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040736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新版)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3愚公移山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2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教学重难点1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积累语言,梳通文意。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愚公移山就是其中的优秀寓言之一。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

2、,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一、二、三)标出意义段,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阅读感受,标明不懂之处。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方:指面积,这里是周围的意思。方七百里,就是四周各七百里。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且:将近。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惩(chng):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以为苦。塞(s):阻塞。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汉阴,汉

3、水南岸。以凭借。如何:把什么什么怎么样损:削减。曾(cng):连都焉:疑问代词,哪里。荷(h):扛夫:成年男子。箕畚(j bn):用箕畚装土石,名词作状语。孀妻(shung):寡妇。遗男:遗孤,孤儿。始龀(chn):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或换牙。)龀,换牙。易:交换。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惠:通“慧”,聪明。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草木。彻:通。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亡:通“无”,没有。已:停止。厝(cu):通“措”,放置。二、整体感知学生概括大意,师

4、生评点归结:第一段:二山雄立,出入困难。第二段:主张移山,付之行动。第三段:智叟批评,愚公反驳。第四段:感动天神,愿望实现。三、梳通文意抽学生翻译课文,师生点评重点把握下列语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译文: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投渚渤海之尾。译文:我们可以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太不聪明了!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译文: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总结固趣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2作好是辩论愚公、智叟到底淮愚的准备。第2课时教学目的1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2把握愚公

5、这一人物形象,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一九四五年六月十一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愚公移山的闭幕词,在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要使全国人民有这样的信心: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不是反动派的。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

6、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毛主席引用“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除了深入理解文意外,还要思考“愚公移山”在我们今天有何意义。探究生趣第二步,精读课文

7、,深入解读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明确:“太行、王屋二山”既高且大,位当南北交通要道。老愚公“面山而居”,出入不便,需要绕山而行。2“吾与汝毕力平险”中的“毕力”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显示了愚公移山的斗志之坚。3愚公的妻子为什么要对愚公的移山想法提出怀疑?明确:太行、王屋过于高大,移起来太过困难;即使能把两座大山移掉,也没有地方来安置大量的土石。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与“止”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笑”,表达了智叟对愚公移山不屑一顾的轻蔑情态;“止”,表达了智叟对愚公移山不以为然而进行粗暴的干涉。5愚公对智叟的冷嘲热讽有怎样的反应?明确:先报之以一声长叹,表示遗憾想不到智叟竟是这样

8、的木然无知,接着,针锋相对地进行驳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出语尖锐犀利,毕露锋瓦。6应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明确: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7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与衬托手法的?明确:对比:如愚公与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

9、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和智叟的对比。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衬托: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8愚公移山表达的含义是什么?明确: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

10、怕困难。9从愚公移山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明确:善于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团结家人坚持不懈,有毅力,有恒心面对问题而不是逃避不轻易受他人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决定10课堂辩论: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正方:愚公实愚反方:智叟不智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反方:智叟不智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

11、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第三步,选读课文,现代审视1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明确: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六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2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3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总结固趣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

12、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布置作业: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2预习诗经两首,要求背诵课文,列出不懂之处,上网搜集有关资料。有关的趣味教学资料列子简介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唐玄宗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列子一向低调,有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故而列子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很少。列子一生安于

13、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流传有的列子一书。列子中的“天体运动说”、“地动说”、“宇宙无限说”,而这些学说都远远早于西方的同类学说。现存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汤问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列御寇之齐原文:列御寇之齐,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曰:“吾惊焉。”曰:“恶乎惊?”曰:“吾尝食于十浆,而五浆先馈。”伯昏瞀人曰:“若是,则汝何为惊已?”曰:“夫内诚不解,形谍成光,以外镇人心,使人轻乎贵老,而其所患。夫浆人特为食羹之货,多余之赢

14、,其为利也薄,其为权也轻,而犹若是,而况于万乘之主乎!身劳于国而知尽于事,彼将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吾是以惊。”伯昏督人曰:“善哉观乎!女处己,人将保女矣!”无几何而往,则户外之屡满矣。伯昏瞀人北面而立民敦杖蹩之乎颐,立有间,不言而出。宾者以告列子,民列子提履,跳而走,暨乎门,曰:“先生既来,曾不发药乎?”曰:“己矣,吾固告汝曰人将保汝,果保汝矣。非汝能使人保汝,而汝不能使人无保汝也,而焉用之感豫出异也!必且有感,摇而本才,又无谓也,与汝游者又莫汝告也,彼所小言,尽人毒也。莫觉莫悟,何相孰也!巧者劳而知者优,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庄子译文:列御寇去齐国,中途返回

15、来,遇到伯昏督人。伯昏瞀人说:“为什么刚去就返回来呢?”列御寇说:“我很惊异。”伯昏瞀人说:“为什么惊异?”列御寇说:“吾曾在十家浆铺饮浆,而有五家先馈赠。”伯昏音人说:“如此,你为什么惊异?”列御寇说:“内心真诚而有症结不化,由外表流露出来形成光采,以此镇服人心,使人轻视权贵和老人,从而招致祸患。卖浆人只是做些饮食买卖,残余的赢利,得的利润甚少,所得权势也轻微,还要如此,何况是万乘之军的君主呢?身躯操劳于国事而智慧耗尽干政事,他将委任我以政事而要我达成功效,因此我感到惊异。”伯昏瞀人说:“观察的很好呀!你在家等着吧,人们会归附你了!”没过几天又到列子住处,门外的鞋摆满了。伯昏瞀人面北站着,手杖顿地拄着面夹,站了一会儿,没有说话就走了。接待宾客的人告诉列子,列子提着鞋,光着脚走出来,到门口,说:“先生既然来了,却不说点药石之言吗?”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