一个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提出的问题,既包含对马克思、恩格斯“未来社会设想”的历史定位、实现条件、科学本质的认识,也包括从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应取体制模式角度的提问,还包括从社会主

3、义的结构、功能及两者关系角度的思考,当然,从深层次讲,还应该包括从典型形态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探究。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理论及其方法论的探讨,就是从典型形态上深化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必须做的工作。要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最基础的,是要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获得。作者注:本文是早已写就的文稿。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启动并展开,新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正在研究、撰写,本文讨论的问题就是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其社会主义部分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现把原文稿作些修改后发表,供关注此问题者讨论和批评。一 作为体现社会主义生产的本质、决定它的发展趋势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

4、讨的问题。长期流行的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表述,以及后继的研究者对这一表述的补充和阐发,都与真正科学的认识有着相当的距离。因为虽然主观上都是在力图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但实际上却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马克思研究基本经济规律的思路和方法,这是因为斯大林所理解的基本经济规律的内涵及研究这一问题的方法,与体现在资本论中的马克思关于基本经济规律的理论和方法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实际上是对马克思思想的简单化和片面性的理解。参见拙文:对斯大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理论的再认识,载马克思主义在当代1988年第4期。对这一被普遍接受的看法,虽然不少人已经产生疑问,但仍然没有从

5、根本上指出它的问题所在,作为一种研究思路仍然局限着人们的认识。并且由于它本身的简单化和含混性,在实践中导致了人们对社会主义运行方向和目标认识的若明若暗。那么,搞清楚马克思到底是怎样理解和揭示社会基本经济规律的,恢复马克思这一思想和方法的本来面目,对于运用这一思想和方法去揭示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马克思倾40年心血写作资本论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近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1页。在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中,有没有居于主导地位的基本经济规律?如果有的话,哪一个是它的基本经济规律?对这些问题,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看法。马克思

6、自己也没有在著作中明确回答这些问题,没有对基本经济规律的一般含义和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两个概念下过的明确定义。他只是有过接近这个问题的提法,他在资本论第二十三章中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79页。自从斯大林明确指出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以后,理论界多数人是同意这种看法的,因为这实际是资本论中已经讲明了的。问题是,为什么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马克思又是如何揭示这一规律的?而隐含在这两个问题中的更抽象的问题是,基本经济规律的一般含义和揭示这一规律的一般方法是什么?由于马克思并没有直接阐述

7、这些问题,而是体现在资本论严密的逻辑论述过程中,所以,我们也只能从这种理论展开过程中去探寻。马克思是在揭示了支配整个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础上,以揭开货币转化为资本这一历史性转变的奥秘为起点,在直接对资本这一资本主义经济主体的考察过程中,揭示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 货币作为资本的最初表现形态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是一个标志着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的重大经济现象,是一个标志着决定社会性质的新的基本生产关系的产生、标志着社会经济运动受新的基本经济规律支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实。马克思抓住了这个事实,从这个事实入手开始揭示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表现了他敏锐的历史感和深刻的洞察力。马克思

8、从现实存在的事实出发,而不是从一般的概念和原则出发来进行分析,表现了他严格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马克思抓住这个在历史舞台上出现的充当新角色的货币,其目的是为了揭示物化在其中的资本主义基本生产关系,也就是为了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内在核心结构。在一般人看来,对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分析,似乎是斤斤于一些琐碎的事情,而实质上是为了阐明作为“资本出发点”的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本身之间的异同,在这种对比中发现了货币的新的历史之谜它产生新货币的“魔力”。马克思从这种对比分析中,抓住了两种流通形式的本质区别,得出了剩余价值这个历史性的新的基本经济范畴。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7

9、2页。依据这一范畴,指出了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本质区别,确定了资本主义经济主体资本的严格意义。 马克思在分析了资本总公式的本质属性,即指出了剩余价值这个关键性的历史之谜之后,就开始剖解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目的在于,以此作为突破口,揭开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虽然只是一个现象形态上的矛盾,但却是一个引入深思的矛盾。马克思通过正反两面的严密论证后,在得出了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这一结论的同时,又指出了资本既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这难以解答的矛盾。这样苛刻的条件似乎使秘密无法解开。但马克思却从社会基本结构入手揭开了这个秘密。他发现了劳动力商品化这一重要经济现象

10、。这种商品的特殊和重要之处,不仅在于它的使用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而且还意味着资本与雇佣劳动这一基本生产关系的产生,标志着一个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形成,标志着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深刻的质变,即由简单商品经济转变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比商品货币存在的历史条件要深刻、复杂得多,“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决不是就具备了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而单是这一历史条件就包含着一部世界史。因此,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93页。

11、揭示这个新时代的基本生产关系,就是资本论第二篇的主要任务。人们都会注意到,在以逻辑严密著称的资本论中,第二篇是唯一只由一章单独成篇的,这似乎有点令人费解,但这也证明了,这一篇虽然篇幅小得让人感到在结构和篇幅上很不匀称,但却具有独立的举足轻重的意义。因为正是在这一篇里,马克思历史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生产关系,廓清了认识这一社会形态的基本运动规律的结构框架。这是揭示这个时代的基本经济规律的前提。应当着重指出,能否科学剖析一个社会的基本生产关系,对于能否科学揭示该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是因为基本生产关系是基本经济规律的存在条件,在一定意义上讲,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基本生产关系的本质联系

12、。剩余价值规律之所以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因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生产关系资本和雇佣劳动这种关系的内在的本质联系。正如恩格斯所说,由于剩余价值秘密的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以它为基础的占有方式的结构”和“现代社会制度在其周围凝结起来的核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23页。才得到科学的说明。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是在整个经济体系和全部经济活动中占统治地位的主体,劳动是隶属于资本的,它实际上是资本的内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资本这一经济主体身上集中体现了资本和雇佣劳动这一基本生产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资本是一种生产关系。资本和劳动的本质联系,内化为

13、资本这一经济主体的固有本性。因而,作为资本和劳动这一基本生产关系的本质联系的剩余价值规律,就必然从根本上支配着资本的全部活动,成为这一“自动的主体”的全部活动的内在动力。这样,从另一角度讲,基本经济规律也就成为从根本上支配一个社会的经济主体的全部活动的铁的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非常重视揭示基本生产关系对于认识一个社会经济形态内在结构的重要意义的,他们认为,基本生产关系就是决定社会有机体的性质和运动的轴心,揭示这一轴心及其运动规律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曾经强调指出:“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

14、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得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9页。马克思在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生产关系以后,紧接着就进入了生产过程的分析,因为一定基本生产关系的本质联系是要有特定的经济内容来具体体现的。这种经济内容需要到生产过程中去寻找,需要由社会总产品的特定社会规定性的划分来表现,而这些都是要通过揭示生产过程的社会实质才能得到说明的。而要揭示生产过程的社会实质,就必须考察社会的基本生产关系同生产过程的本质联系,因为生产过程的社会实质是由基本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15、正是通过对这种本质联系的考察,马克思才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社会实质,从而确定了剩余价值这一反映资本和劳动的本质联系的基本经济范畴,这样也就抓住了表现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实质和进一步在运动中展开其丰富内容的核心范畴。从第三篇开始,马克思就把自己的全部分析集中到继流通过程而来的生产过程。他首先抽象掉了生产中技术变化和组织变化的情况,假定在生产力水平不变的状况下,研究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在最一般和最抽象的形态上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进行研究,为的是在纯粹形态上清楚地揭示其社会实质。为了达到此目的,需要对作为一般生产和作为特定社会历史形式的生产进行严格的区分。马克思暂且抽象掉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

16、,对它作生产一般的考察,正是为了再撇开这一点,对生产过程的资本主义形式进行纯粹的考察。这种考察表明,这个超过了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完全是劳动力作为特殊商品进入生产过程的结果,价值增值过程就是资本榨取劳动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很清楚,这一社会实质完全是由基本生产关系决定的。为了更进一步严密地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实质,马克思对资本这个经济主体,按其不同职能进行了结构分解,也就是对价值形成(增殖)诸要素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统一的经济主体现在被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马克思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对范畴给予这种结构构成以严格的规定。这样就从资本的结构构成上进一步说明了资本的实质,不致因分不清这两种生产要素的作用而模糊资本的实质,歪曲剩余价值生产的本源。只有在区分了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又区分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同时又搞清了这两方面的联系以后,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