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040739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愚公移山【课题解说】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作者为战国的列御寇,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学习目标】1、准确熟练的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2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3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故事大意。4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4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难点解说】分析人物形象:愚公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针”的修辞

2、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加增”。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像这样可敬的老人,谁还能相信他是“笨老头”呢?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这种人自以为是,其实不过是卖弄小聪明罢了。【主旨归纳

3、】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的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奋斗不懈的道理.【写作特色】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作用。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对显示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一定的作用。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词语积累】1.古今异义(1)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用手指;(2)曾古义:连都今义:曾经(3)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4)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5)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6)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

4、多(7)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8)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9)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10)方古义:方圆今义:常指矩形(11)惩古义:苦于,被. .所苦今义:惩罚(12)苦古义:愁今义:痛苦2.一词多义(1)其惧其不已也【代词,他】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帝感其诚【他】其妻献疑【他的】(2)之以君之力【的】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跳往助之【代词,代愚公移山这件事】(3)且年且九十【将要,快要】且焉置土石【况且】(4)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始一反焉【加强语气】(5)而面山而居【表示修饰】何苦而不平【表示承接】而山不加增【表示转折】3.通假

5、字(1)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4)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5)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6)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4.特殊句式(1)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且焉置土石?倒装句,疑问代词“焉”提前。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定语“三夫”后置。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于帝”前提。何苦而不平?(2)被动句帝感其诚。被动句。【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3)省略句(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此句中省略主语“太行、王

6、屋二山”。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句,省略主语愚公。帝感其诚。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基础知识积累】1.为下列加线的字注音。万仞(rn)荷担(h)箕畚(j)(bn)孀妻(shung)始龀(chn) 穷匮(ku)智叟(su) 雍南(yng)朔东(shu)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杂然相许(赞同)惩山北之塞(苦于)且焉置土石(哪里)何苦而不平(愁)寒暑易节(交换)河阳之北(黄)(水的北面)而山不加增(更增)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竟)固不可彻(顽固)虽我之死(即使)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7、通 词义:(反通返,往返。)(2)河曲智叟亡以应。通词义:(亡通无,没有。)(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 词义:(厝通措,放置)。(4)甚矣,汝之不惠。通词义:(惠通慧,聪明。)4.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用法。(1)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2)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语气助词)(3)固不可彻(通,顽固;)固众人(本来)(4)杂然相许(赞同)曳屋许许声(拟声词)(5)操蛇之神闻之(听说,)不能称前时之闻(听见的事情。)5.将文言词“毕”“诸”“已”“易”填入下边的空白处,并说明它们的词义。争论不_移风_俗诉_法律原形_露付_实施鞠躬尽瘁,死而后_(已,止;易,改变,变换;诸,之于;

8、毕,完全,全部;诸,之于;已,止)6.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7.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B)A、且焉置土石?B、何陋之有?C、何以为计?D、如太行、王屋何?8.填空:(1)愚公移山选自_列子汤问_,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的体裁属于_寓言故事_。(2)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嘲讽、怀疑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语言、动作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创新能力运用】(一)阅读课文,完成第915题9.下面句子中加点

9、的字与“始一反焉”中“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D)A属予作文以记之B系向牛头充炭直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D一狼洞其中10.下面句子中“之”字与“以君之力”中“之”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A于厅事之东北角B策之不以其道C杜少府之任蜀州D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11.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意思表达符合原意,能准确表达言者的语气即可)12.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译文:(1)其如土石何?(C)A、如果碰上土块石头又该怎么样呢?B、他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C、又能把土块石

10、头怎么样呢?D、还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B)A、你的心太顽固,顽固到一窍不通,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B、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C、你思想的顽固,到了不可开窍的地步,连妇女和小孩都不如。D、你的心很固执,固执到不可改变,还不如妇女和小孩。13.根据文段内容用原句答题。(1)反映愚公移山艰苦情形的句子: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士石何?(3)愚公能够移山的原因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4)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细节是_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11、5)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河曲智叟无以应_”而言的。14.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D选段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15.作者写愚公移山的目的是(B)A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C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

12、负。D宣扬因果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二)阅读愚公移山铁杵磨针,完成1623题。【甲】(原文见教材)【乙】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年且九十(将近)(2)方磨铁杵(正在)(3)始一反焉(同“返”,往返)(4)媪自言姓武(说)17【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A且焉置土石无陇断焉B惧其不已其如土石何C以君之力河曲智叟亡以应D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18翻译下面的句子。(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译文】你思想顽固,顽

13、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译文】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19.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20.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21.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示例】匡衡凿壁偷光/孙康映雪照读/车胤囊萤读书等。(要求写出真实姓名,事例言简意赅。各1分)22.【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用原文回答)23.【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答: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